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具精神療效.創造投資新價值 德鴻琢璞等八家畫廊.跨域參展寫佳績

藝術.具精神療效.創造投資新價值 德鴻琢璞等八家畫廊.跨域參展寫佳績

藝術行銷的跨域跨界,已是時代趨勢,全臺最大的金融盛宴「2025臺北國際金融博覽會」即將登場。國內藝術畫廊首度順勢參與,希望在繁複的數字堆中,讓「藝術」發揮精神療效,並創造投資與生活的新價值。 包括德鴻琢璞、田奈、藝星、敦煌、國壐、名典與多納等8家畫廊,首度精選代理藝術家與作品參與盛會,發揮紅花綠葉相襯的精神效果。

臺灣的藝術產業發展,源自1980年代,在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便以藝術投資及收藏傲視群雄。「清翫雅集」的頂流收藏團體成為華人世界的典範,翻開全世界藝術收藏名人榜,不少企業領袖名列其中,藝術早已成為除半導體、AI產業之外,聞名於世的軟實力。

臺灣藝術產業的興起可追溯至1980年代經濟蓬勃的「錢淹腳目」時期,當時藝術投資與收藏蔚為風潮,「清翫雅集」更成為華人收藏界的典範。今日,藝術已成為臺灣除半導體與AI產業外的重要文化軟實力。圖為徳鴻-琢璞展位一景。(徳鴻-琢璞提供)

忙碌現代社會.藝術療癒無窮大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越來越需要平衡感。帶有宗教或心靈力量的藝術產業,也因療癒特性而廣受期待。無論室內或戶外,在公共空間裡,藝術正發揮兼具美感與實用的雙重功效,讓人於視覺美觀之餘,也獲得精神價值的滿足。

當然,投資獲利一直是購藏藝術品的基本益處,但真正的藝術價值其實非常多元——從賞心悅目、空間美化、知識增進,到精神療癒,都是藝術的本色。處在瞬息萬變、天災人禍頻傳、不確定性爆增的此時此刻,讓藝術陪伴生活、豐富精神領域,已成現代人的當務之急。

藝術與金融商品一樣,在媒材、屬性、價格與等級上皆有差別;資金配置、流通性與變現性的考量,缺一不可。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了解自己的口袋深淺,明確分析購藏作品的目的,都是理性藝術投資者的基本常識。若能以最少的投資金額,享有最大的精神滿足感,並兼具收益性,購藏藝術品又何樂而不為?

參加今年「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Taipe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xpo)的八家畫廊,首度參與盛會,除了試水溫的心情外,其實各自都有選擇藝術標的的眼光與理由,也著眼於開發潛在消費群。他們帶著與金融消費者結緣的初心,期待為偌大的展場增色添彩,並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最物超所值的精神糧食。

綜觀八家畫廊的展出品項,相當多元——從現當代到當代潮流,從已故華人藝術前輩到東西方藝術後學,從真蹟油畫、限量版畫到微噴輸出作品;不同材質、品項與價位應有盡有。價格也相當親民,值得觀賞、品評,甚至入手收藏。

德鴻-琢璞畫廊.聖俗並陳

來自臺南德鴻畫廊(Der-Horng Gallery),與高雄琢璞畫廊共用攤位。琢璞帶來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1962-)和林書柔(1988-);德鴻則展示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29-)、奈良美智(Nara Yoshitomo,1959-)、弗朗索瓦茲.佩特羅維奇(Françoise Pétrovitch,1964-)、花井祐介(Yusuke Hanai,1978-)等國際藝術家作品,以及臺灣新塗鴉藝術家夢裡那兔(Mar2ina,1995-),聖俗並陳,雅趣豐饒。

提到今年已經96歲的「南瓜奶奶」,她是泰斗級大師。繽紛彩點與南瓜雕塑廣受喜愛,大至戶外銅雕公共藝術,小至居家小品、彩點家具,還有相對平價的版畫作品,因為平價、容易入手,市場流通甚廣。

奈良美智也是當代藝術界奇葩,瘋狂被追捧的「陶氣女孩」帶動收藏熱度。而奈良美智在臺灣的十年巡迴展覽計畫名為「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Traveling with a Foggy, Humid Day),由奈良美智基金會與文化總會共同規劃,預計巡迴十年。從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到澎湖開拓館、屏東美術館,以及金瓜石臺電金水基地,即將於12月12日在嘉義新港文化館開幕,以他的獨特美感帶動觀光活力,也增厚臺日友好關係。

