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滿天下的「俠客」書家宋克
宋克(1327~1387),字仲溫,長洲(江蘇吳縣)人;其可謂明初書壇臨古技巧最為全面、且書學功力最深厚的書家。明代吳寬曾評論他「書出魏晉,深得鍾(繇)、王(羲之)之法。故筆精墨妙,風度翩翩可愛。」著名的吳門書家祝允明亦認為,在明初「三宋」之中,當推宋克為第一。然而,宋克雖獲得書壇一致推崇,但他原本其實並非書家,而是一位「少時跌宕不羈,好馳馬試劍」的俠客,後來因久之厭事,便專闢一室收藏歷代法書、彝器和古琴,「操觚染翰、日費千紙」,由此而成一代書聖。
圖2 明宋克〈臨急就章〉,中國嘉德2016春拍拍品。圖為局部。圖∣廖堯震
圖3 明宋克〈草書負郭堂成七律詩卷〉,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廖堯震
圖4 明宋廣〈李太白酒歌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宋廣書詩仙酒歌,媚態令人醉
宋廣,字昌裔,明河南南陽人,生卒年不詳。祝允明曾云:「二宋在國初,故當最勝,昌裔(宋廣)熟媚,猶亞於(宋)克。」可見宋廣書法以「熟媚」著稱,當時雖與宋克並稱「二宋」,但書名猶略遜一籌。宋廣傳世書蹟極少,僅存的兩件立軸〈風入松詞軸〉、〈李太白酒歌軸〉都是他所擅長的行草書體。其中,〈李太白酒歌軸〉(圖4)寫於精美的印花箋紙上,其內容乃詩仙李白膾炙人口的名句:「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宋廣此作學唐代張旭、懷素狂草,用筆圓潤精熟,字與字的連筆十分流暢,線條連綿婉轉、流利飛動,行筆的快慢輕重,與詩文抑揚頓挫的節奏,搭配得相當合宜巧妙,通篇讀來十分淋漓暢快,堪稱宋廣此派熟媚書風之最高代表作。
宋璲草書如天驥行中原,一日千里
宋璲(1344~1380),字仲珩,浙江浦江人。其父宋濂為元末著名的文學、史學和書法家,因受朱元璋徵聘重用,開國有功,故而名列明初重臣之首。洪武九年(1376),宋璲由於宋濂的緣故,被召入宮內擔任中書舍人,其兄子宋慎亦為儀禮序班,祖孫三代同朝為官,一時引為美談。然不幸的是,此宋家三代日後皆因宋慎涉宰相胡惟庸謀反一案遭受牽連:宋濂舉家流放茂州,宋璲則受連坐處死,卒於年僅37歲之際。
圖5 明宋璲〈敬覆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宋璲的人生雖起伏如此劇烈,但其書法卻帶有一種異常優雅流美的氣質,這應當與他出身書香世家,受到遍覽歷代書畫名蹟、藝術涵養豐富的父親宋濂之影響所致。如宋璲〈行書前日帖〉,結字端雅,用筆清勁圓潤,此類遒勁秀雅之書風,令人聯想起元代趙孟頫及唐代虞世南,而這兩人確實也同為宋濂最景仰、且鑑藏最豐富的兩位書學大家。另一件宋璲〈敬覆帖〉(圖5),則為其傳世草書名作。在此作中,宋璲將元人康里子山那種結體修長、筆劃瘦勁,善於在迅疾的連筆中結勢的書風發展到極致:不僅在落筆、收筆、或筆畫連帶之間,皆可見到筆鋒運行的痕跡,甚至有些字還以俐落如刀的側鋒行筆,散發出流動飄逸的氣質,其中尤以手札倒數第四行「耶」字,在書寫最後一畫時縱筆順勢拉下,幾占一行,最為奇絕。明代著名文學家方孝孺在評論宋璲時,稱他「草書如天驥行中原,一日千里,超澗渡險,不動氣力」,恰可作為註腳。
「我朝王羲之」,吾皇最愛沈度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華亭(江蘇松江)人。明成祖朱棣即位,詔能書者入翰林,沈度因此雀屏中選,且其書法更進而在當時翰林善書者如林的情況下,受到朱棣的鍾愛,將他比為「我朝王羲之」,推崇備至。
