正在閱讀
由日本大和文華館藏概觀鎌倉至江戶時代之水墨畫流派

由日本大和文華館藏概觀鎌倉至江戶時代之水墨畫流派

自如運用線描及墨色濃淡暈染的水墨畫,為東亞特有的繪畫形式。其獨到之處在於不只可以捕捉所繪對象的形體,還能表現大…
自如運用線描及墨色濃淡暈染的水墨畫,為東亞特有的繪畫形式。其獨到之處在於不只可以捕捉所繪對象的形體,還能表現大氣和光影之變幻、人和動物所發出之音聲等涵藏目所不及之精神性的景象。成立於中國唐代的水墨畫,係於眾多禪僧赴日的鎌倉時代(1185~1333)傳入日本,至室町時代(1338~1573)迎來全盛期,成為代表該時代的畫類。尤其在室町幕府的足利將軍家中,宋、元、明等時代的繪畫,及書法、金工、漆工、陶瓷器等美術工藝品,更被視為唐物而備受珍重,成為有助提高將軍家威信的用具。這些唐物多展示於將軍家的待客空間「會所」,此可由堪稱該類展示之指南《君台觀左右帳記》得知。而當周文、雪舟、和狩野派始祖狩野正信活躍之際,水墨畫中也誕生出富有日本獨特審美意識和價值觀的畫風。待至江戶時代(1603~1868),水墨畫則主要為文人畫家所樂於描繪。一直到今日,仍有許多人將水墨創作視為一大樂趣。
日本大和文華館的水墨畫收藏係以可翁、愚谿等水墨畫初傳日本之際的代表性水墨畫家為首,典藏了周文、文清、雪舟、雪村、狩野元信、俵屋宗達、伊藤若冲、浦上玉堂等諸多為水墨畫壇增輝的畫家之作。他們在畫作上留下姓名,昭示作品係由己出,並相互競逐畫技。本文即是透過介紹本次「水墨畫特展」的主要展品,概觀日本水墨畫諸流派。

可翁──初期水墨畫家之作
可翁據悉活躍於14世紀前半葉。由於其存世作品上鈐有可判讀為「可翁」及「仁賀」之印,故有一說將其視為詫磨派(即活躍於鎌倉時代的繪佛師一派)畫家;但也有一說認為其與可翁宗然係屬同人,曾先後住於建仁寺和南禪寺,唯兩說皆無確證。館藏〈竹雀圖〉(圖1)即為其代表作之一。畫幅左側繪有兩桿竹葉,居上者隨風飜飛。岩上則有一隻麻雀翹首望向虛空,興許是感受到當下吹來的陣風。位於畫幅中央的竹枝以濃墨表現,其上竹枝則以淡墨呈現,藉濃淡表現之不同於畫面上創造出空間深度感。包含麻雀和岩石在內等描繪主題,皆不使用輪廓線,而以墨色濃淡層次巧妙表現各自質感。然最富魅力的部分,當屬留白的效果,尤其畫幅右側的留白,誠使人感受到無盡空間之延展。此畫既是以最小限度主題,表現出最大空間、引人玩味水墨畫妙趣的一幅作品,從中亦能一窺日本中世人們如何看待自然的眼光。附帶一提的是,據本館首任館長矢代幸雄所示,此〈竹雀圖〉之舊藏者原三溪曾將本圖視為水墨畫中最好的作品之一,給予很高的評價。

文清──逼真的人物描寫
文清約活躍於15世紀中葉。由於日本京都大德寺內保存有其作品,故一般將之視為與大德寺有關的畫僧。館藏〈維摩居士像〉(圖2)描繪手執拂塵、凴靠扶手的維摩居士。維摩據信與釋迦牟尼同時代,是一位住在古印度毗舍離城內、極富學識的在家信徒。當其臥病在床時,文殊菩薩在釋迦牟尼指示下前往拜訪而引發一場問答,此乃眾所周知的軼事。本圖將維摩描繪成目光緊盯觀者、張口欲言的模樣,讓人不禁覺得彷彿是觀者成為文殊菩薩與之問答的場面。相對於粗放的衣紋輪廓線,其口部及顎鬚則使用纖細柔和的線描,有著十分優美的墨線。此外,其右腕和扶手採俯瞰視角描繪,精采地表現出觀者與維摩之間的空間距離感。畫面上方有存畊祖默作於長祿元年(1457)的題贊,講述一位名叫善濟的禪僧遵照亡父遺言,以家宅為佛寺,並將肖似亡父之姿的該幅維摩像懸掛於房內。換言之,這件作品是將維摩居士和善濟之父的兩種形象疊合在一起。而畫中一絲不茍的描繪,亦展露出文清所具有的高度繪畫技巧。

