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台灣的故事被聽見? 首屆「冰島/英國台灣電影節」文化外交成功出擊 | 典藏ARTouch.com
正在閱讀
如何讓台灣的故事被聽見? 首屆「冰島/英國台灣電影節」文化外交成功出擊

如何讓台灣的故事被聽見? 首屆「冰島/英國台灣電影節」文化外交成功出擊

首屆的「冰島/英國台灣電影節」(Taiwan Film Festival Iceland / UK),先於今年3月8至14日於冰島舉行,再於4月3至14日於倫敦辦理,其中倫敦的電影放映現場滿座率達85%以上。本次影展的構想由文化部駐英文化組於2018年提出,由居住於倫敦的電影人陳繪彌 (Aephie) 設計並執行全案,策展人的影展策略是什麼呢?
今年首屆的「冰島/英國台灣電影節」(Taiwan Film Festival Iceland / UK),先於今年3月8日至24日於冰島舉行,再於4月3至14日於倫敦辦理(註1),倫敦的電影放映現場滿座率達85%以上,且獲得《衛報》 (The Guardian) 等重要英國媒體好評,首屆台灣電影節在英國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冰島/英國台灣電影節」主視覺。(策展人提供)
本次影展的構想由文化部駐英文化組於2018年提出,由居住於倫敦的電影人陳繪彌 (Aephie) 設計並執行全案,政府出資21%,贊助及自籌款佔79%,過程十分艱辛。電影節主要與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和寇松影院 (Curzon) 二大單位合作,策劃三個單元「蔡明亮在泰德現代美術館」、「蔡明亮家在蘭若寺VR體驗」和「台灣電影在寇松」。
英國台灣影展「蔡明亮在泰德現代美術館」單元,導演蔡明亮、李康生於《不散》試片。(策展人提供)
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BFI)已將首次辦理的英國台灣電影節,和行之多年的華語視像藝術節(Chinese Visual Festival)、倫敦東亞電影節 (London East Asia Film Festival)等列為同級別的電影節。倫敦是百花爭鳴、兵家必爭之地,本次電影節的成果得來不易,電影是強力的文化外交,影展堅持了幾個重要原則,值得深入了解。
影展策略:深入當地電影世界與知名單位合作
本次影展的合作單位皆是當地知名機構(註2),寇松影院於1934年於英國成立,致力於提供當地觀眾多元文化和外語電影。寇松影院本身擁有影片發行商,專門進口獨立製片、世界各國、具娛樂性與藝術性之電影。泰德美術館則是世界級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館內設有電影放映室,擁用專門播映藝術電影的部門。
這些機構已經建立了一群愛好獨立電影和藝術電影的觀眾,藉由機構的宣傳,能吸引愛好藝術電影、獨立製片,卻不認識台灣電影的新觀眾。這是一個突破「同溫層」、擴大觀眾群的做法。過往台灣電影在倫敦放映,除了影展中的台灣電影單元以外,多是校園免費播放,因此觸及觀眾有限,也容易讓人將台灣電影的形象限縮在學術研究中,成了免費能取得的素材。
泰德現代美術館策展團隊與影展策展人陳繪彌、蔡明亮、王雲霖、李康生於英國台灣影展大合影。(策展人提供)
影展並沒有付給泰德美術館和寇松影院場地費,一切循商業模式賣票,台灣電影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在票房上見真章。在泰德美術館舉辦的「蔡明亮系列」場場滿座,每場電影票均完售,蔡明亮的付費演講亦爆滿。而在寇松影院則是第二週電影完售,整體滿座率達85%以上。這次影展已吸引了不同的英國單位表示合作意願,片商也看到了台灣電影吸引觀眾的潛力。
「英國台灣電影節」影展現場,電影放映現場滿座率達85%以上。(策展人提供)
向重要影人取經
原來台灣電影在英國幾乎不存在!開始策劃之前,Aephie進行了調查,發現10年來並沒有英國代理商買過台灣電影。台灣電影都是隨著影展露出,或是由法國片商分配至英國放映。不管是戲院主管或Aephie的影人朋友,大都不認識台灣電影,也不知道有誰想看台灣電影。
於英國台灣影展泰德現代美術館策展人安德烈‧里梭尼(Andrea Lissoni)、影展總監陳繪彌(Aephie)、蔡明亮導演交流畫面。(策展人提供)