奈良美智以獨特筆觸與童稚又叛逆的「陶氣女孩」風靡全球,其臺灣十年巡迴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由奈良美智基金會與文化總會共同策劃,將於12月12日於嘉義新港文化館開幕,持續以藝術深化臺日交流。圖為德鴻-琢璞畫廊展位一景。(德鴻-琢璞提供)

村上隆也是日本重要當代藝術家,深受日本動漫畫影響,而專注於御宅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後現代藝術風格,成為「超扁平」(Superflat)運動創始人。他的靈感源自眾多古怪的浮世繪藝術家與金田伊功於1983年發佈的動畫作品《Harmagedon》,深受年輕人歡迎。

隨著國際知名藝術家在臺灣火力四射,德鴻畫廊乘勝追擊,推出弗朗索瓦茲.佩特羅維奇、花井祐介,加上林書柔,各具代表性,值得品賞。

《兩種夢的形狀── 林書柔×村上隆》:夢境作為東亞當代藝術的隱喻

《兩種夢的形狀》以「夢」為核心概念,聚焦於臺灣藝術家林書柔與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語彙,如何在當代視覺文化中展開一場關於個體、記憶與社會的雙重對話。展覽以夢作為隱喻,探討東亞當代藝術對於現實、感性與符號再現的多層思考。

林書柔的創作起源於個人的日記書寫,作品常以說故事的形式呈現於畫布上。她藉由童趣的符號與鮮艷的色彩包裹沉重的情感語言,使作品在輕盈與深刻之間形成張力。對林書柔而言,情感既是創作的內驅力,也是構築作品的單位——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本書、一則新聞、一段對話、一個夢境,甚至是一個回憶,都可能轉化為畫面的素材。她透過「認真地過生活」來累積創作能量,將體驗幻化成具體的圖像,視繪畫為一種記錄存在的方式。

林書柔以日記書寫為創作起點,運用童趣符號與鮮明色彩包裹深沉情感,使作品在輕盈與厚重間形成張力。她將生活中的片段:照片、電影、夢境與回憶,化為畫面語彙,透過「認真地過生活」累積創作能量,將繪畫視為記錄存在的方式。圖為徳鴻-琢璞展位一景。(徳鴻-琢璞提供)

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場景,往往隱含著對環境與生活的人文關懷。作品中多重層次的細膩筆觸,展現她對萬物的敏銳觀察,讓觀者能在畫面裡與自身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並在觀看中獲得片刻的靈魂慰藉。

相對地,村上隆的版畫作品則以「超扁平」(Superflat)理論為基礎,將日本戰後文化的視覺結構與消費文化語彙,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形式語言。他透過動漫、美術與商業符號的融合,揭示影像如何在全球流通中成為新型態的夢境載體。村上隆的創作強調視覺表層的張力,卻同時潛藏對於歷史創傷與文化再製的反思,形成一種既炫目又批判的「後現代夢境」。

在這樣的對話中,「夢」不再只是潛意識的表現,而是一種文化生成的過程。林書柔的夢境內向而詩意,村上隆的夢境外放而強烈;兩者雖屬不同精神系統,卻同樣以平面繪畫作為思想與情感的載體。展覽透過這兩種夢的形狀,揭示出當代東亞藝術中「真實」與「幻象」之間的辯證關係。

《兩種夢的形狀》不僅是兩位藝術家作品的並置,更是一場關於文化心理與視覺語法的思辨。它邀請觀者重新審視:當夢被轉化為圖像,藝術是否仍能作為一種個體經驗與集體記憶之間的橋樑。

敦煌藝術中心.新創埋古韻

敦煌藝術中心以共同構築價值與永續的觀看路徑,推廣臺灣當代藝術,精選3位臺灣藝術家洪江波(1964-)、郭羲(1966-)、林麗玲(1965-)參展,給人不同的精神體驗與視覺享受。

他們的創作,在材質、筆觸與意象上都不相同,但彼此映照,透過油彩與膠彩的並置,既見層層累積的時間痕跡,也具日常與自然所滋養出的靜謐張力,重新辨認自身與世界的距離,並在細微處體會持久而溫和的力量。

洪江波以膠彩創作,筆下的臺灣風情美麗動人,把人們對土地的尊重與讚頌表露無遺。近景微觀細脈,遠處宏觀開闊,田間染綠,水映天心,尤其稻浪翻風時節,層次分明、多變豐富。

