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得識廬山真面目:故宮南院「名山鉅作—張大千廬山圖特展」

得識廬山真面目:故宮南院「名山鉅作—張大千廬山圖特展」

今年正逢張大千120歲誕辰,故宮於4月至6月在北院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惟當時張大千〈廬山圖〉已於2017年10月在「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展出,猶在限展期間,未能同步展陳。為彌補缺憾,選在10月5日至2020年1月5日,於南部院區舉辦〈廬山圖〉單品展,讓南部鄉親能夠一睹大千山水之盛,也作為張大千冥誕的延續活動。
故宮南院最近馬不停蹄,精彩紛呈。「泥土的座標」300件院藏精品才從7月展至11月,尚未停歇,9月3日人氣國寶〈肉形石〉,已閃亮登場,10月大千〈廬山圖〉,隔年初〈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故宮家喻戶曉的文物輪番上陣,就是要讓南部鄉親看好、看滿。由於南部院區地處遙遠,在周邊旅遊配套尚未完全發展的情況下,雖然有著展場的空間優勢,但是到訪的外國遊客僅占總體參觀人數1%,多是本國客。為此,院長吳密察履行上任時承諾的諾言,國寶進入南院,得識廬山真面目。
張大千1983年作〈廬山圖〉,178.5×994.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今年正逢張大千120歲誕辰,故宮於4月至6月在北院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惟當時張大千〈廬山圖〉已於2017年10月在「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展出,猶在限展期間,未能同步展陳。為彌補缺憾,選在10月5日至2020年1月5日,於南部院區舉辦〈廬山圖〉單品展,讓南部鄉親能夠一睹大千山水之盛,也作為張大千冥誕的延續活動。
張大千鉅作〈廬山圖〉於故宮南院大型展櫃陳列。(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廬山圖〉在今年2月由文化部核定公告為國寶,是張大千絕筆、存世最大的整絹繪畫。幅內近景巨樹聳峙,峰巒拱抱,入於天際。畫時先潑墨再加勾皴,條理出山石紋理面向,再加潑彩,墨中透著彩光,似是山際瀰漫著煙嵐。此畫是應日本橫濱著名僑領李海天之請,為他的旅館大廳牆面繪製。李氏為北方人,大千本想畫萬里長城,但以有山無水,無甚天然風光作罷。最後以未曾親睹、親履的廬山為題,其實是大千對畢生藝術事業的自我挑戰。正因未嘗目睹,反而可以神遊丘壑,從古人詩文、方志及繪作,與一生遊歷所得的胸中山水結合,創造一幅合乎理想的胸中廬山。超越「師自然」的範疇,達到「師心」的最高境界。
故宮南院展館之外的「大千石庭」,包括「槃阿」、「五亭湖」、「潮音步」三巨石。(本刊資料室)
巨石同時展陳—故宮南院「大千石庭」
張大千1953年遷居巴西,打造「八德園」,並親手在三方巨石刻上「槃阿」、「五亭湖」、「潮音步」,後因八德園被巴西政府徵收,興建水庫,遂由當地僑領李汶祥夫婦耗資用三天調度二輛卡車,將此三巨石搬到自家保存近20年,並於2008年運回國立歷史博物館。李夫人最後將三石捐贈故宮,因北院至善園無妥適空間,於是南院籌建時規劃「大千石庭」。此次與〈廬山圖〉同時展出,別具意義。
「槃阿」石。(本刊資料室)
善用新媒體
除了國寶南下,故宮也嘗試使用新媒體輔助展覽。大千作〈廬山圖〉時,年屆83歲,經常住院,時畫時輟,且畫幅甚巨,還得整個人被抬上畫桌趴著作畫,極為吃力。甚至有時心臟不適,口銜藥片,氣喘吁吁,搏命創作。繪製期間,大千曾函請方介堪(1901~1987)為此作鐫刻「以放易莊」、「以簡易密」、「閉門造車」、「有此山川」四印,可惜為應國立歷史博物館1983年1月展出需求,大千未能來得及落款鈐印,僅題詩兩首。原擬展畢歸還後,作進一步的潤色和修飾,但大千在3月初入院,4月2日仙逝,未能完成作品。本次展出,特別運用電腦合成技術,在〈廬山圖〉的數位輸出圖上,添配印章,模擬此作完成的樣貌。

名山鉅作—張大千廬山圖特展

展期:2019.10.05-2020.01.05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S203展廳

 

闕宇彤( 13篇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助理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