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於2025年11月18日正式迎來其成立30週年。這個為臺灣藝文生態扮演關鍵角色的中介組織,今(18)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總)舉辦了「國藝會30茶會」,不僅回顧了其健全臺灣藝術發展根基的歷程,更在文化部部長李遠的支持下,宣示將於明年正式進駐空總古蹟舊辦公大樓,以「啟動下一個藝術時刻」為主題,揭開與藝文串聯的全新篇章。

這場於空總通信處辦公室舉行的茶會,匯聚了逾兩百位藝文界嘉賓,包括文化部部長李遠、國藝會歷屆董監事、國家文藝獎得主、國藝之友,以及各領域的藝文夥伴。活動穿插播映了由「陳怡潔藝術工作室」集結跨域創作者共同製作的30周年動畫「齊舞鯨之歌」系列短片。
影片以海洋中巨島般的鯨魚為意象,象徵國藝會在臺灣藝文發展生態系中的承載與樞紐角色。五支短片——「鯨之生」、「鯨之躍」、「鯨之詠」、「鯨之聚」、「鯨之夢」,則分別對應了國藝會組織營運、獎補助成果、國家文藝獎、民間贊助與國際交流等五個不同的工作面向。同步上線的30周年專屬網站,則以互動式設計,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探索這段豐富的沿革。
文化部部長李遠在會中特別提到,他上任後除了為國藝會爭取五千萬預算,更推動其進駐空總,目的是讓國藝會這個具代表性的單位,在台北市的中央位置扮演核心角色,提供空間供藝文界人士交流。他即以本次活動現場播放的「齊舞鯨之歌」鯨魚意象作結:「鯨魚一輩子在海底游,都在尋找牠的家。後來牠發現,原來牠自己就是家。」暗示國藝會已然成為臺灣藝文界的精神依歸與家園。
_-1024x683.jpeg)
穩健財務:補助逾六十四億,基金總額達七十億元
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指出,國藝會三十年來的成果,得益於同仁與藝術夥伴的共同投入,以及為使營運永續而積極投入的財務規劃。他以具體的數字闡述了國藝會的穩健基礎:截至今年九月,國藝會投入的補助金額已累積超過 64億8百萬元,而基金總額亦來到 70.8億元。基金規模的充實成效,已直接反映在每年補助總額的提升上,為臺灣藝文界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後盾。
回顧國藝會三十年的發展,其最核心的職能莫過於建構一套能充分反映藝文生態的獎補助機制。國家文藝獎得主、作曲家潘皇龍以自身經歷證實了國藝會在機制建立早期的關鍵支持;而近年多次獲得補助的偶戲創作者、不貳偶劇創辦人郭建甫,則代表了新一代創作者對於國藝會支持的肯定。這兩代創作者的致詞分享,構築出國藝會如何從創立之初便持續厚植臺灣藝文發展根基的圖景。
此外,自創會以來即開始辦理的「國家文藝獎」,至今已累計表揚122位來自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建築、電影等七大領域的標竿人物。多位得主如廖瓊枝、錢南章、陳正雄、簡文彬、何曉玫、金希文、黃聲遠、黃明川等皆親臨茶會現場,共同見證了國藝會三十年來的文化積累。

匯聚資源:民間贊助與國際視野的交織
國藝會長期以來在匯聚民間力量、拓展國際視野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國藝會前董事長林曼麗教授作為創設「國藝之友」的推手,表達了對民間能量持續作為推動藝文發展堅實後盾的期盼。事實上,國藝會已成功推動民間參與文化支持,截至2024年底,累計贊助金額已突破五億元,成為推動具急迫性與指標性藝術專案的重要動能。建弘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敏弘以曾任兩屆「國藝之友」會長的身分出席,其基金會長期支持國藝會多項專案,是累積贊助金額最高的企業之一,凸顯了民間與公部門協作的豐碩成果。
在國際連結方面,支持國內藝文創作者追求卓越、登上國際舞台一直是國藝會的重要使命。澳洲駐台辦事處副處長蕾英諾(Ingrid Lennon)從多次合作夥伴的角度,肯定了國藝會在推動跨國連結與文化交流上的持續努力。同時,多次獲得國際文化交流補助的編舞家、微光製造藝術總監王宇光,也作為活躍於國際舞台的創作者代表,親身見證國藝會如何成為臺灣藝術家走向世界的有力臂膀。
邁向核心:進駐空總,角色的全面升級
如今,屆滿三十年的國藝會正立於一個新的轉捩點。林淇瀁董事長確認了明年國藝會搬遷至空總古蹟舊辦公大樓的規劃,強調進駐這個具備特殊意義與任務的場域,宣示了在與文化部的夥伴關係下,擴大公共服務的量能,將成為國藝會的全新目標。
這項進駐不僅是辦公空間的轉換,更是國藝會角色與機能的全面升級,標誌著國藝會將在未來三十年內,從單純的資源支持者,轉型為臺灣文化場域中更具開放性、更深具核心影響力的中介平台。國藝會將以空總為新的起點,持續串聯公私資源,讓更多創作能量在島嶼上與世界之間自由流動,攜手藝文工作者共同「啟動下一個藝術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