他的作品不是真寫實,也不見人影,卻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豐饒與生命的喜悅。在作品中,表現大自然運行原理,遵循和諧共存與永續。

洪江波以膠彩描繪臺灣風情,細膩筆觸展現田園綠意與天地交融的景致,傳達對土地的敬意與讚頌。畫面兼具微觀細節與宏觀氣勢,稻浪翻風、光影流轉,層次豐富而生動。作品雖無人影,卻蘊含自然生命的律動與和諧永續之美。圖為敦煌藝術中心展位一景。(敦煌藝術中心提供)

郭羲以膠彩開展「花魚系列」,在傳統語法中融入幽默與星座象徵,使圖像具備鮮明的個體性與親和力;而輕盈的敘事感,召喚觀者的內在經驗,形塑可被記憶與分享的共同語言。

在強調個人性的當代時空裡,繪畫不再僅止於技巧的純熟,而在於能否展現獨特的風格。而那些可愛的金魚們,是否也正呼應著欣賞者的內心呢?

旅居法國的臺灣藝術家林麗玲,則從女性觀點出發。作品中看見的是人生的姿態、人物背後的故事,或者是花的心思,都能引人無限遐想。在不同系列的花卉之間,看似有概念上距離的視覺,其實是整體的一部分,如拼圖般將人性的所有性、愛、情、慾蘊藏其中。林麗玲常說,花太美了,她窮畢生精力,就是要畫出花的靈魂與神髓。

旅居法國的臺灣藝術家林麗玲以女性視角創作,藉由花卉與人物展現人生姿態與情感故事。她在不同系列中探索性、愛與慾的內在連結,如拼圖般構築完整的人性圖景。林麗玲認為花之美蘊含靈魂,並以一生心力捕捉其神髓與生命力。圖為敦煌藝術中心展位一景。(敦煌藝術中心提供)

藝星藝術.跨域結緣

成軍31年的藝星藝術中心,初期經營義大利大師水晶玻璃雕塑,在畫廊負責人王雪沼的慧眼帶領下,轉進臺灣當代藝術。畫廊也從新竹移師臺北,在大安區設立據點,長期支持並代理多位風格鮮明的藝術家,例如榮獲國家文化藝術獎的梅丁衍(1954-)、紐約三劍客之一的黃志超(1941-2025),以及中青世代藝術家邱國峯(1983-)、鄭崇孝(1988-)、盧俊翰(1998-)、鄭宇宏(1990-)、蘇頤涵(1993-)、陳昱凱(1991-)、陳佑朋(2005-)等。

這回藝星藝術挑選4位新銳藝術家——邱國峯、鄭崇孝、盧俊翰與蘇頤涵,希望跨域結緣。

邱國峯喜歡從中國藝術史裡尋找養分,融合古代與當代、傳統與創新、文人與常民、水墨與新媒材等看似對立的元素,卻形塑出獨特風格。在傳統水墨的歷史脈絡下,他開拓出當代的格局,重新表達水墨畫的造型與美感。

鄭崇孝的創作理念,融合幽默、環保意識與社會關懷。他以自我形象結合卡通角色,創造出「嘟嘴男孩」,透過重製中國山水畫與西方經典名作,把傳統藝術與當代卡漫風格相結合,藉以反映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能源危機等議題,並期望為觀眾帶來反思與感動。

鄭崇孝以幽默筆觸融合環保意識與社會關懷,創造出結合自我形象與卡通角色的「嘟嘴男孩」。他重構中國山水與西方經典名作,將傳統藝術與當代卡漫風格交織,藉此探討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與能源議題,啟發觀眾思考並引發共鳴。圖為藝星藝術中心展位一景。(藝星藝術中心提供)

盧俊翰住在依山傍海的花蓮,創作取材也源自生活與旅途風景。他擅長以鮮明色彩與幾何圖騰融合自身想像,把臺灣多元的景觀轉化為充滿情感與生命力的視覺體驗。他以繪畫與土地對話,將風景視為理想世界的象徵,透過童心般的視角,把個人經驗與自然場景編織成故事,重組記憶中的美感瞬間。

蘇頤涵的作品關注個體生命的意義,探討內在生命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畫中的「飛鳥」符碼由「人」字結合鳥形轉化而成,象徵人類在世界中的意義追尋。她透過油彩構築心象風景,並以非現實色調揭示生命飄渺的本質,透過作品開啟與觀者的心靈對話,引領探索內在生命的幽微奧妙。

