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當倫敦亞洲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成立時,參與團體和古董店家只是單純地想打造一個專屬平台,希望藉此聚集更多觀眾前來共襄盛舉。殊不知20年後,這項活動不但持續擴增,成為全球藝文界的年度重要盛事;更吸引身處紐約、香港、布魯塞爾和巴黎等地的業界同僚,視之為模範榜樣而效法跟從。在歷年倫敦亞洲藝術週中,參加的從業人士總是秉持高度的專業素養與靈活手腕,來面對一波波快速變化的社會趨勢和市場動向,締造當前優異的成果與名望。每年透過各類的展覽、陳列、演講和拍賣活動等,大眾得以親自瀏覽並實際上手文物,來進一步鑑賞亞洲地區從古至今的名品佳作,開啟理解每個國家豐富的藝文之窗。
拍賣行與文博界攜手合作
為了擴大宣傳效應與加強教育內容,本年度一些知名的國際拍賣公司,都不約而同地與文博機構和收藏單位合作舉辦數場演講座談,期間吸引眾多聽眾參與,獲得熱烈好評。例如由邦瀚斯(Bonhams)贊助、牛津艾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策劃的「收藏藝術(The Art of Collecting)」研討會,即以廣泛講題為本屆活動揭開序幕。會中討論的主題涵蓋英國博物館收藏史、中外私人藏家經驗談與市場流變分析等,多方面觸及鑑藏實踐的不同面向。之後在邦瀚斯倫敦總部中,其亞洲區主席施福(Colin Sheaf)也邀請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策展人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與理查德.布魯頓(Richard Blurton),向大眾說明館方新開幕的中國和南亞展廳之設計布置和展示概念。
商晚期〈鴞方斝〉,康普頓弗尼(Compton Verney)美術館藏。攝影╱林逸欣。
在佳士得(Christie’s)方面,為了配合這次英國藏家邁克爾.麥克(Michael Michaels,1907~1986)舊藏的高古文物拍賣項目,主辦方特地邀請專家學者向觀眾介紹康普頓弗尼(Compton Verney)美術館收藏的高端中國青銅器。該館座落於英格蘭鄉間的傳統莊園裡,並於2004年3月對外開放。創建人彼得.摩爾斯爵士(Sir Peter Moores,1932~2016)於1990年代起收藏中國藝術品,特別對商代至漢代之間的青銅文物情有獨鍾。經過數十年的時間累積下來,藏品質量兼備,迄今已成為英國境內重要的中國藝術收藏之一。例如本次展出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饕餮紋卣〉、商晚期〈鴞方斝〉和西周早期〈滕虎簋〉等頂級重器,都讓觀眾見識到中國古代工匠傑出的鑄造技術。
齊仕閣(Chiswick):中國繪畫拍賣會場。攝影╱林逸欣。
中國傳統繪畫在歐洲古董市場並非主流,但近期各家拍賣行似乎開始涉足這塊新興領域,不僅包括佳士得倫敦於今年新聘了中國繪畫專家,地區企業甚至開辦專場拍賣,當中尤以齊仕閣(Chiswick)的成果展示值得關注。在這回展示的百餘件繪畫拍品裡,許乃穀(1785~1835)的〈孤山補梅圖卷〉備受各界矚目,且入圍年度精品名單。畫中描繪的是杭州西湖孤山景致,之後並有多達90餘條的題跋,各家書風精彩多元,流傳有緒,頗具歷史價值。該部門主管仲黎澤(Lazarus Halstead)亦藉由公開演講,對大眾解說英國收藏中國繪畫的歷史發展與特色內容。此外,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也以「現代與當代亞洲藝術:倫敦能否成為全球中心?(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sian Art:Can London Become a Global Hub?)」為題,辦理線上實況論壇,以回應現時的熱門收藏潮流。
本.杰森(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元代〈黑陶馬車群俑〉。攝影╱林逸欣。
古董商家精品呈現
埃斯卡納齊(Eskenazi)的「六朝藝術」展,堪稱是今年藝術週的耀眼明星,獲得各界滿堂喝彩。精湛的兩件北齊〈彩繪陶馬〉,是以灰陶胎空心塑造,體形高大、姿態優雅,馬具妝點豪華精美。特別是流蘇飾品之上的多種色彩(白、紅、藍、黑、綠和褐)至今清晰可見,許多飾帶表面更存留明顯金彩。而在本.杰森(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的「鳥語花香:中國動物與花卉紋飾」展中,也出現一組難得一見的完整元代〈黑陶馬車群俑〉,該作品包含馬車一輛、馬匹三隻、馬伕兩位和二名隨從。其鞍具設計細膩,且裝飾華麗,人物穿著長袍馬褂,並戴拱形寬沿帽。雕塑整體素面磨光,為高級的墓葬用品,出土數量極為稀罕。
埃斯卡納齊(Eskenazi)「六朝藝術」展品:北魏〈彩繪陶馬〉兩件。圖╱埃斯卡納齊。
覺是軒(Priestley & Ferraro)今年雙管齊下,主打其專擅的宋代陶瓷和元明時期剔紅漆器。前者展出作品包括北宋〈青白小盆〉、北宋〈定窯白釉蓋盒〉與宋〈青白刻螭龍紋盌〉等,而後者則有元〈剔紅高士觀瀑圖橢圓花瓣式盤〉、元〈剔紅群雁圖葵瓣式盤〉與明〈剔紅螃蟹漁人圖三層蓋盒〉等。其中還有一件明永樂年間的〈剔紅穿蓮龍紋盞托〉,附有製作年款銘文,可說是博物館等級的高檔藝術品。在馬錢特(Marchant)的「康熙五彩」展示中,則陳列38件(組)精彩的古陶瓷藝術品,表明這一類型作品的重要性、價值和意義,例如〈五彩庭院仕女圖瓶〉有著清楚的流傳歷史,曾是香港收藏名家趙從衍(1912~1999)的舊藏,並曾於歐美多間博物館中展出。
科恩(Cohen & Cohen):清雍正〈粉彩花鳥蓋罐〉。圖╱倫敦亞洲藝術週。
馬錢特(Marchant):清康熙〈五彩庭院仕女圖瓶〉。圖╱倫敦亞洲藝術週。
以經營外銷瓷為主的豪爾赫.威爾士(Jorge Welsh)這次以審視全球化的歷史角度,舉行一場名為「海洋流轉:東方貿易之路的藝術文物(Turn of the Sea:Art from the Eastern Trade Routes)」展覽。其聚焦於16~19世紀期間,東西方往來熱絡的商務活動與藝文交流。當中討論的地域包括中國、日本、印度及非洲,呈現作品種類有陶瓷、繪畫、飾品和雕塑等。該公司亦同時出版製作嚴謹、高水準的圖錄,替展品奠定深厚的學術根基。而在科恩(Cohen & Cohen)方面,則是依循東方傳統習俗,採用「好事成雙(Take Two)」的展覽概念,希望博得好彩頭,以迎合亞洲客戶喜好;儘管外銷瓷的市場仍舊以西方顧客為大宗,但身處於當前緊密聯繫的地球村中,這股隔閡未來想必會逐漸變化。來年期待倫敦亞洲藝術週,主辦方亦能持續積極態度和穩健步伐,再度迎向下一個嶄新豐隆的20年。
牛津大學「收藏藝術」研討會現場。攝影╱林逸欣。
邦瀚斯(Bonhams)「大英博物館中國暨南亞展廳」演講現場。攝影╱林逸欣。
林逸欣( 7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