因此Aeiphie透過人脈邀請當地知名記者、影評人組成焦點團體,對影展選片提供意見,怎麼樣才能引起英國影人的興趣?記者朋友們表示,影展必需要有明星,而且要有他們在倫敦「看不到」的東西。因此冰島邀請了魏德聖,倫敦邀請了蔡明亮當影展明星,並特別辦了VR體驗單元,果然大量吸引媒體好評。
影展策展人除Aephie外,另外一位是英國籍製片人,負責大部分與機構和場地間的溝通協調。影展的導師則是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的(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藝術總監馬克・亞當斯(Mark Adams),電影的映後座談皆邀請到當地知名製片及影評人。
北歐巡迴,聲勢做大
策劃單位首先推出冰島台灣電影節(Taiwan Film Festival Iceland),在冰島總開幕,為的就是要壯大影展的規模和聲勢。北歐國家向來是先進、開放的歐洲象徵,北歐巡演紀錄能讓英國人對影展建立好感度。影展預計巡演北歐五國,首先選擇冰島,因為它是目前容易入門的國家。冰島人口少,觀眾不熟悉台灣,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今年在冰島的成功,能取得明年進入大國瑞典的敲門磚,接下來再進入更遙遠、更強勢的丹麥。
「冰島台灣電影節」觀展人潮。(策展人提供)
前導暖身
在影展開始之前,策劃單位舉辦了八所英國大學校園巡迴影展,並舉辦「學生影評人獎」的評選。這八所學校都是以影視、媒體與新聞為主的專業科系(註3),這樣的策略有別於過往將文化補助著重於外國漢學或台灣研究的科系,接觸了背景迥異,年輕的新一代媒體人、創作者與觀影人。(註4)
策劃單位也於2018年10月先創立線上英文影評雜誌《貓鯨魚》(Katthveli – FilmTaiwan),將幾篇優質的台灣影評翻譯成英文,讓更多英國觀眾能夠探索了解,這也顯示了良好的影片引介文章是台灣電影推向國際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策展精神:說自己的故事、不放棄的能量
台灣電影最吸引英國人的地方是什麼?Aephie答道,台灣電影不像日本和韓國,已經建立了既定的形象,也不像中國電影有一條龍的產製模式。對英國人來說,台灣電影幾乎完全不存在,所以還很新鮮,她用了個很有趣的說法:「我們就剛好有點可愛。所以我們影展的主視覺我就要可愛到別人沒有辦法忽視我們。」
過往台灣電影在英國,只能在相關亞洲影展的台灣單元被呈現,在其中由別人定義、被別人策展。但台灣人更應該要說自己的故事,拿回自己的文化詮釋權。為什麼台灣一定要依附在「東亞」、「華語」的脈絡下呢?台灣的文化主體性需要由自己詮釋,絕對有資格辦一個專屬的影展,也絕對有資格讓台灣成為一個品牌。
影展策展人Aephie為影展規劃了五年藍圖,接下來每年完成北歐一國的巡演,最終目標是台灣電影能進入當地市場。(策展人提供)
原本合作的戲院希望放映得獎片,但Aephie堅持選片,最後採共同策劃完成。本次影展的主題是「Allergens/特異體質」,強調「不放棄的能量」,都是選擇獨立製作、持續創作中的電影人的作品(註5)。導演蔡明亮在泰德美術館放映的選片,不是回顧展,而是讓蔡導播想推薦的作品,而 VR也正好是蔡導最想帶來的作品。Aeiphie特別強調:「告訴我們的下一代,你不用靠中資還是可以繼續創作,因為當電影被放上字幕後就是一樣的,我們跟非洲片、印度片、黎巴嫩片一模一樣。」
英國台灣影展首映導演蔡明亮的VR電影「家在蘭若寺」。(策展人提供)
長期於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的歌手巴奈(右)受邀出席影展的閉幕單元「海嘯原住民運動:過去,現在到未來」,策展人Aephie希望藉此喚起觀眾對台灣原住民議題的重視。(策展人提供)
影展的閉幕單元非常特別,名為「海嘯原住民運動:過去,現在到未來」,共播放了四部與原住民土地抗爭有關的影片,並請長期於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的歌手巴奈出席表演,同時邀請到記錄巴奈的導演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出席。Aephie堅持以社會運動為影展作結語,告訴大家台灣是一個經過人民奮鬥後,完全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希望喚起觀眾對台灣原住民議題的重視。影像與音樂超越國界,現場不管是台灣人還是聽不懂中文的人們皆深受感動,全場半數以上的觀眾流淚。與談人米亞.貝伊斯(Mia Bays,註6)也感動地問巴奈,我們能為你做什麼呢?