盧俊翰居於依山傍海的花蓮,創作靈感取自生活與旅途風景。他以鮮明色彩與幾何圖騰交織想像,將臺灣多元景觀轉化為充滿情感與生命力的畫面。以繪畫與土地對話,他以童心視角重組記憶,將自然場景化為理想世界的詩意象徵。圖為藝星藝術中心展位一景。(藝星藝術中心提供)

國璽藝術.強調市場成長性

國璽藝術(GSA Gallery)以專業及遠見,構築亞洲當代藝術投資新視野,從文化底蘊出發,打造具潛力與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收藏平台。自2015年創立畫廊以來,國璽藝術負責人鄭世弘(Eric Cheng)秉持專業與遠見,致力推廣卓越的當代藝術與創作實踐,逐步建立起連結亞洲與歐美市場的重要橋樑。

透過嚴謹的藝術家經紀制度、國際藝術博覽會參展與跨域合作,國璽藝術為藏家打造兼具藝術潛力與國際視野的收藏平台,緊密掌握全球藝術市場的趨勢與脈動。秉持「藝術即資產」的理念,國璽藝術長期關注作品的市場成長性與文化深度,並以主題式策展、展覽推廣、學術講座與畫冊出版等多元方式,深化藝術家與藏家之間的交流。畫廊不僅是藝術展示的空間,更是觀點、價值與文化對話的橋樑,讓藝術成為跨越地域與語言的共同語言。

在推動藝術國際化的進程中,國璽藝術積極參與亞洲及歐美主要博覽會,持續拓展臺灣藝術家的全球能見度。透過與國際收藏家、機構與媒體的互動,展現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與投資潛能,讓「收藏」不僅是品味的象徵,更成為長期價值與文化影響力的實踐。

國璽藝術自2015年創立以來,致力推動亞洲當代藝術發展與國際交流,透過專業策展、藝術家經紀及跨域合作,打造具投資潛力與文化深度的收藏平台。以「藝術即資產」為理念,連結亞洲與歐美市場,展現多元藝術能量。圖為國璽藝術展位一景。(國璽藝術提供)

於2025年「臺北國際金融博覽會」(Taipe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xpo)中,國璽藝術將呈現3位活躍於國際展覽舞臺的藝術家:曹文瑞(Wen Jui Tsao,1964-)、蔡英君(Kimmy Tsai,1964-)與廖文彬(Wen Pin Liao,1961-),他們以多元視覺語彙,展現當代藝術的深度與張力。

曹文瑞的創作根源來自生活,挪用動漫文化的虛擬角色。深受中國水墨畫與日本動漫文化影響的曹文瑞,歷經反覆思索與起稿後,將過往搭乘飛機旅行的經驗、從窗戶鳥瞰大地的感受,重新詮釋為觀景窗外的風景,並將虛擬角色置入畫面,發展出「心靈視窗」系列作品。「心靈視窗」首件作品為《胖達的意象之旅》,描繪一隻熊貓正在搭乘飛機,靜靜凝視窗外。熊貓欣賞的美好風景,挪用了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奇峰萬木》,並加上類似熱氣球的物件,既形成強烈的反差,也營造出超現實主義般的夢境與美感。

蔡英君成長於大家族,藝術科班出身,曾任職廣告設計公司,旅居加拿大15年後返臺,與孩子們一起梳理生命,開辦繪畫教室,同時透過創作抒發與紀錄苦澀中的酸甜。2021年她開始發表系列作品,2023年以《被愛-鹿角女孩安吉拉》為題舉辦個展。隨著「鹿角女孩安吉拉」的旅程,一點一滴地梳理生命狀態。該段旅程中,形形色色的動物和安吉拉相互支持,共同經歷種種生命轉折。就如同蔡英君生命中的諸多順逆起伏一般,真誠而努力。她的畫作相當程度上帶有自畫像的性質,並且在描繪自我時,巧妙地打開觀眾投射自身經驗的空間,頗受好評。

蔡英君以「鹿角女孩安吉拉」系列探討生命歷程與情感起伏,作品融入自畫像特質,象徵自我成長與療癒,也為觀者開啟情感投射的共鳴空間。圖為國璽藝術展位一景。(國璽藝術提供)

