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尼羅河遇見維港:香港故宮館重磅推出「古埃及文明大展」,呈獻250件珍貴文物

當尼羅河遇見維港:香港故宮館重磅推出「古埃及文明大展」,呈獻250件珍貴文物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集結七間埃及國家級博物館與薩卡拉考古遺址的 250 件展品,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古埃及展覽,也是首次直接自埃及借展。從法老王權、圖坦卡門的黃金年代,到薩卡拉的亡者之城與跨文化的地中海視野,展覽以文物、光影與多媒體,共同重構橫跨五千年的文明記憶,帶領觀眾踏入法老與眾神的世界。

穿過香港故宮博物館的大門,下一秒你已站在法老與眾神的世界裡。

今(11/20)日正式開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特展,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簡稱香港故宮館)與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聯合主辦。集結來自七間埃及國家級博物館與薩卡拉考古遺址的250 件珍貴文物,是香港歷來規模最大的古埃及特展。不僅在展示上令人震撼,也是香港首度直接從埃及的博物館借展珍貴文物的大型展覽。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特別展覽展場風景。(©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覽以四大單元「法老的國度」、「圖坦卡門的世界」、「薩卡拉的秘密」、「古埃及與世界」,鋪陳古埃及由王權、宗教、日常生活到文化交流的全貌;同時以多媒體裝置、教育計畫、沉浸式數位復原,重建視覺與感知層次的文明景觀,使觀眾得以在光影流動中,靠近古埃及的真實。

一樓公共空間「古埃及文字解密」以展板與多媒體,介紹埃及語言、文字與羅塞塔石碑的背景,並提供教學短片解讀圖坦卡門名字的聖書體。觀眾亦可透過互動裝置,將自己的名字轉換為聖書體,趣味體驗古埃及文明。(©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品來自埃及國家博物館、古爾代蓋博物館、蘇伊士博物館、盧克索博物館、索哈傑省博物館、馬特魯省博物館、謝赫村省博物館,以及薩卡拉考古遺址;展覽亦展出來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藏品。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特別展覽展場風景。(©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一、法老的國度:王權、信仰與生活的世界

古埃及文明大約在7000年前的尼羅河流域萌生。從約公元前3000年第一個統一王國出現,到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686–公元前2160),法老制度與多神信仰才慢慢成形。之後,經過中王國的發展,以及新王國時期大規模的交流與變革,古埃及的文化與藝術都走向巔峰。到了公元前 12 世紀之後,隨著希臘和羅馬的勢力進入,埃及開始和地中海世界產生更密切的互動,文明也因此進入一個更加多元、開放的時代。

走進展廳,高大的雕像與莊嚴的石碑在眼前,瞬間進入尼羅河文明的權力中樞——法老的世界。古埃及王國歷經近3000年的王朝更迭,其統治者以神之子自居,王權透過雕像、服飾、符號構成一套明確的視覺語言與多神信仰體系。歐西里斯、伊西斯和荷魯斯等諸神的傳說反映出古埃及人的創世觀念與秩序觀。彩繪木棺、墓葬紙草、護身符等,寄託了古埃及人另一個重要信仰――對永恆來世的渴求。

在展廳中央,最吸引視線的是《辛努塞爾特一世巨像頭部》。這件花崗岩雕刻於第 12 王朝的巨像原長近10公尺,法老頭戴象徵上埃及王權的白冠,面容穩定、堅定,展現中王國時期對秩序與中央權威的重視。其後部更可見拉美西斯二世的再次雕刻痕跡,反映後代法老以挪用前朝雕像來延續自身神聖性的傳統。

《辛努塞爾特一世巨像頭部(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花崗岩,第12王朝(約公元前1985–公元前177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在位60餘年間大興土木,在上、下埃及各地修建了大量神廟。他與赫梯簽訂了人類歷史上已知最早的國際和平協議,促成了兩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和平。本次展出頭戴有條紋的內美斯頭巾,額前飾有聖蛇的《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

《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花崗岩,第19王朝(約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馬特魯省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櫃另一側的《哈特謝普蘇特跪像》,則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視角:她身穿男性的「申迪特裙」(一塊亞麻布裙)、佩戴假鬍鬚,以男性法老的形象呈現自己的王權。這位強勢而傑出的女法老曾帶領埃及進入穩定繁榮時期,但死後其雕像大多遭破壞,今能保存者彌足珍貴。此像強調她以「男性形象」履行傳統職責,也反映古埃及政治結構如何透過圖像再製威權。

《哈特謝普蘇特跪像》,紅花崗岩,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50–公元前129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古埃及宗教觀的重要性在本單元亦清晰可見。復活的歐西里斯像展示神話中被肢解、復活後成為冥界之王的歐西里斯。他微抬頭、面帶微笑,彷彿正在甦醒。這件稀有造型的雕像以金與金銀合金鑲飾,透露後期埃及時期對神祇復生象徵的強烈信念。

