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創造屬於台灣原創影像的新文化符號

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創造屬於台灣原創影像的新文化符號

主辦單位特地邀請歐洲、亞洲等國家攝影藝術家,舉辦「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並以三項特色作為達主辦單位特地邀請歐洲、亞洲等國家攝影藝術家,舉辦「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並以三項特色作為達帕攝影藝博會的亮點。在各方面的細節均以最高規格待之,希望可以打造⼀個平台,讓台灣新銳攝影家,在世界當代攝影藝術中推廣與建立屬於台灣原創影像新符號。
當代人類的文明活動持續在黑夜裡竄動,生活裡充滿了各種環境光源,例如有近似日光的柔和光源,或複雜的都市硬光柵。這樣的光源環境已為人眼所熟悉,但卻又與閃光燈所發出的非自然光有著明顯區別。加上攝影科技日新月異,讓攝影師更有機會以更清晰的手法對黑夜中的人類活動做出決定性瞬間的抓取。於是完整的24小時行為紀錄得以實現,讓攝影文明的時間進化軸線繼續進行。
近年來,台灣新銳攝影藝術家,在IPA、PX3、MIFA等國際攝影大賽中,屢獲佳績,也因在夜間攝影及建築攝影領域創造出屬於台灣攝影藝術的原創符號,並在國際攝影藝術圈中獲得許多肯定。為了促進台灣攝影藝術的發展與國際交流,主辦單位特地邀請歐洲、亞洲等國家攝影藝術家,舉辦「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並以三項特色作為達帕攝影藝博會的亮點:一是以大尺寸(large scale)影像為主題的攝影展,超過1公尺的攝影作品,以巨幅而細緻的影像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再者為採用工藝級的C-Print成像並以水晶裱呈現,提升色域空間的極大化以及高規格的裝裱技術,藉以表現頂規的展呈效果;最後,則是以由台灣設計、製作、組裝之超高演色性的LED展覽燈光為此次博覽會增添光彩,運用台灣科技實力,讓攝影作品達致最佳顯色能力。在各方面的細節均以最高規格待之,希望可以打造一個平台,讓台灣新銳攝影家,在世界當代攝影藝術中推廣與建立屬於台灣原創影像新符號。
劉群群作品《地熱發電廠(II)》。(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
展期|2018.06.15-17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第一倉庫(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王艾斯作品《X-Y Building Facade》。(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王仲源作品《台北河濱》。(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陳伯瑋作品《延伸》。(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久方武作品《Rain at night II》。(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柳貴淵作品《夜間月台》。(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蕭東駿作品《Architwins》。(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創造屬於台灣原創影像的新文化符號
純台灣開發超高規格藝術顯色LED燈光。(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自攝影發明之初,便開始以記錄生活中的各個層面,諸如肖像、街頭、地景與人文攝影等都已經是過往年代每位攝影大師所拍攝的題材。安瑟.斯(Ansel Adams)透過分區曝光法建構精密的黑白風景攝影,而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則是透過決定性瞬間抓取那轉瞬的靈光乍現。隨著攝影科技的轉變,以及廣告與雜誌的流通,彩色攝影的出現徹底地扭轉了過去對於黑白攝影的想法,讓攝影正式走向所見即所得的時代,於是在1976年出現了威廉.艾格思頓(William Eggleston),開啓了彩色攝影的時代。然而,攝影關注的事物卻因為科技與環境的侷限一直缺乏一個區塊——人類的活動時間不是僅有白天而已,尤其是進入全球化的21世紀,人們的生活方式更是以24小時不斷地運作著。而縱觀過去黑白紀實到持續演進的彩色攝影,仍舊將主軸放置在白天的人類活動裡,過去是因為技術性的問題,在黑夜中要清晰地將人的動作定格,需要借助閃光燈才可能得以實現,卻也因此侷限了拍攝的可能,削弱了紀實攝影的普遍性。
久方武作品《Ship Portraits》。(2018達帕亞洲攝影藝術博覽會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