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向全球打開收藏之門

向全球打開收藏之門

典 成為盧貝爾家族收藏基金會總監一職的過程? 委 我在紐約完成學業後就搬到了邁阿密,在紐約我主修了藝術創作與藝…
典 成為盧貝爾家族收藏基金會總監一職的過程?
 我在紐約完成學業後就搬到了邁阿密,在紐約我主修了藝術創作與藝術史,然後約十四年前,加入了盧貝爾家族收藏基金會開始工作。在前兩屆的總監底下,做過許多不同的職位,負責過美術館各方面的工作,然後五年前接下了現任總監一職。
典 作為基金會與美術館的總監,在這個職位上有什麼不一樣的目標或是方向?
委 我想,最大的不同是我會更積極地與各種社群分享盧貝爾夫婦的收藏,而達到目標的手段之一是透過我們規畫的巡迴展覽。今年我們自己規畫的展覽將會在四間美術館展出,其中兩間展出我們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中華28人」,這個展覽首先於邁阿密的空間展出,然後舊金山亞洲藝術美術館(Asian Art Museum in San Francisco)於今年夏天展出、聖安東尼奧美術館(San Antonio Museum of Art )也安排於秋天的檔期展出。另外一個我們自己籌畫的展覽「30位美國人」(30 Americans)則會巡迴到底特律美術館(Detroit Institute of Art)、以及位於阿肯薩小岩城的阿肯薩藝術中心(Arkansas Arts Center)。
除了與不同的觀眾分享盧貝爾家族的收藏,另外一個重要的目標則是詳細的作品紀錄與建立收藏檔案。我們希望讓其他美術館與大眾認識我們收藏的廣度。盧貝爾夫婦的收藏實在太龐大了,雖然我們在邁阿密的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已經相當寬敞,仍然只能展出不到總數量四分之一的作品。有鑒於此,我們最近也出版了一本重量級的畫冊《Rubell Family Collection: Highlights & Artists' Writings》,裡面有關於盧貝爾收藏的全部紀錄,也是我個人認為至今參與過最重要的一本出版物。這本專書介紹了收藏中的亮點,裡面是我們收藏的當代藝術重點作品。這本書厚達七百頁、涵蓋了超過兩百五十位藝術家,我們為此感到非常的驕傲。
Aaron Curry《Gate:The Crap Trees of Uranus》。
典 盧貝爾夫婦的收藏規模有多大呢?
 現在藏品共有6860件,而盧貝爾夫婦仍然以每年100到200件的速度持續擴充他們的當代藝術收藏,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幾乎從來不轉賣作品。
典 盧貝爾夫婦的收藏是否有什麼特殊的藝術史脈絡可循?
 盧貝爾夫婦的收藏非常廣泛,涵蓋了當代藝術各種範疇。我們並沒有特別專注於某一領域,因為盧貝爾夫婦永遠想要保持開放性,希望藝術家不斷的驚訝、打開他們的視野、突破對於現有藝術的定義,所以他們保持盡可能開放的態度。也因為他們的開放性,所以這個收藏自然十分的全面,不可諱言也許有一些流派沒有收齊,但是盧貝爾夫婦的收藏與美術館等級不相上下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政治性的、觀念性的、繪畫、裝置作品,收藏非常的廣泛。我們同時也密切的與不同美術館、藝術機構合作,出借作品展覽。
典 能否談談盧貝爾夫婦的收藏方式?
委 兩夫婦至今已經收藏了五十年,他們擁有紮實豐富的經驗。他們熱愛親自拜訪藝術家工作室、與藝術家討論創作、互動、與策展人討論、看作品,他們依憑的是自己累積的經驗值,而不是跟隨目前的潮流。在數十年的時間裡,他們看盡風格品味的變換,因此,當他們看見一位新的藝術家,沒有出版畫冊、沒有評論、沒有美術館展歷的時候,也可以根據腦海裡建檔的、過往的經驗中,與1980年代、1990年代他們所親自接觸過的藝術家對照,然後自主決定這件藝術作品是否有趣,是否值得加入他們的收藏,是否具有整體藝術史上的重要性等。
Mark Flood《Target Acquisition》。
典 平時盧貝爾美術館如何進行策展,可否談談你們的策展方式?