廖文彬來自工人家庭,從小跟隨父母到工地。那些自幼熟悉的工地回憶:磚土、布手套、螺絲等,是父母粗糙雙手所賴以維生的工具。在旁人眼中或許毫不起眼,但在現今從事藝術創作的他看來,每一項物件卻與生活、社會息息相關,具有濃厚的情感與溫度,也因此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媒材與主題,傳達出最深刻的關懷。工地裡的玩樂、工作回憶及工人的辛勞,透過畫面以童趣的方式呈現,除了讓人感受到那份艱辛外,還能會心一笑。這樣的創作背景,讓作品洋溢濃厚人性關懷與溫度,特別能引發共鳴。

名典畫廊.幽默化收藏

名典畫廊以「彩繪城市的快樂密碼」為主題,推出法國當代塗鴉藝術家ADOR的奇想劇場,以及西班牙當代塗鴉藝術家EL PEZ的「微笑宇宙」,讓幽默成為一種社會語言,感染忙碌眾生。

來自法國的ADOR,以結合漫畫式誇張與具象藝術的風格聞名全球。他的創作充滿荒誕與詩意的角色,時而嘲諷、時而憐憫,像是一場城市中的寓言劇。他筆下的人物,以誇張的姿態和神情,揭露現實中人性的幽微與矛盾。ADOR的壁畫散佈於世界各地,他以城市為畫布,用幽默包裹真相,讓觀者在笑意間感受到對社會現象的深刻省思。其實,那不只是塗鴉,而是一場關於人性與世界的哲學對話。

名典畫廊以「彩繪城市的快樂密碼」為主題,呈現法國塗鴉藝術家ADOR的荒誕寓言劇場與西班牙藝術家EL PEZ的「微笑宇宙」,以幽默作為社會語言,喚起觀者對人性與城市生活的省思。圖為名典畫廊展位一景。(名典畫廊提供)

城市的牆面曾是沉默的灰色,如今因藝術家的筆觸而化作最有生命的語言。那種以壁畫與街頭藝術為核心,呈現當代都市精神的多重樣貌——詼諧、反思、溫暖與共鳴。EL PEZ是一條微笑的魚,游進全世界的心。出生於西班牙巴塞隆納的EL PEZ,是國際街頭藝術界的代表人物。自1999年開始創作,以「微笑的魚」為標誌角色,把快樂與正能量灑滿世界各地的牆面。

名典畫廊以城市街頭藝術為主題,呈現西班牙藝術家EL PEZ的「微笑宇宙」與法國藝術家ADOR的社會寓言。EL PEZ以鮮明色彩與「微笑的魚」象徵快樂力量,ADOR則以幽默揭示現實,兩者共同描繪當代都市的生命與溫度。圖為名典畫廊展位一景。(名典畫廊提供)

EL PEZ的作品色彩鮮明、節奏強烈,笑容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一種跨越語言與文化的共通語彙。他用繽紛的塗鴉提醒人們,快樂不只是情緒,更是一種對世界的溫柔抵抗。ADOR的社會寓言與EL PEZ的微笑哲學彼此映照。前者以幽默拆解現實,後者以快樂修補生活。兩位藝術家透過壁畫、限量畫布與影像紀錄,讓觀者重新理解「城市」作為一個有呼吸、有情緒的生命體。

該場展覽不僅展出兩位藝術家的經典與最新創作,更以沉浸式展示方式,重現他們筆下的街頭能量——讓觀者彷彿走進一座由幽默與想像力構築的城市。

多納藝術.與大師同在

多納藝術推出常玉與大衛.莫雷諾聯展,是藝術與空間的探索與深度對話。

法籍華裔藝術大師常玉(Sanyu,1895-1966),與西班牙雕塑家大衛.莫雷諾(David Moreno,1978-)聯袂展出逾20件雕塑與繪畫代表作,開啟一場關於情感、空間與生命詩意的深層對話。提到常玉(Sanyu),詩意與孤獨交織的畫境令人嘆為觀止。他的作品融合中國文人精神與西方繪畫語彙,在當代觀眾心中持續激盪深層情感共鳴。

由於常玉畫作行情高漲,一作難求,在水漲船高之下,限量版畫成為市場新寵。多納藝術負責人陳如鈊精挑多套版畫,涵蓋常玉的花卉、靜物與動物題材,分別為:《含華吐瑞》:花葉與鳥蝶交織,生命力奔放。《孤獨的象》:畫家臨終之作,象徵內心孤寂。《萬物靜觀皆自得》:靜物與詩意語境交織。《趴在椅子上的北京狗》:寄託遊子離鄉之情。