《復活的歐西里斯像》,片麻岩、金、金銀合金、顏料,第26王朝(公元前664–公元前52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

除了王權與信仰,展覽也描繪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密切相關的日常用品。釀啤酒像與三角形麵包展示了尼羅河文明最基本的飲食文化。啤酒在當時被視為「生命之水」,度數低,適合所有階層飲用;麵包的三角形造型則反映工匠的多樣審美。這些模型被置入墓葬,是為亡者來世的食物供應。

上:《釀啤酒像》,木、顏料,第6王朝(約公元前2345–公元前2181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下:《三角形麵包》,二粒小麥,第11王朝(約公元前2034–公元前198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

同時,古埃及社會各階級的雕像則勾勒出等級森嚴、各居其位的社會結構。祭司佩德阿蒙的人形棺是本單元另一亮點。其外棺、內棺與隨形蓋板完整呈現「黃色棺」傳統:鮮豔的黃背景、密集的文字符號與神祇圖像,象徵陽光、復活與神聖。值得注意的是,各層面部描繪略有差異,暗示棺木或有再利用痕跡,反映第21王朝動盪時期的社會現實。

《阿蒙神祭司佩德阿蒙的人形棺》,西克莫無花果木、顏料,第21王朝(約公元前1069–公元前94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二、圖坦卡門的世界:少年法老的短暫與永恆

第二單元以「圖坦卡門」為主軸——這位短命、在位僅九年的少年法老,因 1922年陵墓出土而成為全球最具知名度的埃及統治者。圖坦卡門陵墓的規模雖不及其他法老,卻是極少數未被嚴重盜擾的法老陵墓,出土了數千件稀世珍寶,包括著名的黃金面具。

展廳入口的《圖坦卡門巨像》以寫實風格呈現他年輕優雅的臉容,介於少年與王者之間。其腰帶上的王名圈顯示此像曾被兩位繼任者阿伊與哈倫海布挪用,見證第18王朝末期宗教改革後的權力鬥爭。在那段動盪時代中,藝術與工藝卻繁榮發展,金器、釉砂器、家具、繪畫、雕塑的製作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故宮更以光雕技術完整「復原」巨像原有豔麗色彩,使觀眾可以透過數位還原回到3000年前的神廟入口。

《圖坦卡門巨像(被阿伊和哈倫海布挪用)》,石英岩、顏料,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50–公元前129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若說圖坦卡門象徵回歸傳統,那麼他的父親阿肯那頓巨像則象徵異端改革。阿肯那頓推行一神信仰(阿頓神),並創造「阿瑪納風格」。使法老形象帶有拉長的頭顱、纖細的四肢、突出的腹部,打破過往陽剛健美的王像傳統。此像的線條誇張,反映改革者強烈的視覺宣言。

《阿肯那頓巨像》,砂岩、顏料,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50–公元前129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另一件焦點文物是《娜芙蒂蒂像頭部》。王后高聳的顴骨、細長雙眼、拱形眉線,使她成為古埃及最具辨識度的女性形象之一。她在宗教改革中扮演關鍵角色,有研究指出她可能曾以「娜芙娜芙魯阿頓」身分短暫稱王。展品中的《塞提二世與塔沃斯塔王后金花冠》,由紅金與黃金交替打造花瓣,金銀細絲工藝呈現如蕾絲般的精緻鏤空,展現新王國晚期珠寶技術的高峰,亦象徵塔沃斯塔王后從王后到女法老的身份轉變。

左:《娜芙蒂蒂像頭部》,石英岩,第18王朝(約公元前1550–公元前1295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右:《帶有塞提二世和塔沃斯塔王后王名圈的花冠》,金,第19王朝(約公元前1295–公元前1186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

三、薩卡拉的秘密:亡者之城的新發現

薩卡拉是古埃及最古老都城孟菲斯(位於首都開羅附近)的核心墓區,有「亡者之城」之稱。也是考古界近年最受注目的地點,此處聚集了超過20座國王及王后的金字塔,包括埃及歷史上首座金字塔──國王左塞爾(約公元前2686–公元前2667年在位)的階梯金字塔。《奈赫斯胡特比提人形棺》全身被繽紛彩繪覆滿,臉以綠色顯示亡者如歐西里斯般重生;胸前寬項圈以蓮花、紙莎草裝飾,象徵尼羅河的繁盛生命力;神女努特張開雙翼覆護亡者,其兩側則是伊西斯與納芙蒂斯,代表永恆的陪伴。

