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6年倫敦亞洲藝術週.現場直擊

2016年倫敦亞洲藝術週.現場直擊

機構展覽.古今呈現 每當倫敦亞洲藝術週舉辦時,英國各地的收藏機構與博物館亦會同時舉辦相關的展覽,以吸引更多各界…
機構展覽.古今呈現
每當倫敦亞洲藝術週舉辦時,英國各地的收藏機構與博物館亦會同時舉辦相關的展覽,以吸引更多各界民眾共同參與。今年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便以「裝飾名品:來自國家名勝古蹟信託莊園的瓷瓶套件(Garnitures:Vase Sets from National Trust Houses)」為展覽主題(圖1,展期至2017年4月30日),分別向英國國內13間富有歷史的莊園或單位借展,展示數套精美的陶瓷作品,來說明東方陶瓷在英式莊園中重要的裝潢功能。自從17世紀早期開始,中國陶瓷便已進入歐洲社會,因其價值珍稀、美觀出眾,遂成為王公貴族的新寵兒;之後歐洲人便把同類型的花瓶瓷器,以三、五、七件的數量重新組合,陳設於自家的櫥櫃或壁爐之上,以突顯其居家室內裝潢的美學與品味。到了18至19世紀時,西歐地區的製陶業和市場,亦相繼出現類似的成套陶瓷製品,以因應這股風行於貴族與民間的陶瓷展示方式。
除了倫敦,位於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也盛大推出了伊斯蘭藝術特展和當代中國畫家劉丹的水墨個展。該館籌辦的「神權與庇護:伊斯蘭藝術與超自然力量(Power and Protection:Islamic Art and the Supernatural)」展覽,聚焦於12~20世紀從摩洛哥到中國地區伊斯蘭的魔幻奇術,透過陳列的各類占星術、夢境書、預言記和法器護符等物件,廣泛討論伊斯蘭文化中的傳說信仰和宗教習俗。而劉丹的水墨作品則呈現藝術家過去幾年來的精心成果,無論是從西方文藝復興時代大師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的素描中汲取靈感,或是由中國元代名家倪瓚(1301~1374)的筆墨裡學習臨摹,劉丹都以其創新造化和細膩筆法,重新為過去的傳統經典賦予個人的當代詮釋。
圖2 英國皇家收藏品展示。攝影︱林逸欣
公私收藏.菁華盡出
在今年度展會的藝文活動中,最受各方人士注意的,莫過於公私收藏品菁華的再現。由世界知名的中日陶瓷專家John Ayers所領軍的工作團隊,在歷經數年的辛勤研究之後,終於完成英國皇家的中日藝術藏品全集。在這套三巨冊、重達數公斤的堂皇出版品裡,共收錄多達2000多件的皇室珍藏,其內容包括明清時期的各類陶瓷、玉器、漆器和織品,以及來自日本的工藝精品,具體呈現數百年來英國皇室的東亞藝術收藏史。本書的新書發表會,更是在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的女王藝廊(Queen’s Gallery)裡隆重舉行(圖2)。透過這套目錄的問世與發行,深藏於英國皇家的東亞文物收藏名品,勢必將引起全球藝術圈的熱切關注。
圖3 英國東方陶瓷學會會員珍藏展展覽陳列。攝影︱林逸欣
能與英國皇室收藏盛況相互唱和的,還有英國東方陶瓷學會(Oriental Ceramic Society,簡稱OCS)所舉辦的會員珍藏展。展覽在策展人康蕊君(Regina Krahl)的精心規劃下,主軸已跳脫現今市場以明清官窯為熱點的趨勢,重新回顧數種民窯的佳作名品,以及各時期的發展特色(圖3)。其中約計200多件的展作,大部分是以在中國生產的器物為主,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橫跨至當代,突顯該會成員們廣泛的收藏興趣。本展不同於一般常見依據朝代或地域的展示方法,主要是以製器窯址的不同做為展覽論述發展的線索,共分為三彩、白瓷、青瓷、鈞窯、釉下彩和各類彩瓷等。為了留下此展的歷史紀錄和加強其學術價值,OCS更緊鑼密鼓地準備出版圖錄,預計將在明年(2017)刊行;該書不但將清楚展現英國私人藏家東亞陶瓷的收藏精萃,更能顯示當前歐洲地區研究中國陶瓷的最新發展現況與成果。