多納藝術以「藝術與空間的對話」為題,呈現常玉與西班牙雕塑家大衛・莫雷諾聯展。展出逾二十件繪畫與雕塑代表作,從詩意孤獨到理性結構,探討情感與生命的共鳴,展現跨越時代的藝術對話。圖為多納藝術展位一景。(多納藝術提供)

至於來自西班牙的雕塑家大衛.莫雷諾,擅長以金屬線條與建築結構語言轉譯人際情感。他的作品既像懸浮於空中的建築素描,又具雕塑的實體感,被譽為「用鋼鐵演奏情感的鋼琴家」。

莫雷諾以細緻的銀色金屬材料構築交織的空間,模擬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連結。他關注「家」、「朋友」、「親密關係」等主題,透過綿密結構描繪情感張力。作品兼具理性與柔情。他的創作已於歐洲、美洲與亞洲多地展出,廣受國際收藏家與策展人關注。此次展出作品包括《家庭關係II》與《朋友關係II》,期待在跨界平台中,讓金融與藝術對話。

來自西班牙的雕塑家大衛・莫雷諾以細緻金屬線條構築情感建築,作品結合理性結構與柔性詩意,被譽為「用鋼鐵演奏情感的鋼琴家」。此次多納藝術呈現其《家庭關係II》等作,讓藝術與金融平台交織出心靈對話。圖為多納藝術展位一景。(多納藝術提供)

早年從事金融業的多納藝術負責人陳如鈊,深知藝術對高壓金融業的重要性。她強調,在金融博覽會的跨領域平台上,讓藝術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例如,常玉帶來東方詩意的凝練;又如莫雷諾,以建築般的雕塑語彙訴說情感與關係,是場藝術與靈魂的雙重對話。

田奈藝術.金麠浮雕展靈性

無獨有偶,專注於當代藝術發展的田奈藝術(Gin Huang Gallery),帶來波蘭藝術家伊戈爾.多布羅沃爾斯基(Igor Dobrowolski,1987-)的全新創作。藝術家心誠意堅,將從波蘭飛來臺北,於現場親自解說作品,進行面對面交流。

伊戈爾.多布羅沃爾斯基以金麠浮雕與畫布層疊結構為主要形式,融合鏽蝕、拋光與肌理磨製,營造出介於冷冽與溫柔之間的情感張力。他以詩意且靜謐的語言,探討信念、存在與現實的矛盾。

田奈藝術(Gin Huang Gallery)推出波蘭藝術家伊戈爾・多布羅沃爾斯基全新創作,作品以金屬浮雕與畫布層疊結構融合鏽蝕與拋光質感,展現冷冽與溫柔並存的情感張力。藝術家亦親臨現場與觀眾交流。圖為田奈藝術展位一景。(田奈藝術提供)

他的新系列作品延續其對「人性脆弱與希望」的持續探問,呈現出在當代混亂世界中,藝術如何成為療癒與反思的載體。每件作品皆蘊含如祈禱般的靜默能量,引領觀者進入自我與世界的對話。

秉持人道關懷的精神,藝術家將創作能量延伸至亞洲,並以「Empathy(同理)」作為藝術創作的核心價值。曾於歐洲慈善拍賣會以新臺幣680萬元售出作品,創下當晚最高紀錄。作品已被全球多位知名收藏家珍藏,其中包括美國影星查寧.塔圖(Channing Tatum)、超模吉吉.哈蒂(Gigi Hadid)與歌手妮可.舒辛格(Nicole Scherzinger)等,藝術的普世感染力令人振奮。

伊戈爾・多布羅沃爾斯基的新作延續對人性脆弱與希望的探問,以「同理」為核心,展現藝術作為療癒與反思的力量。作品蘊含靜默祈禱般的能量,感動全球藏家與名人收藏。圖為田奈藝術展位一景。(田奈藝術提供)

走一趟「2025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Taipe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xpo),找找信義路側的隅角,在畫廊展區,八家畫廊已做好準備,給參觀民眾不一樣的精神食糧,讓「藝術」發揮精神療效,並創造投資與生活的新價值。

「2025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Taipe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xpo)匯聚金融與藝術能量,信義路側的畫廊展區聚集八家藝廊,以多元創作為民眾帶來精神療癒與投資新思維,展現藝術與生活交融的價值。圖為2025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視覺設計。(2025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提供)

2025台北國際金融博覽會

展期|2025/11/07-2025/11/09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21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