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北數位藝術節:共創者世代

台北數位藝術節:共創者世代

「這會是一個很不藝術的展覽!」本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的策展論述,以此醒目的句子做為破題,從過去九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的…
「這會是一個很不藝術的展覽!」本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的策展論述,以此醒目的句子做為破題,從過去九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的策展主題,除了可以觀察到數位藝術的演變狀態,同時也透露出跨領域的數位文化的主要關懷方向。今年國際邀請展由動態自造實驗室(Fablab Dynamic)擔任策展,策展人李柏廷談到,本屆主題「創.世紀Digitopia」的概念與共創有關,因為網路、社群、開放原始碼等等的開放性,各種類型的創作也開始從個人主觀的思考,轉變到由很多不同人所組成的社群一起去完成、討論一件作品的階段。對於單人的用戶來說,作品的其他參與者很可能只是網路上的一個帳號,但也因為這種跨地域的連結,他們可以完成非常具有國際觀或相對客觀、公平的作品形式。「共創」代表創作不再是個體的代名詞,而是回應全球社會、經濟、文化與環境變遷,自然蘊成的在地樣貌及集體文化意識,今年在國際邀請展區中的六件作品也都以這樣的概念持續延伸。
WikiHouse、交大建築研究所、台灣義築協會|開放書屋 2015 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從網路到實際的環境連結
《開放書屋》來自英國年輕世代建築師帕爾文(Alastair Parvin)所領軍的WikiHouse,他們透過討論建築與人文的關係,以減化設計與製作的過程回應當代居住問題,以數位製造的概念將蓋屋的權力重新還給人民。本次在台灣部分的展出由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和AHA台灣義築協會等團隊共同加入,藉由WikiHouse所開放出來的製造計畫完成台灣第一棟WikiHouse設置,此件作品也將捐贈至新竹縣新埔鎮北平國小,成為提供偏鄉閱讀資源的「開放書屋」。而在台灣318運動與高雄氣爆事件中扮演重要資訊角色的g0v.tw零時政府,此次以「眾志成城」為題,將社群力量以《網路圖》、《宣言》及《廣場》的方式具體化為展覽視覺物件,觀眾也可運用現場工具,自由增訂、改作、轉載《眾志成城》的任何內容。而在國際邀請展中,由SAFECAST TEAM所帶來的計畫《SAFECAST》,應可說是社群力量回饋社會的最具體表現。在歷經311地震、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後,SAFECAST TEAM發現一般民眾可自行獲得的相關信息(特別是有關輻射量分布)嚴重不足,而在偵測器材供不應求的狀況下,他們為了確保人民的安全,進而合作研發出可以自行組裝的硬體儀器,並開放製作方式讓所有人能以基本的材料完成周邊環境的輻射偵測動作。而他們也致力於收集、開放全日本的輻射數據提供民眾查閱,在配合SAFECAST現有數據及測量方法下,繼而建立一個可靠、公開輻射數據庫,至今已超過2,500,000瀏覽次,今年台灣也將透過本計畫的執行,收集宜蘭、花蓮、台東、蘭嶼等地的輻射數值,連同舊有的西岸數據,讓整個台灣輻射數值地圖更加完整。
SAFECAST TEAM|SAFECAST 2015 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末日最後的身體
2009年,在第四屆台北數位藝術節中,數位藝術基金會製作了一場混合數位影像、聲音、舞蹈的新媒體藝術演出《光怪》,成為數位藝術表演獎的前身,而自次年開始,在融合科技與表演的演出計畫中,開始了「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獎」徵選;2011年廣藝基金會也共同加入推動此獎項,以百萬製作費補助首獎作品,希望培育新一代創作者實踐跨域展演計畫。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表示,對數位藝術表演獎而言,相較於完成度高的作品,他們更希望能將資源投給更具實驗性、議題性與前瞻性的作品計畫,而此獎項的執行方式也與其他藝術類獎項不同,數位藝術表演獎從決選公布到演出階段之前,提供給得獎者一段完整的準備期間,同時,基金會也成為協助作品發展、完成的重要角色。此次與數位藝術節同步演出的第六屆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Render Ghost》,是由新媒體藝術團體CBMI帶來的作品,這座無演員的科技劇場,結合了沉浸劇場的概念,描述虛擬移民計畫中最後一位拋棄肉身的人類,試圖從中演繹身體由現實轉向虛擬的歡慶與哀傷。《Render Ghost》利用VR虛擬實境和具備定位系統的頭戴式顯示器,構建2D到3D空間的虛擬介面視野,讓身著無塵衣的觀眾模擬、感受未來人類的意識,得以在場中隨意走動的觀眾,在此除了成為劇場中的一角外,同時也成為作品隱喻下那個最後一位擁有肉身的人類。
SAFECAST TEAM|SAFECAST 2015 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與時代共進
在數位藝術節活動中,徵件競賽項目除表演獎外,創作面的數位藝術獎與研究面的數位藝術評論獎,也是每年提供給數位藝術相關創作者的肯定與支持。本屆數位藝術獎共有13組作品入選,最終首獎由顧廣毅的《The Fellatio Modification Project》獲得。在牙醫學領域中,口腔有三種主要的功能:美觀、發音、飲食,擁有牙醫學背景的顧廣毅在此則專注於書中未提及的第四種功能:性。該計畫利用醫學與組織工程等生物科技,進行增進口交感官愉悅的口腔改造計畫,由人類原初慾望思考科技、人類與社會彼此之間的關係,並提問關於身體改造的極限與可能性。而在數位藝術評論獎方面,今年則有王聖閎《夢遊者與漫遊者的相遇:電影展覽中的觀眾身體》、林欣怡《流亡話語:無路可走而必須前行》、鄭芳婷《亞陶的當代數位現身:HH同步感染》三篇相關論文獲入選肯定。
顧廣毅|The Fellatio Modification Project 複合媒材 2014-2015 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日前於松山文創園區登場,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與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承辦的「台北數位藝術節」至今已邁入第10屆,今年數位藝術節以「創.世紀Digitopia」為題,從近年的「自造文化」浪潮出發,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與當前數位化工具所達到的共有、共創模式、延伸至創作者和使用者之間,兩者的身分疆界已不再清晰可辨,而在社群的交互影響中,知識與創造權也不再被壟斷在少數人的手中的現況。
CBMI|Render Ghost 2015 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