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梁城《賦光》,陶,92x78x78cm,2018。(攝影/邱德興,邱梁城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邱梁城近年來持續不斷的陶藝雕塑創作中,可感知到一種明顯的延續性:恰如一位創作者難以將流淌於不同時期的內心感悟彼此割裂,雖分為不同系列,但在被邱梁城視為「人生經驗之凝結」的創作間,無疑具有藝術家個體生命歷程的一貫性。日前在台北台新金控大樓一樓大廳內陳列的「賦光」個展並非僅聚焦於邱梁城的新作,而是讓不同時期的作品,在同一個空間內形成相互連結、流動的場域。
邱梁城在投身藝術創作前,曾以設計工作者身分在藝術領域工作;而他在與自己的高中老師、雕塑家楊元太的多年互動之下,對「陶」這一材質早已不陌生。從最初的創作系列「非器」(2011-2012)開始,他就開始借用常見於台灣違章建築中的浪板來為陶藝雕塑塑形,卻無意觸碰批判意涵,聚焦於其抽象、規律的線條與間隔所營造出的造型特質,一路貫穿在「築地」(2014)、「他方」(2016)、「浮光微塵」(2017)到今年的新作系列「流焰燦燦」之中。藉此,藝術家與媒材展開一而再、再而三的對話:浪板規律的線條似具方向性的指涉,陶土的柔韌又使之在種種扭轉的變化手法下呈現各不相同的有機形態,在邱梁城看來,那是一種音樂般的節奏感。同時他的作品又大都保有多變的內部結構,形成內外空間的交錯,即興而開放的動感油然而生。選用深色釉料的陶土經過高溫窯燒後,再再呈現出鑄鐵般的金屬質地,具有堅硬卻溫潤的觸感,巧妙利用了陶土蘊藏於媒材錯覺中的內在張力,折射出既具體、又抽象的未來感。
邱梁城製作《流焰燦燦》的過程。(攝影/邱德興,邱梁城提供)
近年來,邱梁城以愈發趨於和緩的態度和步調,來回應經年累積的生活感悟與創作生涯,新系列「流焰燦燦」中也明顯具有某些新的轉向。如那似船錨又似楊桃形態的雕塑,不再挪用建築浪板的規則紋理,整體上雖碩大而厚重,映襯出的卻是微傾動感與輕快境界,矛盾共生的靈魂,又與過往之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雕塑沉穩身軀之下,展呈現場中扮演著大地般承載角色的,是悉心鋪就的耐火砂,又實則是與作品之內在系出同源的塑形熟料,物質間微妙的辯證性轉換,亦是創作者營造流動性場域時所藉助的重要線索。
邱梁城「賦光」展覽現場。(攝影/邱德興,邱梁城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邱梁城「賦光」
展期:展期|2018.09.17-10.19
地點:地點|台新金控一樓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18號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9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