長期於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的歌手巴奈(右)受邀出席影展的閉幕單元「海嘯原住民運動:過去,現在到未來」,策展人Aephie希望藉此喚起觀眾對台灣原住民議題的重視。(策展人提供)
未來夢想藍圖:台灣電影闖盪歐洲
Aephie本人其實是個藝術家,去年已和公司簽約當導演拍電影。她永遠穿著帽T,散發著感性的氣質,她說:「大家看到我的形象就是小孩子,而藝術家和小孩子不能談錢。」但或許也是這樣的特質,讓Aephie充滿了熱情和感染力,換來英國機構的用心合作和台灣影人的支持。本次影展幾乎所有台灣導演都飛到倫敦出席映後座談(註7),讓所有觀眾感受到台灣電影人的熱情。
Aephie為影展規劃了五年藍圖,接下來每年完成北歐一國的巡演。藉由每年影展串連台灣和當地影人,擔任台灣電影和英國、北歐間的橋梁,發展台歐電影共製平台、電影創投,效法歐洲常見的跨國合製和協拍模式,最終目標是台灣電影能進入當地市場。
冰島台灣影節魏德聖導演工作坊現場。(策展人提供)
影展由政府提出,幾乎由專業團隊的全力完成,閉幕單元更顯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意和強大的感染力,達到了成功的文化外交,也是台灣電影開拓英國市場的第一步。從Aephie的訪談中,可見到第一年台灣電影節的籌辦過程非常辛苦,需要各界的支持與鼓勵,讓下一屆更大膽也更穩健。影展成效需要逐年累積,相信未來台灣影展在文化外交、電影製作、商業連結上皆大有可為,期待明年繼續在英國說台灣的故事!
英國台灣影展閉幕單元「海嘯原住民運動:過去,現在到未來」現場。(策展人提供)
註1 影展分為冰島台灣影展(Taiwan Film Festival Iceland)和英國台灣影展 (Taiwan Film Festival UK)二部分,於冰島放映八個場次電影;於倫敦放映16個場次電影,以及38場次的VR(Virtual Reality)體驗,詳影展官方網站
 
註2 除寇松影院和泰德現代美術館外,尚與Art Cinema和 Birds Eye View等知名藝術/獨立電影推廣機構合作。
 
註3 八所學校為: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University of Glasgow, University of Sterling, University of Salford,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Oxford University Film Making Foundation, University of Swansea.
註4 參考:楊雅雯,〈台灣影展在倫敦:講新的台灣故事給新的朋友聽〉
註5 策展理念及本次影片介紹請參考:林果葶,〈台灣影展在倫敦:訴說這個期待被理解之地〉
註6 米亞.貝伊斯(Mia Bays)是英國資深知名電影製作人,曾贏得奧斯卡獎。目前為推動電影性別平權機構「Birds Eye View Film」的總監。閉幕另外一外與談人喬.當肯(Jo Duncombe)是英國文化協會電影組節目經理,負責全球影展獎助。
註7 至倫敦出席活動及映後座談的台灣電影人為:蔡明亮、李康生、王雲霖、簡士耕、陳蕊宜、黃惠偵、阿洛.卡力亭.巴奇辣、巴奈.庫穗、楊力洲、朱詩倩。至冰島出席映後座談及活動的電影人為:黃信堯、魏德聖、筱竹。
郭唐菱( 3篇 )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文化,媒體,文創系博士候選人。曾推動藝術銀行、公共藝術、文化志工等政策,具豐富政策實務與行政經歷。專長文化政策評論、各國文化政策調查研究,文化外交觀察報導,展覽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