 我是美術館的總監,並不是總策展人,但是我們有一個策展團隊,由盧貝爾夫婦與他們的兒子,以及我組成一個小組,我們四個人會共同討論要呈現哪些作品以及如何呈現。例如當期的展覽「To Have and To Hold」,是一個結合新作與回顧歷史的大型展覽,我們規畫一樓的空間展出委託藝術家創作的新作品,所以每位藝術家都有一個完整的空間,我們讓藝術家決定空間如何呈現,也許是一件雕塑,也許是五件繪畫,他們有三個月的時間可以籌畫創作。二樓則是展出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我們會就作品本身考慮,包括這件作品近期曾在哪裡展過、對於整個展覽的意義、也會思考藝術家創作之間彼此的共通性,是一個非常自然而有機的過程,關於作品之間如何相互對話、參與等。
典 所以這一次展覽的亮點是?
 一樓每個展廳。我們感到十分榮幸,對於這些藝術家能夠為一樓的空間創作現地製作的作品,一樓的每位藝術家都是這次展覽的亮點。
二樓的作品,從Keith Haring、Jean-Michel Basquiat、George Condo、David Wojnarowicz等,當時例如Richard Price、Cindy Sherman、Robert Longo、Sherry Levin、Louise Lawler等人也是盧貝爾夫婦與我個人的朋友,這些收藏於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作品,展現了盧貝爾夫婦收藏的強度。
Charles Ray《 Oh! Charley, Charley, Charley》。
典 你們是否有客席策展人?
 目前沒有。
典 可否談談為什麼會有「中華28人」、「30位美國人」兩個如此針對特定藝術家的展覽與專書?
 我們每一次展覽都會出版相關的專書,「中華28人」來自於盧貝爾夫婦的中國之旅,他們首次的旅程是藝術家張洹的穿針引線,介紹了許多年輕藝術家,隨後又去了四、五次,第一次在2000年的時候。「30位美國人」也是同樣的方式,約是2008年、2009年,藉由親自造訪非裔美籍藝術家的工作室,並且由藝術家介紹對他們而言重要的藝術家與作品,因此最後出現了這樣一個跨世代的群展。
藝術家Oscar Murillo。
典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展覽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一直都想有系統地介紹中國當代藝術以及不同世代的非裔美籍藝術家的創作,以這樣的方式我們最能完整的呈現收藏的理念。這也是一個可以引導觀眾去注意的方式。
典 盧貝爾夫婦是否只專注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仍然持續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嗎?
委 盧貝爾夫婦一直致力於收藏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並不一定是年輕的,也可能是年紀稍長但是還沒有得到許多曝光機會的藝術家。而盧貝爾夫婦仍然不斷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持續擴張收藏的深度與廣度。
盧貝爾美術館(Rubell Family Collection Museum)是由盧貝爾夫婦(Donald and Mera Rubell)創立,兩人的收藏資歷超過五十年,現今美術館由盧貝爾夫婦,以及其子傑森(Jason Rubell)共同管理,總監是委拉德茲(Juan Roselione-Valadez)。盧貝爾收藏坐落於邁阿密一棟佔地4萬5千平方公尺的建築,去年,美術館展出首個中國當代藝術家群展「中華28人」(28 Chinese),點名了新一批受到矚目的年輕藝術家,並引起許多亞洲的媒體關注。此次特別訪問到總監委拉德茲,一探世界頂尖收藏的幕後運作機制。
左至右為:盧貝爾夫婦(Donald and MeraRubell)、傑森(Jason Rubell)、總監委拉德茲(Juan Roselione-Valadez)。
陳佳音( 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