圖6 明沈度〈敬齋箴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沈度以小楷擅名於世,其傳世書蹟〈楷書蘇軾墨君堂記軸〉與〈敬齋箴冊〉皆書於永樂十六年(1418),足堪反映永樂皇帝最鍾愛的書風品味。其中,〈敬齋箴冊〉(圖6)全幅章法平正,結字亭勻,行筆多用中鋒;即便是極小的字,筆法依舊十分精到,不僅起收筆之細節完備、毫芒畢現,點畫、線條亦自始至終保持一貫圓潤遒媚、端雅雍容的氣質。由此作也可看出沈度小楷雖師法王羲之,但亦兼具了唐人歐陽詢、虞世南與元代趙孟頫之楷則;至於其刻意強調撇捺及橫畫拉長的作風,則源自鍾繇乃至宋克之影響。沈度此類婉麗端莊,雍容矩度的小楷,在明初宮廷十分風行,許多金版玉冊及重要制誥都出自他的手筆;又因當時盛行八股科舉,其書風經讀書人紛紛效仿,遂成為宮廷、館閣文書的楷模,後人稱為「臺閣體」,其影響一直延續到明末。
臣有弟(沈)粲,其書勝臣
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為沈度弟。永樂年間,因沈度向成祖皇帝進言,云「臣有弟粲,其書勝臣」,沈粲遂被徵用,成為中書舍人之一員。沈粲的小楷酷似其兄沈度,正如清代王文治所點出的,這類書風因「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而廣受歡迎。幸運的是,沈粲除了小楷,生平更以草書名世,這也讓他在明初書壇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圖7 明沈粲〈書古詩軸〉,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沈粲的草書,近以宋克、宋璲二人為師,遠可上溯至唐代懷素,其傳世之〈書古詩軸〉、〈草書千字文卷〉,均屬其中精品。如〈書古詩軸〉(圖7)運筆疾速、雄健爽利之處,就令人想起宋克最優秀的作品〈大草杜甫詩卷〉;而行筆迴環流轉、跌宕放逸的個性,則植基於懷素〈自敘帖〉的狂草意趣。可資留意的是,此幅草書多以大字拉長的豎畫──如「斗」、「行」、「中」等字──分割行間,再搭配筆墨由重至輕、由濃至淡的變化,讓整體書寫的節奏得以在激昂亢奮之間取得暫時的舒緩、平復,猶如一首旋律抑揚頓挫的樂曲,充分展現沈粲對於書法藝術之形式及美感的獨特見解。
高帝親為持硯,「進士」級中書舍人解縉
解縉(1369~1415),字縉紳,號春雨,江西吉安吉水縣人。其出身世宦之家,洪武二十一年(1388)登進士,因善書而授與中書庶起士一職,為中書舍人當中學歷最高的一類。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極喜愛解縉楷書,曾親自為他持硯;而到了成祖朱棣,亦命他主持編修《明太祖實錄》及《永樂大典》,可謂才名喧噪一時。不過解縉的後半生卻過得十分悲慘,永樂八年(1410),他因為私見太子,被人污誣陷「無人臣禮」,在獄中苦度五年,最後更慘遭錦衣衛灌醉,活埋到雪中凍死,僅47歲即離世。
圖8 明解縉〈遊七星巖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廖堯震
解縉書法兼擅楷、行、草各書體。明人吳寬便記載:「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而同代人王世貞更是對解縉的小楷讚賞不已,說他「能使趙吳興(孟頫)失價,百年後寥寥乃爾」。目前所見的解縉傳世書蹟,多屬狂放連綿的草書,如〈遊七星巖詩卷〉(圖8),作於永樂六年(1408),時解縉40歲,乃其書藝成熟自化的階段。全篇用筆如奔車走馬,滿紙纏繞畫圈,糾結綿延,文字幾不可識。其草書雖讓人想起懷素〈自敘帖〉的醉書狂舞,卻有著一種更加極端的傾向,往復迴旋,如其胸中盤鬱、奇怪無端。在其書作下,我們彷彿看到一種洶湧澎湃的情緒,一個悸動不已的靈魂,完全烙印解縉自我鮮明的形象,及他個人極不平凡的一生。
明代初期永樂、宣德(1403~1435)時期的書壇,主要以「三宋」(宋克、宋廣、宋璲)和「二沈」(沈度、沈粲)為代表。這幾位書家承襲了元代趙孟頫、鮮于樞等人提倡復古、振興晉唐書風的努力,將古典格調表現得更加嫵媚婉麗,並將此般風尚帶入宮廷,從而形成了明代宮廷書風的主流。
圖1 明宣宗〈行書新春等詩翰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為局部。圖∣廖堯震
Tags
廖堯震( 5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