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個展首次展出黃敏俊新作《世界地圖》(2016)及11件「新色彩觀」(2006-2016)系列作品,每件尺幅巨大,約160號至600號,總合計超過3千號,在展場中呈現的氣勢驚人。除了油畫以外,現場也展出了6件其雕塑作品。於桃園觀音設工作室創作的黃敏俊,俯拾的繪畫題材多為生活周遭的紀錄與感悟,《世界地圖》即是乾涸大地與垃圾交織出的沉痛悲鳴,但即使欲訴說的涵義沉重,在黃敏俊繪畫中無處不在的「光」,仍宛如希望的救贖般明亮鮮活、躍然於畫布上。
黃敏俊新作《世界地圖》。
光、色彩與藝術自古相依相存,從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對大氣色彩的細膩揣摩,到巴洛克風格的肖像畫家極具張力的光影表達,藝術家將他們對光的感知,運用色彩融合進繪畫中;尤其在科學勃興之後的十九世紀下半,印象派藝術家們更是著迷於捕捉光影色彩變幻。然而黃敏俊認為,從印象派發展至今的100多年來,藝術家對色彩的研究似乎已然停滯,不再費心,於是多年來他回歸藝術的本源,鑽研光,並將之運用在創作中。黃敏俊在其《新色彩觀》一書中提到,光之三原色應為黃、洋紅與翠綠,此三色最為純淨,無法用其他色光調和;而我們認知中的藍色其實並非原/純色,只是在缺乏光的情況下,一個可被肉眼觀察到的現象。根據此觀點,展場中除了一幅早期的作品《渡》(2006)之外,其餘畫作他皆未使用藍色顏料入畫,奇特的是,在畫面幽微之處卻透著些許藍調。黃敏俊認為,這是最貼近自然中「深邃」、「退後」的藍色真實基調,在瞭解這點後,他不再使用以化工方式製造、帶有侵略性的藍色顏料。
黃敏俊雕塑作品《綠色的夢》。
黃敏俊和與會嘉賓合影,包含桃園市副市長王明德、市議員蘇家明、前立委邱垂貞、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游文玫、晨風畫會會長傅鈺等多位嘉賓到場慶誌。
對於自然色光的重新認知與掌握,也反映出黃敏俊對自然、對家鄉生態環境的愛護和觀察洞見;《世界地圖》傳達了他根據親眼在觀音鄉所見的大地災害和環境破壞,因而生發的感慨與疾呼。與黃敏俊同為晨風畫會一員的藝術家郭明福,以與黃畝俊多年來往交流經驗,總結其藝術特點:除了對色彩獨到的研究見解與喜愛挑戰大尺寸畫作之外,其純熟的寫實功力經常會讓人聯想起1960、70年代興起於紐約的照相寫實畫派;然而,與照相寫實畫派不同的是,黃畝俊精湛的技法並非單純為客觀描摹服務,而是為傳達內心所感─這個感,並非來自虛無的藝術感受,而是人與故鄉、人與土地間真正的在地感情。
9月3日,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舉行的黃敏俊個展「新色彩觀-大地的低鳴」開幕茶會,不僅有桃園市副市長王明德、市議員蘇家明、前立委邱垂貞等多位政界人士到場慶誌,其餘包含教育和藝術界等多位嘉賓,如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游文玫、晨風畫會會長傅鈺及一眾藝術家們也都蒞臨現場,熱鬧紛紜。這是黃敏俊首次在地方文化局舉行個展,藝術家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也深耕在地,為家鄉土地添抹藝術氣息。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舉行的黃敏俊個展「新色彩觀-大地的低鳴」展覽開幕式,前立委邱垂貞與主持人華姵現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