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十三行遺址60年,真人遺骸首曝光

十三行遺址60年,真人遺骸首曝光

十三行遺址是八大國定遺址之一,展覽分為四大展區:第一區以1950年代「十三行遺址」的發現揭開序幕,第二區介紹1…
十三行遺址是八大國定遺址之一,展覽分為四大展區:第一區以1950年代「十三行遺址」的發現揭開序幕,第二區介紹1980年代社會動員參與十三行遺址搶救事件,第三區重現十三行遺址考古搶救發掘,第四區著重延續文化資產的生命力。首度公開展示由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提供的十三行遺址第一座出土墓葬,包括一具骨骼破碎的真人遺骸與陪葬品,同時展出十三行博物館鎮館之寶〈人面陶罐〉,以及〈侈口縮頸單把折肩束腰圈足罐〉等12件中央研究院珍藏的國家重要古物,分屬為陶器、玻璃器、銅器等。此外,還有當時媒體報導搶救發掘的珍貴資料。據研究,青銅器在十三行遺址出土了200多件,包括青銅刀柄、箭頭等,也是在台灣考古遺址中首次出現如此大之數量。此次展出之〈青銅刀柄〉立姿人形,倒梨狀人面,面部刻畫生動,頭頂飾有左右兩鳥形,早期的考古學家認為可能出自東南亞東山文化,近來則有認為是從台東縣舊香蘭遺址而來,且不論其祖為何,由於台灣當時並無製作銅器的技術,因此推測這些青銅器可能都是交易而來的物品。由展中的青銅器和玻璃器推知,十三行人在當時相當活躍,除與島內族群交流,並有著海外貿易,與中國、南洋一帶的族群有密切的往來。展覽完整呈現從發現、搶救發掘到十三行博物館的成立與營運,此中涉及考古學、人類學、博物館學、文化資產保存等多項議題,值得深思。
十三行遺址60年,真人遺骸首曝光
1957年,地質學家林朝棨,到八里鄉頂罟村現地勘查,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定名為「十三行遺址」。2018年,走過一甲子,十三行博物館1月23日至6月18日舉辦「經典六十—十三行遺址特展」。
十三行博物館館長陳春蘭說明,十三行遺址於1957年由台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林朝棨確定並命名,考古學家石璋如於1959年帶領學生第一次到遺址試掘,1990至1992年因興建八里污水處理廠而搶救發掘,出土文物包括骨質、石質、陶質及金屬器等,考證十三行人善於煉鐵,並有製陶、貿易等行為。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之一。
十三行遺址出土之人形〈青銅刀柄〉、駱駝〈銅牌〉、〈青銅箭頭〉等文物。圖︱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1月23日開幕式上,新北市長朱立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邱建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王明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林寬裕以及當時參與發掘及研究的教授黃士強、劉益昌等多位重要考古學者共同揭幕。朱立倫表示:特別感謝每一位參與發掘、搶救與保存的工作者,為文化資產保存發展影響極大。今天的儀式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持續重視考古的教育內容,提升博物館的展示互動與內容,鼓勵新生代加入考古的行列。
新北市長朱立倫(中)、學者黃光男(左四)、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邱建發(左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王明珂(右四)、考古學者劉益昌(右二)及多位重要考古學者手持「人面陶罐」板共同揭幕。圖︱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藍玉琦( 23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