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整個劇場都是我的闖關遊戲:《這裡沒有大野狼》如何實踐參與式的親子劇場

整個劇場都是我的闖關遊戲:《這裡沒有大野狼》如何實踐參與式的親子劇場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以「你好不一樣」為主題,結合親子觀眾。其中以結合參與式劇場、肢體律動、打擊樂及遊具裝置,並採分齡方式,依年紀設計寶寶親子場及學齡親子場《這裡沒有大野狼》,透過改造劇場空間,讓不同年紀的大小朋友可以融入其中,打破舞台限制與看戲的框架,讓使整個中山堂變身成大型遊樂場。
《這裡沒有大野狼》由來自設計、音樂、戲劇、教育等不同領域組成的樂遊聚夥伴所策劃,結合參與式劇場、肢體律動、打擊樂及遊具裝置,並採分齡方式,依年紀設計寶寶親子場及學齡親子場。透過改造劇場空間,讓不同年紀的小朋友可以融入其中,打破舞台限制與看戲的框架,使整個中山堂變身成大型遊樂場。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經典童話再改造,台灣原創繪本入劇場
《這裡沒有大野狼》的劇本取材自台灣作者陳姿尹創作的繪本《真正的大野狼》。製作團隊樂遊聚夥伴希望透過選用台灣新生代繪本作品,讓它在劇本對話的發展中,引領台灣的小朋友更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城市風景與人文特質。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重新定義舞台,整個中山堂都是遊樂場
《這裡沒有大野狼》打破表演僅在「舞台」上的限制,在整個中山堂的空間進行,觀眾不再只是坐在觀眾席,將跟著表演者一起遊覽各個空間,穿梭到走廊,甚至是戶外空間,參與整場演出。在空間設計上,除了配合劇本的故事情節,更結合中山堂本身的空間條件,希望觀眾看完表演之後,重新認識小紅帽及中山堂。
導演陳煜典表示,這將影響小朋友未來看待這個空間的情感與記憶,「中山堂原本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富麗堂皇、可能有些距離感的生硬場所。現在當他們走進來,用自己的方式去發現這個地方的規則,他對於中山堂的記憶就會不一樣。」
負責舞台裝置設計的「彡苗空間實驗」羅開表示,希望將公共藝術日常化,透過跨域合作,找到更多「裝置」的可能。在《這裡沒有大野狼》中,便可以看見各種形式的遊具裝置,讓表演者帶領父母與小朋友,一起參與演出,彼此互動,享受愉快的親子時光。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小朋友可以參與擊樂演奏。(©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表演、空間、音樂跨域共製
製作團隊「樂遊聚夥伴」,由來自台灣各方的創作者組成。由編導作品多元的陳煜典擔任導演;經常於非典型劇場空間,玩轉傳統觀演關係的張膌米負責創意發想;音樂部分則有擊樂演奏家賴奇霞和洪于雯,兩人都致力於設計實驗樂器,以多重身分在表演藝術場域創作;舞台裝置設計則由曾獲得德國國家設計獎等國內外獎項的「彡苗空間實驗」負責製作。
右起:《這裡沒有大野狼》導演陳煜典、擊樂演奏家賴奇霞、彡苗空間實驗羅開、擊樂演奏家洪于雯。(©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擊樂演奏家賴奇霞說到,「這個作品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結合各方不同領域專業的工作者。無論是空間還是導演或製作等面向,每一次的討論都像是一場腦力激盪。透過每一次的討論找到好的元素,讓小朋友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體驗。」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參與的小朋友也化身為表演者。(©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豐富感官體驗的親子劇場:讓孩子一直玩下去
導演陳煜典表示《這裡沒有大野狼》會在「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期間陪伴小孩們一段時光,這也是他們成長的一小段時光,因此這個表演對他來說是不會結束的,曾經在此空間遊玩的記憶會伴隨著他們成長。「重點是陪伴他們的體驗過程,而不是告訴他們怎麼玩才是對的,這個戲劇的困難處是需要匯聚所有專業團隊,才能撐起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讓孩子能一直遊玩下去。
彡苗空間實驗的裝置思考該怎麼讓音樂體驗結合遊具,並讓空間體驗結合中山堂的各個空間特色,讓表演不只發生在舞台,還會發生在戶外、走廊與川堂,並結合舞台特有的元素像是大幕,讓舞台成為一體兩面的狀態,例如觀眾會突然發現自己身處在野狼森林中。由於這次表演是參與式劇場,設計重點更是在於各小隊巡迴動線需要非常流暢的安排,並且凸顯音樂劇元素,需要有不同團隊的專業者,才可能完成這樣的硬體規畫。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觀眾不再只是坐在觀眾席,將跟著表演者一起遊覽各個空間,穿梭到走廊,甚至是戶外空間。(©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彡苗空間實驗也表示《這裡沒有大野狼》,參與者不只是坐在位子上,而是行走於整個中山堂之間,因此遊戲的裝置、互動部分,都是在思考怎麼樣讓親子在可控制的範圍內玩得盡興,而裝置主要設計的考量,就是回應每個環節扣著劇情發展而構想,並期待能讓參與者有驚喜的體驗。包括劇情中回應《三隻小豬》的紅磚牆、《七隻小羊》的軟綿抱枕、野狼訓練的留下氣味、搖尾巴等肢體設計等。
在音樂設計部分使用互動式打擊樂的方式,包括演員身上綁著洗衣板等可以敲擊的生活物件,讓小朋友自由活動時可以靠近並與之互動,以及最後劇場裡結合音樂、打擊、互動裝置的房屋與發出聲響的彈珠台等,都是在這樣的思考下產生。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在演出空間設計上,除了配合劇本的故事情節,更結合中山堂本身的空間條件。(©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這裡沒有大野狼》演出現場。(©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在表演當中,演員除了表演、帶領觀眾們進入互動,成為「孩子王」,更肩負演奏樂器的任務。他們透過各種打擊樂器的聲響差異、聲音的高低強弱,讓感官體驗豐富又有趣。音樂、空間、表演三方合作的撞擊,讓《這裡沒有大野狼》翻轉中山堂,更顛覆傳統的觀賞體驗。
《這裡沒有大野狼》導演陳煜典表示,此作打破表演只在「舞台」上的限制,在整個中山堂的空間進行,觀眾不再只是坐在觀眾席,將跟著表演者一起遊覽各個空間。(© 2019台北兒童藝術節)

這裡沒有大野狼

展期:2019.07.26-28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地址:台北市延平南路98號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