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博界一代宗師、享譽世界的古陶瓷鑑定泰斗耿寶昌先生(1922-2025),於今日2025年11月10日上午6時50分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嵩壽103歲。耿寶昌先生,祖籍河北辛集(束鹿),1922年7月14日生於北京,他的一生與中華古陶瓷事業緊密相連,被譽為「中國古陶瓷鑑定第一人」。

專注一生:古玩店學徒到國寶專家
耿寶昌先生的陶瓷之路始於少年。15歲時,他進入京城著名的文物店「敦華齋」當學徒,從基層做起,師從「宣德大王」孫瀛洲,在文物店磨礪十年,鑑定實戰經驗豐富。1946年,他開設了自己的古玩鋪「振華齋」。1956年,應聘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從技工至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評審委員會委員、香港敏求精舍榮譽會員、臺灣清翫雅集榮譽會員。他與臺灣藏家交好,於2025年《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圖錄・器物》中為陶瓷類作序。他一生奉獻給中國古陶瓷與古代工藝品研究,北京故宮收藏逾三十萬件瓷器,幾乎都經過他的雙眼與雙手,同行以「中國古陶瓷鑑定第一人」、「人間國寶」讚譽其學養與眼力。

鑑古之術:開創古陶瓷鑑定學的系統方法
耿寶昌開創了科學的中國古陶瓷鑑定學體系,他提出「型、紋、釉、款」四字鑑定要訣,成為行業的金科玉律,為後學提供了精準的斷代依據。1993年,他所撰寫的《明清瓷器鑑定》由北京故宮的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為耿寶昌積半世紀之實踐經驗和理論探討之總結,填補了當時中國陶瓷研究的多項空白,集學術性、實用性與權威性於一,60餘萬言近6萬幅圖,其後又不斷補充修訂,是中國首部古陶瓷研究鑑定學論著,至今仍是該領域的重要典籍。他畢生治學嚴謹,專著與主編的書籍還包括《中國鼻煙壺珍賞》、《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裡紅》(上)、(中)、(下)卷,《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等六十餘篇陶瓷著作文章。

高風亮節:跨國交流與文物無私捐贈
耿先生推動文博教育,擔任北京大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遼寧大學等校的碩博士生導師與兼職教授,樂於提攜後學,作育英才無數,並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自1973年起,他多次應邀出國,足跡遍及法國、加拿大、美國、英國、日本、荷蘭、葡萄牙、比利時、馬來西亞、新加坡、巴基斯坦、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以及香港、臺灣等數十個國家地區,進行考察、鑑定和學術交流,更是將中華瓷文化推向世界。

2014年6月耿寶昌被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授予「希爾金獎」,肯定其在東亞陶瓷研究與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的影響力,獲獎者均為世界上研究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藝術的重要人物。他一生謹守「克己奉公」的座右銘,不為己藏,在1986年將珍藏的瓷器、銅器等22件文物無償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
畢生治學:文物搶救的經典與不輟的學習精神
耿先生曾代表北京故宮,於1994年在佳士得香港拍賣會上以110萬港元成功拍回帶蓋的成化罐〈青花高士圖獅鈕荷葉蓋罐〉。成化瓷器以小件居多,故藏界普遍有「成化無大器」之說,此蓋罐通高31公分、口徑17公分為現存少見之大器,全世界僅四只,故宮所藏為唯一完整帶蓋者,成為瓷器鑑識的經典案例。

又,他與馮先銘同為中國水下考古的發起人,對絲綢之路進行了詳盡考察,拓展了中國考古學的研究視野。2007年底中國水下考古「南海1號」打撈工程完工,沉睡在海底800餘年的宋代古船歷經20個年頭,終於陳列在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南海1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他於1991年首批享受中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中國國家文物局授予從事文物、博物館工作60年榮譽證書,同年,被中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榮譽稱號。耿寶昌先生晚年回顧自身近八十年的文物生涯時,曾總結「拜師、立志、打牢基礎、實事求是、虛心學習」五點心得,強調「學海無涯,學無止境,自己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並以此勉勵後輩學人。他常說:「研究透了,文物就會說話。」耿寶昌先生千古,為中國陶瓷界樹立了難以企及的標竿。
北京故宮發布「耿寶昌先生訃告」遺體告別儀式定於11月16日(星期日)上午9點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覺間我已年近九旬,涉身文物界73年了。往事歷歷在目,感悟良多。回首自己一步步走過的學習之路,深深感到有幾點是極為重要的。
一是學習之始一定要拜一位好的老師,並尊師重長。自學成才者固然有,但極少,大多稱自學成才、無師自通者,多數是自欺欺人。
二是學習之始定要立志,要有目標,力求高精尖。同時,學習過程又要如同一把折扇。本專業是扇軸,擴大的知識面是漸漸展開的扇頁 ;本單位是軸心,放眼全世界是展開的放射狀扇面。這樣日積月累,足履實地,高瞻遠矚,才能下學上達,通才達識,一專多能。
三是學習基礎一定力求扎實,再扎實。不怕慢,關鍵是持之以恆。一天識一字,一天學一事,就如同兩人賽長跑,落後者也許節奏慢,但如能堅持不懈跑到終點,也應是最後的嬴者。基礎學扎實了,遇到事情才能經得起三問不倒,挺得住三斧不倒。任何一種專業與技藝的精深,均非一日之功。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或「十年磨一劍」。
四是學習還要誠實。誠如聖人所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人人都不是聖賢,故一個人某些方面不知並非恥辱。學而知不足,它可以激勵自己不斷擴展知識面,再學習,再磨礪。切忌淺嘗輒止,不求甚解,人云亦云。不論別人說的,書上講的,最終要以「唯物論」為基點,實事求是。
五是工作學習與人相處,也切忌妄自尊大,盲目自信,自命不凡,不許別人講話,不聽別人所言。正如聖人所言 :「三人行,必有吾師。」只要虛心求教,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學海無涯,學無止境,自己應該活到老學到老。
摘自耿寶昌2021年〈實踐出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