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聞摘要:大英博物館終止與日本煙草公司 15 年合作、德島縣立近代美術館確認名畫為贗品、邦瀚斯美國全新總部將於2026年2月啟用、林宏璋策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跨價值」

藝聞摘要:大英博物館終止與日本煙草公司 15 年合作、德島縣立近代美術館確認名畫為贗品、邦瀚斯美國全新總部將於2026年2月啟用、林宏璋策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跨價值」

典藏Artouch雙週藝聞:2025年11月11日至11月24日。

大英博物館終止與日本煙草公司 15 年合作 政府質疑與公共健康壓力促成轉變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與日本煙草國際公司(Japan Tobacco International,JTI)長達 15 年的企業贊助關係,已確認於今年 9 月自然到期後不再續約。此決定曝光後,館方也迅速在同日將 JTI 從官網贊助名單中移除。

這項轉變並非偶然。今年初,倡議組織 Culture Unstained 透過資訊自由法(FOI)取得文件,顯示英國衛生與社會照護部(DHSC)曾致函文化媒體與體育部(DCMS),指出博物館與煙草公司的合作可能違反英國自 2004 年批准的《世界衛生組織菸害防制框架公約》(FCTC),並要求館方說明贊助金額與審查機制。相關關切由劍橋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Theresa Marteau 發起,她強調受政府資助的文化機構不得協助煙草業「洗白形象」。

來自研究界的壓力同樣明顯。英國巴斯大學「煙草控制研究小組」的最新報告指出,JTI 等企業利用文化贊助作為形象修補與政策遊說的管道,被該團隊形容為「死亡產業的文化漂白」。政界亦出現批評。工黨議員兼醫師 Simon Opher 表示,國家級文化機構長年接受煙草公司資助「令人極度不安」,與公共健康立場背道而馳。

面對各方質疑,大英博物館表示感謝 JTI 過往支持,並強調合作曾促成弱勢族群導覽、視障觸摸導覽、手語活動等包容性計畫,對館方維持免費開放與財務穩定有實質助益。不過,這起事件也重新點燃文化界對企業贊助倫理的辯論。多個組織已呼籲博物館比照煙草規範,檢討其與化石燃料產業的合作,尤其是與 BP 簽訂的 5,000 萬英鎊、為期10年的贊助案。

此次終止與 JTI 合作,被許多公共健康專家與文化倫理倡議者形容為「重要但遲來的一步」。文化資金的來源與價值觀是否一致、公共機構應否接受有害產業資助,仍然是英國文化界與社會輿論持續關注的議題。

大英博物館正門外觀(南面)。圖片版權:大英博物館理事會

德島縣立近代美術館確認名畫為贗品 退貨並取回 6,720 萬日圓購藏費

日本德島縣政府 11 月 19 日宣布,德島縣立近代美術館館藏的一幅原被視為法國立體派畫家尚・梅辛傑(Jean Metzinger)早期作品的油畫,經鑑定為德國知名贗作犯沃夫岡・貝爾特拉奇(Wolfgang Beltracchi)的偽作。縣政府已向大阪藝術商取得全額退款 6,720 萬日圓(約 42.6 萬美元),並於 11 月 18 日將畫作正式退還。

涉事作品為《在自行車賽道上》(At the Cycle-Race Track),尺寸為55×46公分,曾被認為創作於 1911 至 1912 年間。美術館於 1999 年以6,720 萬日圓購入此作。然而,2024 年外部專家指出其風格及材料存在疑點,美術館於今年 7 至 10 月展開調查,並邀請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協助鑑定。調查結果顯示,畫作中含有合成顏料,這類材料在 20 世紀中期後才被廣泛使用,與宣稱的創作年代不符。最終判定該作為貝爾特拉奇的偽作。貝爾特拉奇因大量高仿名家畫作而於 2011 年入獄,被譽為「天才贗作犯」。

隨後,美術館與供應該畫作的大阪業者協商,雙方於 10 月 20 日達成協議:以原購買金額全額退款,並由縣政府返還作品。業者表示,當年出售時亦相信作品為真跡,因此買賣契約仍屬有效,退款即以原始交易金額為準。

縣政府財產管理部門指出,這幅畫作原列為德島縣固定資產與館藏財產,隨著所有權移轉,後續將啟動從帳冊移除的程序。值得注意的是,美術館在贗作確認後,仍於今年 5 至 6 月公開展示該畫,並附上兩面說明板,解釋當年購入時被視為真跡的背景與判斷過程,作為教育示例。此次事件再度凸顯藝術市場真偽鑑定的困難,也提醒公立美術館在收藏管理與鑑定流程上,需持續強化專業審查與第三方驗證機制。

曾由德島縣立近代美術館購藏的《在自行車賽道上》(At the Cycle-Race Track),這幅偽作過去曾被誤認為是尚・梅辛傑(Jean Metzinger)的真跡。(圖取自德島縣立近代美術館網頁art.bunmori.tokushima.jp)