圖4 王克平與其作品。圖╱Aktis Gallery。
古董商家.齊心奮力
在古董商家方面,頂級的業者倫敦埃斯卡納齊(Eskenazi )所舉辦的「中國早期藝術品私家珍藏展(Early Chinese Art from Private Collections)」當中,有數件高古青銅器獲得了不少藏家的喜愛與青睞。另一間老牌的古董店家Marchant,今秋則推出34件展品,包括筆筒、瓶盆、碗具和杯器等,它們無論是於中國本地市場銷售,或是送入皇家內府做為宮廷用器,均反映了中國式的傳統審美觀;這些美麗的作品原本並非西方人所訂製,而是約於20世紀前期時才輾轉流入西方世界。在外銷瓷方面,Jorge Welsh舉辦的「時間與地方:中國外銷藝術的觀點與視野(A Time and a Place:Views and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Export Art)」,則是為慶祝開業30週年的主題特展,強調近代中西藝術文化交流的特性;而Jorge Welsh高質量的藏品與嚴謹的學術圖錄,更是這間來自葡萄牙、雄心勃勃的知名古董商,計畫將進入亞洲市場的最大資本。另外,長期關注留歐華裔藝術家的 Aktis 藝廊,今年亦邀請了中國雕塑家王克平親臨展場,並舉辦公開座談,以暢述他的創作理念和美學實踐(圖4)。
圖5 禮昂騰博座談會。攝影︱林逸欣
拍賣公司.競爭激烈
蘇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和邦瀚斯(Bonhams),向來於倫敦的中國文物交易市場三足鼎立。今年秋季,無論是佳士得的清道光〈粉彩黃地九龍紋帽架〉、蘇富比的清乾隆〈御製特等第一火槍〉,亦或是邦瀚斯流傳有緒的歐洲私人舊藏,都具有無可抵擋的魅力,因而創下銷售金額的佳績。此外,一些屬於地區性的拍賣行,或是來自海外的他國業者,亦開始積極地在倫敦設店布局,以便拓展買賣業務和提供客戶服務:例如來自英格蘭西南區索爾斯伯里(Salisbury)的威立士(Woolley & Wallis),便在倫敦市的鬧區成立辦公室;而源於蘇格蘭的禮昂騰博(Lyon & Turnbull),今年也在亞洲之家(Asia House)籌辦預展、講座和拍賣(圖5)。在同一場地陳列預展的,還包括全球首家採用即時直播拍賣的Auctionata,該舉措展示了公司多元化的經營策略。至於來自德國柏林的納高(Nagel)與義大利米蘭的Cambi,亦透過預展來招攬潛在買家。由此看來,倫敦目前仍是亞洲藝術拍賣活動的兵家必爭之地。
本年度的倫敦亞洲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已於11月上旬圓滿結束,此現象可證明從今年6月脫歐之後,英國的亞洲藝術市場仍保有一定的熱度。亞洲週展會內,不僅公私機構的優秀展覽和菁華藏品層出不窮,且參展的古董商與同期舉辦拍場的拍賣行,在銷售成果方面亦有佳績。從此可知倫敦的文物交易地位,看來在短期之內變化不大,依舊處於中心地位。而明年(2017)即將邁入20週年的倫敦亞洲藝術週,計畫將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全新的中國、東南亞與南亞藝術展廳中舉辦慶祝宴會,以迎接下一個嶄新階段的到來。
圖1 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裝飾名品:來自國家名勝古蹟信託莊園的瓷瓶套件」展品。攝影︱林逸欣
林逸欣(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