狩野元信──規範化的水墨表現
狩野元信(1476~1559)是狩野派始祖狩野正信之子,也是確立狩野派基礎的重要畫家。館藏〈奔湍圖〉(圖3)即是摹自狩野元信原作的作品,畫幅左下角鈐有壺形朱文印「元信」。橫長的畫面上滿繪自岩間滾滾而去的急流,撞擊至岩上的河水向上激濺起水花。此般運用水墨技法之描繪,讓人彷彿聽聞到轟隆作響的水聲,青、綠等顏料看來亦清新水靈。此作構圖均衡,看似完好保留了原狀,但據知其原為襖繪(即拉門彩繪)的一部分。襖繪或障壁畫多按建物大小來描繪,倘遇建築物於增建、改建或整修之際尺寸有所變動,便無法同先前那般再予利用,因此許多原為襖繪或障壁畫的作品往往被改裝成掛軸或屏風。同為本館收藏的〈瀑布圖〉(圖4)即是類似的作品。畫中筆直奔流的瀑布連同激濺飛散的水花予人深富魄力之感,與朝上伸展的松樹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兩件作品雖同樣描繪瀑布,畫風卻各不相同。室町時代之際,繪製水墨畫的畫師多藉由模仿中國特定畫家之畫風,來磨礪自身繪畫技巧。這些所謂的「筆樣」可按訂單需求或畫家自身喜好加以靈活運用;馬遠樣、牧谿樣、玉澗樣等即為其中代表。此乃源於狩野元信為提高工坊作畫效率,遂將這些筆樣明確整理出來,規範為猶如「畫體」般的體例,且比照「真體」、「行體」、「草體」等漢字書體予以各別區分。如設色〈奔湍圖〉相當於「真體」,〈瀑布圖〉為「行體」山水圖,破墨山水則當為「草體」。此番對於畫體之梳理正是狩野派最大的後盾,成為其充分因應日益增長之繪畫需求、進而稱雄畫壇的原動力。

雪村──充滿個性的表現
雪村(1504~1589?)是活躍於室町時代後半葉的畫僧。其人生於常陸國(今日本茨城縣)太田的佐竹家,幼時即出家,法諱周繼。約自40歲起,其繪畫資歷始為人知,同時遊遍會津、小田原、鎌倉等關東各地。雖有謂其景仰雪舟(1420~1506)而以之為榜樣,但兩人活躍的時代和地區實各不相同。館藏其自畫像(圖5)為日本繪畫史上現存最古老的畫家自畫像作品。只見一名老僧手持如意,坐在披覆獸皮的藤椅上,神情肅穆,凝視著畫外,身後背景為一輪明月,浮於純白的雪山上。畫上書有自題:「山川一色白於綿,茅屋斜連籠淡煙;興盡不如棹回去,柴門流水月明前」,乃基於中國東晉文人王子猷之典故而來的七言絕句。自畫像投射出畫家如何展現自我的世界觀,與贊文相結合,更呈現出透澈、肅穆而又美麗的世界觀。本次展出亦一併公開了館藏的七件雪村作品,它們在近年所舉行的大規模回顧展中皆獲致高度評價。

此處另介紹一件雪村的代表作,即描繪道教仙人呂洞賓的作品(圖6)。只見呂洞賓雙手開展,昂首望向空中,看似張口發出聲音的樣子。其左手執瓶,右手持圓蓋,左手的瓶中還現出如煙般冉冉升起的龍形,仔細一瞧會發現其有二個頭部(圖7)。上方天空中亦描繪了彷彿自雲中現身的龍,似與呂洞賓相對峙。此外,呂洞賓腳下亦現出龍形,為畫上所登場的龍當中體型最大者。留心觀察龍的畫法,可清楚得知畫家係根據龍形大小而改變所用的線描:自瓶中升起的龍,以輕淺的淡墨來表現;空中的龍及腳下的龍,則分別使用堅致的細線和粗放的筆觸。由線描的區分使用,吾人可得到如下理解:即畫中各別描繪出的龍並非彼此有別,而是要呈現同一條龍的成長過程,屬於異時同圖的表現。要言之,眼前所發生的即是呂洞賓從瓶中喚出龍來、並令其成長的奇蹟。而畫中對於狂風的描繪,則使此一奇蹟的展演顯得更為壯闊。風本身雖無形而不可見,仍能巧妙藉由長長飄展的顎鬚、衣緣的下襬、以及臀部後方的突鼓表現出來。在此尤應留意到方向性之不同,即顎鬚朝向畫面右上,衣襬飄往左上,臀部後方的鼓突則暗示由下而上的風。究竟畫中的這股風是如何吹拂的呢?解開此謎題的線索,在於分三處描繪的龍之動向:只見畫面左側那朝向右上的龍,來到畫面右上方則改呈身體翻轉之貌(圖8),最後再如同將呂洞賓舉起那般自畫面下方浮現出來。換言之,追溯其行進的軌跡,係呈現一個大的螺旋形。若再考量到龍的形體大小,便構成了極富空間深度的畫面構圖,而呂洞賓即立於此間之中心位置。如此觀之,大概便能理解其顎鬚和衣襬飄動的方向何以看似矛盾了,畢竟呂洞賓正居處於巨大漩渦的中心。

