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日記性(diaristic quality)」與「任意性(arbitrariness)」的繪畫,如何從不和諧的音律,帶出一片向光的風景?
說是「楔子」,這古代被當成嵌入斜切角榫縫的木橛,可視作藝術家迎接未知所觸發的引子,也作為某種「機遇」,那關於自我意識介於想像與直覺兩端的心理機遇。我們何不把這個斜切角榫縫的兩旁木頭,比擬為她面對攝影與繪畫的兩種體驗?木橛保持向下的力量,巧妙地運用嵌進縫隙的機遇,將兩者平衡併行;同時也代表著她將近30餘年的創作探索,每一次的發表,都像是一種心境的重啟。

本次2025展覽「向光」於2025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在祉依然藝術展出,延續2024年葉怡暄攝影個展「有光」的敘事脈絡,轉換為繪畫的書寫。原為著受憂鬱症所苦者而舉辦,後轉變為創作面向自我及時光境遇的辯證行旅。
從「有光」至「向光」,我們可以試想這是一個葉怡暄體察世界變化的主體-存在者,關於它們站立位置的觀察與「頓點」,就像文學中的逗點與樂譜上的休止符,停頓的,並非時間上的空白,而是暫時停留的觀看及思考。人們接收「光」的不同狀態模式,觸發了不同的內在體驗,她的「有光」起始於2019年在法國格勒諾布爾(Grenoble)拍攝的一件同名作品;感受隨著時間推移,攝影的凝視與繪畫的表現,經由沉澱而深化,讓她意識到,即便在至黑的時刻,仍可有光照,照耀由創作開啟之生命的草地。
展覽「向光」由35幅繪畫的組成帶入觀者視野。其中2幅作品結合繪畫與攝影的拼貼,如《奧》、《熵》選取花卉攝影及義大利教堂等影像線索,探討古代大陸、原生在地,以及近代文明進入後,產生的文化侵略與歷史,用多重景框併置,將影像與繪畫連結產生之抒情與隱喻,透過一種相異相望的樣態展開。

這種經由停頓看見的「不和諧」或許可視為葉怡暄創作思考時,表達著:當人們參與到這個全新的外在世界時,可能產生的格格不入與不合時宜之感,而這正是一個具有精神性的個體、敏銳的心靈所特有的狀態。恰如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所言,人因自我意識的萌發而始有精神性;人逐漸自覺並在與外在世界相對、與他者產生差異的時刻,意識到自我世界的浮現,形塑了生命成為個體與主體(行動者)的關鍵。
作品《椿》如同在歌聲的吟唱中,記憶裡浮現的自然風光,前景草坡,以金與黃穿插,一抹桃紅延伸至目光的遠方,藍的點綴,恰似人形的剪影或遠樹的佇立,悠悠自得。另一件《松風》呈現整面的白色印記,以乾筆飛刷過去,欲以捕捉風的線條,也有銜著顏料的畫筆「白上加白」,在畫布上留下微弱的肌理。隱沒的松,以棕紅為樹幹,把歲月再細數了一回。

在展場中,另有一些特別值得玩味的小件作品:《生滅》、《月影》、《竹元》、《鉑》、《均 #1&2》等作。它們以棕或黑色筆刷與金漆鍍面的質感,呈現藝術家獨特的話語。我們看到,在筆刷岔出的飛白之處,宛如畫面中一個個被安置的安歇之所,那是自我內心的棲居所在,既細碎又隱微,猶如隨著風吹過的低吟。同時,在繪畫心境上,從白底過渡到灰階、深色的過程,也像是穿過光灑落之區域以後,再次進入一段幽微的探索之道。這些作品富含哲思牽引,以日誌的形式,展現著她以空間映照的情感,把具體形象與詩性的想像,揉合為抽象的創作筆調。
葉怡暄分享,在攝影創作之初,受「畫意主義」(Pictorialism)觀念影響,主張透過人為介入的思考,改變攝影作工具性與靜態記錄狀態,將攝影行為視為與繪畫並列的主觀藝術表現形式。

本次展出的繪畫系列具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氛圍與戲劇性,藝術家以一種意象性的筆法傳達出來。作品《向山》、《天宇》、《曠野、暖陽》也與展題「向光」相呼應。在創作自述中她寫道:「向光的意涵,引領觀者靜靜站立於畫作前,獨處,以黑暗中的光亮呈生命的出口;走入山林,走入有微弱星空的夜,夜裡有光;出走曠野,有暖陽照射。」
在葉怡暄的繪畫中,她以直覺性的書寫繪筆與觀念性的反芻,大筆的刷塗,「任意性」成為最好的發語詞。她在一幅名為《頂鑄梁》的作品寫道:「畫著,是想以法國的記憶,愉悅替代新店住處的暗黑。不著陽光的,潮濕。筆觸激烈、躁動,一圈圈的釋放抑住的情緒。收筆以溫柔,暖度再起。」「任意性」是在時光中被無意識地記憶下來,變成有意義的註腳。。

從「書寫」、「楔子」、「不和諧音之韻律」,再到以「任意性」與「日記性」發端的繪畫創作,令我們想像,葉怡暄繪畫創作中潛伏的音樂性,那並非來自旋律的工整和諧,而是來自節奏的轉折與差異、呼吸與停頓之間的張弛。她任由筆觸書寫,在恣意與記錄之間往返,既有直覺的瞬間,也有時間累積的延長,帶出想像的風景。她以「任意」為方法,讓筆的滑動、顏料的偶然性,寫成意識的顯影;同時以「日記性」為結構,讓每一層顏色、每一次覆寫都重構一種心靈的伏動。更從中持續演進著生命在光與暗、秩序與雜音之間尋求的平衡過程。
在這樣的創作語境裡,葉怡暄的繪畫呈現一種「不和諧中的和諧」:畫面像音樂的弱拍,總在未到達之處生成新的節奏。她讓繪畫成為一種自我精神的共鳴,在任意與記錄之間延展的想像跳躍,使觀者在那些被摩擦、暈染、留白的筆觸之間,感受到一種繪畫運動,那是從黑暗中生出的,向光的呼吸。

胡鐘尹( 2篇 )追蹤作者藝術評論人,東海大學美術系⻄畫創作組畢。曾歷練耿畫廊&TKG+等累積近四年的產業實務經驗。三度獲獎鴻梅文化基金會藝評得獎人、絕對放送藝評佳作獎。以創作、理論研究、實務工作整合藝術認識與覺知的進行式,近年主要以獨立研究與藝評撰稿為發展,文章散見於非池中藝術網、國美E讀誌、Art Plus及藝術家與畫廊邀稿。主要關注藝術家面對可感的「質料物性」(material)延伸心理、物性、實踐之間的精神交換作用,呈顯之動態創作本體。個人網站|https://hujungyi.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