左:《奈赫斯胡特比提的人形棺》,木、顏料,後期埃及(公元前664–公元前332年),薩卡拉考古遺址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右:《寬項圈和平衡墜》,金、寶石,第12王朝(約公元前1985–公元前1773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出土自公主努布霍特普塔–克魯迪特(Nubhoptepikheredet)墓葬,發現時置於其木乃伊的頸部位置。

這裏還有古埃及規模最大的神聖動物墓地,數以百萬計的神聖動物木乃伊被埋葬於此。因此,展覽展示多件新出土的棺木、動物木乃伊與神祇雕像,呈現亡者之城的生命循環。在眾多動物崇拜中,貓女神巴斯特是最受親近的神祇。《巴斯特持叉鈴像》手持樂器、佩戴富麗裝飾,手肘掛著籃子,推測其中可能盛著小貓,象徵她身為家庭保護神的角色。

《巴斯特持叉鈴像》,青銅,後期埃及(公元前664–公元前33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廳最引人省思的一件展品是《貓木乃伊》。薩卡拉曾出土數10萬隻貓木乃伊,供奉信眾購買獻給巴斯特。X光研究顯示部分木乃伊內僅存極少骨頭或填充物,反映托勒密時期祭祀經濟的蓬勃與造假現象共存,是宗教與經濟糾纏的真實紀錄。此外,泥紙棺包裹的牛犢骨骸,可能為阿匹斯神牛之母的棺蓋或儀式像。阿匹斯神牛之母在生前被視為伊西斯的化身,死後亦享隆重葬禮,顯示動物崇拜在埃及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貓木乃伊》,動物遺骸、亞麻布,後期埃及(公元前664–公元前332年),薩卡拉考古遺址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牛犢木乃伊與泥紙棺》,木、石膏、亞麻布、紙莎草、顏料、動物遺骸,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公元前3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四、古埃及與世界:跨文化的視野

最後一單元將視野拓展至地中海與世界。從希臘化時期到羅馬時期,埃及與世界的交流塑造了新的宗教意象、藝術形式與語言系統。希臘羅馬時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古埃及與地中海地區的文化交流大大加速。

羅馬時期《木乃伊面具》一眼即可看見文化融合,深紅色羅馬長袍、飾有黑色條紋的服飾搭配埃及神話符號,五官更接近地中海審美,而背板依然保留埃及傳統象徵。可視為古埃及在多民族統治下,持續演化的證據。《三種文字書寫的石碑》以聖書體、世俗體與希臘文書寫,是極罕見的私人三語文獻。它記錄一位軍事統帥捐獻土地予伊西斯—德爾莫提斯神廟之事,不僅展示語言結構,也反映當時埃及與希臘文化並行的社會景觀。

左:《木乃伊面具》,泥紙棺、顏料、植物纖維,羅馬時期(約1世紀),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右:《三種文字書寫的石碑》,石灰岩,羅馬時期(公元前12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埃及最早期的視覺語言,則出現在前王朝時期的陶罐上。船、奔獸、舉臂人物構成一幅古老而神秘的圖像敘事,象徵水路交通、宗教儀式與大地地貌,是尼羅河文明的萌芽。

《畫有船、人物和動物的罐》,陶、顏料,前王朝時期・納伽達文化二期(約公元前3500–公元前3200年),埃及國家博物館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最後,展覽也呈現了中國與古埃及兩大文明的平行發展,並回顧近兩百年的埃及考古成果,特別強調中埃近年在發掘、研究與文物保護上的合作。適逢 2026 年中埃建交 70 週年,本展亦象徵兩國持續深化文化交流的共同承諾。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埃及策展及文保團隊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展品的檢查與安裝。(©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古埃及文明大展」以豐富的文物脈絡與考古新知,呈現一個文明在時間深處的呼吸。無論是法老的神聖形象、祭祀中的神祇與動物,或棺槨內描繪的永生願望,展覽都在提醒我們,古埃及的核心從不是遠古的神祕,而是人類普遍對秩序、生命、權力、愛與永恆的追求。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特別展覽展場風景。(©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覽期間同步推出多場教育工作坊,帶觀眾以動手體驗走入古埃及世界。「小小法老親子工作坊」結合串珠與護身符製作,並搭配導覽認識法老飾物;「貓神殿工作坊」從考古發現出發,帶領參加者了解貓在古埃及的神聖地位,並親自打造立體神殿模型;「探索金字塔工作坊」則透過建築剖面與滾珠遊戲,讓學員理解金字塔的結構與建造智慧。活動提供粵語與英語場次,適合親子與一般觀眾共同參與。

小小法老親子工作坊及導賞與探索金字塔工作坊。(©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古埃及文明大展」期間限定店(四樓)。(©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置身香港故宮的展間,這些跨越五千年的圖像與物質文化重新煥發生命,使我們得以在今日重新開啟與古埃及文明的對話。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

展期|2025.11.20–2026.08.31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廳 9

ARTouch編輯部( 18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