此般大氣之動勢,不僅體現在顎鬚和衣襬飄動的方向上,亦透過留白部分所施加的微妙墨色漸層而予以暗示出來。倘若定睛凝視留白處的墨色漸層,便能彷彿感受到那股氣流,並覺察出其動勢,相當不可思議。而一旦看出這股動勢,畫面便精采了起來,成為鮮活生動的作品。當時自然沒有所謂動畫的概念,但對於該如何妥切地展現出畫面的動態?雪村所下的工夫,似乎便在於此般的構圖和表現上。據以往研究指出,本圖之靈感來源為南宋或元代的羅漢圖,且空中那與呂洞賓對峙的龍,可比作呂洞賓曾從之學習禪道的老師「晦機禪師」,並由此將畫中的場面解釋成兩人正進行激烈的問答。唯觀看本圖時,當會意識到比起畫面的解釋,雪村更著重於繪畫性的趣味和工夫。換言之,雪村所不斷追求的,誠為水墨表現的各種可能性吧!此不僅僅展現在構圖上,於表現技法方面,亦能看出以線描之濃淡、速度及硬度為首的多樣性筆觸,簡直就像是雪村對於自身畫藝的一種炫技。此般嶄新的畫面,讓本圖在近年來被視為展現雪村之「奇想」的決定性作品,而獲致高度評價。
一如常言所示,雪村是透過自學來磨礪其畫技,而為其繪畫學習過程中帶來巨大影響者,據信是遊歷小田原和鎌倉等地的經歷。在北條氏和鎌倉諸寺等處所接觸到的諸多中國繪畫,顯然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靈感來源。一般認為雪村那不流於形式的自由度,正是源於自學。另一方面,就本圖創作的背景而言,也當考量到鑑賞者、亦即能評價並理解本圖那般嶄新畫面者之存在。若本圖可被視為雪村停留在奧州、約70多歲時的作品,那麼彼時應即相當於1570~1580年代間,也就是織田信長(1534~1582)和豐臣秀吉(1537~1598)大為活躍且時局動盪甚劇之際。本圖作為最足以呈現雪村個性的作品,誠為相當重要。

浦上玉堂──以獨特筆觸表現理想鄉
進入江戶時代後,值得一提的是以「溜込」技法廣為人知、以俵屋宗達為首的琳派水墨畫,以及以本段落所舉出的浦上玉堂為首、由文人畫家所描繪的水墨畫。浦上玉堂(1745~1820)是活躍於江戶時代後期的文人畫家,名弼,字君輔。其人原為備前國(今日本岡山縣)岡山藩支藩岡山新田的藩士,卻在50歲時攜二子離開藩國,此後周遊各地,創作繪畫。館藏〈澗泉松聲圖〉(圖9)即為其作品,其上可見「玉堂」簽款,並鈐有「醉鄉」白文長方印。畫中以含墨量少之乾筆所描繪的獨特山容,令人印象深刻;自題「澗泉松聲」,則表明了此乃遠離塵俗的文人理想境地。

結語
以上係由本次展品中擇取主要畫家作品加以介紹:為首者,是透過學習中國傳入之水墨技法來磨練畫技、提高完成度的鎌倉.南北朝時代畫家,之後則續談映射出日本審美意識和價值觀、打造全新畫風的室町時代,以及吸收中國明清之南宗畫風且同時追求新表現的江戶時代,如此一來,或能溯尋其大略之流變。此外,若著眼於表現技法,則畫家費盡心思所展現出的水墨表現之多樣性,如細線或粗線、堅致或柔軟的筆觸、富速度感或運筆和緩的線條、以及無限擴展的墨色漸層等,亦相當值得一觀。
總之,本次展覽由館藏日本繪畫收藏中精選水出墨畫名作予以展示,盼觀眾能從各幅作品一窺畫家個性,同時優遊於其各自的筆墨展演。

大和文華館的水墨畫―雪村作品一舉公開
展期|2018.05.25-07.01
地點|日本大和文華館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