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織屋《連結的力量》:生活中的美學
光織屋近幾年來積極將噶瑪蘭族漁具之一的Sanku(魚筌),透過染織或與在地自然纖維素材結合,製作出與空間對話的各類造型燈藝。作品《連結的力量》是以Sanku為基礎的竹編結構,運用兩支竹子相互編織交錯,形成相互連結且扭轉彎曲的姿態,展顯張力與線條力道感。在光織屋的巧手下,生活燈藝成為空間藝術裝置,也讓更多人看見島嶼民族的在地生活智慧及工藝美學。
光織屋《連結的力量》。(藝術家提供)
深活共構 《那塊Vangas 的地升起了煙!》:找回失落的文化記憶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達瓦蘭部落被迫遷村至40公里遠的禮納里永久屋基地,族人離開世代久居的家,也漸漸忘記山上的味道。為了找回失落的文化,部落年輕人返鄉將部落的田間工寮打造成工作室聚點,提供族人回到原鄉的聚會空間,同時也是部落青年的山林教室、農田小學堂,讓族人得以拾回對部落傳統智慧的記憶及尊重。
深活共構 《那塊Vangas 的地升起了煙!》。(藝術家提供)
謝皓成《太魯閣樂器歌謠創作專輯–謝皓成 獵人》:無國界的音樂感染力
身處都市的原住民音樂人謝皓成,與兄長回到部落向家人學習打獵文化,更從中激發創作靈感。他以太魯閣族人獨特的聲音與古謠,結合數位、交響樂、民族樂、流行電子樂等創作歌謠,並以在紐西蘭與毛利人、樂友共同創作而成的音樂,作為專輯的壓軸,呈現更多元的風貌與層次。這張專輯不僅是謝皓成為部落音樂創作的起點,更期待能藉此感染不同世代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朋友。
謝皓成《太魯閣樂器歌謠創作專輯–謝皓成 獵人》。(藝術家提供)
高綵霜《曙光,當我們看見》:重組落葉的生命力
回溯祖先善用大地給予的禮物,巧妙的應用於生活中,臺東原住民族新銳工藝師高綵霜反思,生活於現代的自己,是否也能效法祖先的智慧,與大地共處共榮?高綵霜相中大量自然掉落的檳榔葉鞘,善用其具彈性、泡軟容易折彎成型、輕盈且風乾後堅韌、含天然鹼防蟲易保存等特性,加以規劃、拆分、重組。《曙光,當我們看見》不忘祖先與大地共享的心念,以友善土地的訴求,重新賦予落葉新的生命力。
高綵霜《曙光,當我們看見》。(藝術家提供)
伊祐.噶照《Dipong 鳥窩》:碎片中的記憶
來自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伊祐.噶照,想起17年前部落領袖在爬山時哼古調、講故事的情景,心想:「明明是小時候曾經聽過的旋律,怎會在腦海中遺忘?」他回到部落生活,以隨手可拾的素材拼湊記憶的碎片,利用漂流木結合地震震碎的大理石材,以阿美族語Dipong鳥窩作為品牌,創作出「拼湊出碎片的記憶」、「漂流的語言」、「海底的山怎麼了?」一系列作品,表達對山林與海洋的深厚情感。
伊祐.噶照《Dipong 鳥窩》。(藝術家提供)
杜寒菘《Lalingedan ni vuvu:祖父的鼻笛》,原創族語故事繪本
魯凱族畫家杜寒菘的繪圖風格獨具個人特色,藝術感強烈,難以想像他天生色盲。喜愛畫畫的杜寒菘,突破色彩的框架,以自己的興趣與專長,記錄並傳承原住民族的文化。《Lalingedan ni vuvu:祖父的鼻笛》改編排灣族女性少妮瑤.久分勒分的故事,運用粉彩上色創作,並結合有聲書的形態出版,期待能透過故事推廣即將失傳的傳統樂器。
杜寒菘《Lalingedan ni vuvu:祖父的鼻笛》原創族語故事繪本。(藝術家提供)
瑪籟.瑪卡卡如萬《遷移 — 領域 — 身分》:在搬遷中省思自留存
手作藝術家林琳跟著因工作而四處遷移的父母落腳各地,搬家對她而言,不僅是被拔離熟悉的環境,更像是一種儀式,從整理物品過程中,不斷反思人生的選擇題──什麼該丟?什麼又該留?因為從小的搬遷記憶與自我覺察,林琳運用搬家時用來打包物品的紙箱為素材,進行裝置雕塑,保存在各居住地的記憶。透過作品與表演,她期待觀者能思考臺灣原住民族歷代遷移的處境——在移動的過程中,他們失去什麼?又留下什麼?
瑪籟.瑪卡卡如萬《遷移 — 領域 — 身分》。(藝術家提供)
達比烏蘭‧古勒勒《呈現心靈手稿》: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來自三地門鄉馬兒村的排灣族達比烏蘭‧古勒勒,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見螢光魚在黑暗空間裡閃爍洄游的身影。於是他將心中靈感畫下,並以金屬纖維、不鏽鋼絲、鉛線、玻璃絲等素材,創作出《呈現心靈手稿》一系列的大型燈具裝置藝術。作品放置於部落後山僻靜地帶,與大自然相呼應,讓看似荒蕪之地轉化成創作發表空間,拉近生活與藝術的距離。
達比烏蘭.古勒勒《呈現心靈手稿》。(藝術家提供)
范志明《原生.飛羽》系列:飛進生活的藝術品
長年從事漂流木藝術創作的范志明與團隊成員們,以細枝漂流木搭配原住民族神話傳說,型塑出野生鳥類飛羽的外型樣貌。《原生‧飛羽》系列作品強調不砍樹、不崇尚名牌木材,應用漂流木細枝堆疊與拼接包覆,以鐵件做為骨架支撐內部,精準拿捏每一隻鳥類的外型、表情、姿態及神韻,期待讓這系列充滿木質溫潤質感的鳥兒,能輕快的「飛」進社會大眾的生活。
范志明《原生.飛羽》系列。(藝術家提供)
零捌玖文創:I POP 原住民流行舞曲創作,將傳統與流行結合
從一把吉他到投幣卡拉OK點唱機,部落的日常生活、婚喪喜慶,往往脫離不了音樂、歌唱與舞蹈。林群哲與童琬婷夫婦返回臺東故鄉,以臺東電話區碼「038」成立舞團「零捌玖文創整合行銷有限公司」,採集傳唱歌曲,重製成原住民舞曲,並將流行舞揉合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元素。零捌玖期待,原住民樂舞透過潮流包裝,將能吸引族人與非族人重新認識原住民樂舞文化,發揮原住民樂舞的價值。
零捌玖文創《I POP 原住民流行舞曲創作》。(藝術家提供)
Tags
凃心怡( 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