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GLADYS LIN PROJECTs 成立

GLADYS LIN PROJECTs 成立

「我鼓勵的是一種收藏可以放在家裡的做法,如果收了作品就堆到倉庫,時間一久就忘記了,這樣真的很可惜。藝術家在創作…
「我鼓勵的是一種收藏可以放在家裡的做法,如果收了作品就堆到倉庫,時間一久就忘記了,這樣真的很可惜。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就是一種自我對話的過程,完成時就結束了。那作品接下來要做什麼?它要跟觀者連接對話,其意義才會被延續。如果把它放在倉庫裡而不被看見、也不會跟家人產生任何關係,就只是收藏清單上的一筆紀錄,沒有意義。」如居家般兩房一廳的精巧展覽空間,正是林瑀希要呈現藝術品是貼近日常生活的親切氛圍,儘管戲稱是「先求有,再求好」,但林瑀希對於空間的經營已有明確的布局規畫;一年大約只安排三至四檔展覽,另外尋找外面空間規畫一檔大規模的展覽;透過展覽將欲討論的面向讓觀者真正理解才是更重要的,而不是為了展覽或銷售所做。而就展覽的主題,她會對藝術家提出一個命題或概念讓他們創作,例如,在泰國藝壇已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藝術家烏塔里(Natee Utarit),特地針對此次展出創作兩件小尺幅的作品。
泰國藝術家烏塔里特地為此空間創作的小型作品,左:《Curiousity Killed the Cat》、右:《Doubt is a Greater Mischief than Despair》‧油彩畫布‧50×40 cm‧2015。
林瑀希更將此空間視為一個交流的平台,讓之前和她合作過的藝術家繼續呈現其創作脈絡的延續。她表示:「同時,我更想讓藏家持續看到藝術家的成長,而帶給他們在收藏其作品的滿足,這不單是帳面上的增值。」林瑀希期許自己是負責任的藝術經紀人,希望從她手中出去每件作品,對於藏家而言都是有意義的;而她策畫的展覽,更是要讓藏家看到她所引薦的藝術家仍有持續發揮的可能。尤其當藏家知道藝術家被知名畫廊代理、參加重要展覽或得到指標性的藝術獎項等種種成就,自然也會感到與有榮焉,即使外面出價再好也捨不得釋出,而收藏的樂趣莫過於此。 
開幕首展「Vipassana」
從事藝術產業逾十年,原本夢想成為音樂製作人的林瑀希,畢業後在家人期待下進入知名企業工作,而從未忘情藝術的她仍毅然決定轉換工作跑道,踏進藝術拍賣公司開始建立藝術史與市場的通盤認識,爾後轉入畫廊工作,親身與藏家和藝術家交流,如今她尤其對東南亞藝術的動向,更可說是觀察透徹。開幕首展「Vipassana」為梵文所指的內觀之意,所展出的三位藝術家為:台灣藝術家黃致陽、泰國藝術家烏塔里以及日本藝術家名和晃平(Kohei Nawa),分別以不同詮釋手法,呈現自我在生命歷程與自然狀態之間的體悟。這一主題,更反映出林瑀希成立此空間的初衷,她表示:「我的空間不是畫廊的概念,而是體現我如何看待藝術這件事。如果你也同意我看待藝術的眼光和態度,那我們就可以透過一個小小的空間,創造無限的可能。」因此,除了展出合作多年的藝術家作品,部分展品更是出於她自身的收藏系統,展現出林瑀希的敏銳眼光。例如:在巴黎左岸所購入的趙無極小件版畫,是她入行不久的第一件收藏;至於在空間中極為搶眼的名和晃平《菱鏡系列─斑馬#1》,是林瑀希搶先東京都美術館一步購得的珍藏;而掛在辦公室裡一件美國藝術家Mira Dancy的作品,更是在開幕三個月前甫購入,皆為她極其喜愛的非賣品。
日本藝術家名和晃平《菱鏡系列─斑馬#1》‧綜合媒材‧94×47.1×78.3 cm‧2009。
做有系統的收藏
關於展覽的策畫方向,林瑀希認為,「目前在亞洲的藝博會、美術館、拍賣行等,都一直在找所謂的亞洲觀點,就我來說,這個空間可以開始有一些實驗性質的東西進來。亞洲觀點也是我目前關注的部分,因為收藏時也不會只看某個區域的作品,而是不分地域的廣泛收藏。而新興藏家的購藏習慣更是不同,加上資訊的便利流通,大家看到的東西更多了。所以,如何做有系統的收藏更加重要。」林瑀希表示,除了自己有執行藝術計畫而需外出的因素之外,藝術空間採預約制的規畫在於:考量到藏家都想不受干擾地討論收藏方向的調整,安排專屬的時間會比較適當;而初次洽訪者也可先想清楚自己為什麼想要來看展覽。至於藝術公眾性的考量,她則打算透過特定時間的對外開放或是邀請知名的藝術家以沙龍形式進行交流討論,不做大眾、密集的展覽,專注於更深入、細緻的藝術傳播,做到隱密而不封閉,主要仍會著眼於亞洲藝術家,再加上一些西方、中東甚至非洲的藝術家。
黃致陽《千靈顯 No.1501》‧墨、礦物彩、絹‧200×240 cm‧2015。
林瑀希對台灣的藝術環境提升更有一份使命感。「如果能夠讓企業理解藝術,不是非得要他們砸大錢去做收藏;若企業能認知到藝術的發展可能,或是讓他們在執行過程中覺得是不錯的經驗,而願意每年提撥一點經費持續執行,那台灣就會很不一樣了。」林瑀希也期望能在企業中引發拋磚引玉的效益,日後亦會持續推廣企業對藝術的媒合參與,更會把握適當的機會引薦台灣的藝術家。 親切的個性、爽朗的笑聲,是林瑀希吸引客戶得以信任、並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特質,一向以交朋友的心態和藏家往來、彼此分享對藝術更深入的看法。而她不僅止於作品買賣的商業交易,後續還提供定期的居家策展服務,甚至讓藏家願意對她公布藏品內容,而今也已經有藏家的第二代也加入與她交流。為了實踐她對於藝術的想像與觀點,林瑀希以這個藝術空間做為據點進行藝術的回顧與展望,讓人期待透過她的眼光,能在日後看到更為豐饒多元的藝術風景。「在這個以質取勝的平台,讓我能夠延續以前的風格,真心地推薦作品給藏家。因為藝術談的就是真誠;無論是銷售或推廣,唯有真誠,才能走得長遠。」
2015年進入尾聲之際,藝術經紀人林瑀希Gladys,在台北市建國北路一段靜巷裡成立了同名的GLADYS LIN PROJECTs藝術空間。甫圓滿完成三創數位生活園區公共藝術設置案的階段性任務,於2015年年中卸下藝術總監一職,她即馬不停蹄地遠赴歐洲欣賞藝博會、跑遍亞洲拜訪藝術家。很難想像,在如此緊湊的忙碌行程裡,林瑀希仍完善地策畫新空間的開幕,儘管低調,依舊吸引藏家們聞風而來參觀。
GLADYS LIN PROJECTs負責人林瑀希於空間與藝術家黃致陽作品《ZOON─密視 No.1302》合影。
楊椀茹 (Yang, Wan-Ju)( 160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