邦瀚斯美國全新總部將於2026年2月啟用

國際拍賣行邦瀚斯(Bonhams)日前宣布,從麥迪遜大道遷址至著名的史坦威音樂廳(Steinway Hall)與西57街111號大樓的美國全新總部,將於2026年2月9日揭幕啟用,標誌持續深耕美國業務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而隨著邦瀚斯的進駐,也讓這座關閉十年的地標建築再度向公眾開放。

風格典雅的史坦威音樂廳始建於1925年,原為鋼琴製造商史坦威公司(Steinway & Sons)的總部,由設計紐約中央車站的建築事務所Warren & Wetmore操刀,此次修復工程與建築設計分別由建築事務所JDS Development Group與Gensler主導,皆延續新古典主義的美學概念,外牆的「STEINWAY」字樣予以保留,華麗的圓頂接待大廳也重綻光彩,並將經典的石灰岩與磚石結構與現代化飾面和材料融合;而西57街111號大樓則由SHoP Architects設計。全新旗艦空間結合歷史悠久的史坦威圓廳與毗鄰的新建玻璃中庭,總面積達42,000平方英呎,較原址增加30%。樓高80英呎的中庭為新總部的主要接待大廳,並採取極簡風格設計四間不同類型的展廳以滿足大型藝術品、場地特定創作和特殊裝置藝術的展示需求,且設置有兩間大型拍賣廳。室內由設計師Nada Sawires(Design X Nada)操刀,呼應史坦威音樂廳美術學院風格(Beaux-Arts)的大廳,以玻璃、石材與液態金屬等打造內裝並配搭麂皮與天鵝絨為點綴,呈現高雅的空間氛圍。除了公眾使用的區域外,總部還規劃辦公空間、會議室、專業攝影棚,以及設有專用裝卸區的集中倉儲空間。

而為了致敬史坦威大廳的輝煌歷史,一台曾由知名音樂人艾爾頓.強(Sir Elton John)演奏的1910年原裝史坦威鋼琴將於拍賣前展出,開幕慶典期間亦將舉辦多場精彩表演。同時,也規劃展出20與21世紀藝術與設計作品,包括現代古巴畫家專題展等,呈現多元的藝術群體與流派為藏家提供豐富選擇。

邦瀚斯位於紐約的全新總部由Nada Sawires(Design X Nada)負責室內設計。(邦瀚斯提供)

林宏璋策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跨價值」

由曼徹斯特城市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主辦、英國唯一以亞洲為主題的當代藝術盛事「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6th Edition of Asian Triennial Manchester),於英國時間11月4日晚間,在曼徹斯特盛大舉行開幕活動。

本屆三年展以「跨價值」(Transvaluation)為題,由策展人林宏璋領銜,邀集荷蘭、日本、香港、英國等地策展人與研究者共同組成「策展議會」,在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內的霍頓畫廊(Holden Gellery)、莫代爾畫廊(Modal Gallery)、連結畫廊(Link Gallery)與詩歌圖書館(Poetry Librabry),並延伸至曼城其他合作夥伴空間,包括曼徹斯特美術館(Manchester Art Gallery)、esea contemporary當代藝術中心以及HOME影城,展出超過30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

過往對於「亞洲」的概念僅在與歐洲的互動中建構而成,「跨價值」著重突破地緣政治的桎梏,試圖呈現一個更加靈活和流動的亞洲形象,避免落入固定的身分界定和歷史曲解。曼城作為資本主義、工業現代性與共產主義的歷史搖籃之一,見證著工業暴力、城市轉型和社會不穩定性。受到氣候災難的啟發,本屆三年展進一步研究了人類世的條件如何使價值在人類、動物和非人類系統之間被分配和共享的方式變得複雜。

在文化部「文化黑潮之中壯世代藝術家國際展覽」計畫支持下,展覽由原住民藝術家東冬・侯溫及其團隊的儀式演出揭開序幕,透過編織、儀式、音樂、舞蹈,具身實踐價值轉換的過程,推翻了規範價值觀,在跨地域思考中,探索「原民性」的性別政治。

此外,展覽呈現了藝術家侯淑姿、姚瑞中、張乾琦、涂維政、許懿婷的經典作品,許家維則帶來五頻道錄像裝置新作《橡膠球》,透過對荷蘭在印尼殖民主義的調查,揭示現代性、技術和藝術如何作為鎮壓工具發揮作用,他運用人工智慧,重新加工荷蘭Eye Filmmuseum的檔案資料以及當地民間傳說,在物質文化的語境下追溯橡膠作為推測的歷史媒介。以及作為三年展亮點活動之一的蔡明亮導演短片影展「走走.拍拍.停停」(Temporal Landscapes),自11月6日起陸續於HOME影城與曼徹斯特城市大學SODA電影院,舉行5場放映。

藝術家許家維作品於霍頓畫廊。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8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