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構築東方人文思想的精神空間:蕭勤─自我悖反與另闢蹊徑

構築東方人文思想的精神空間:蕭勤─自我悖反與另闢蹊徑

Constructing a Spiritual Space of Eastern Culture and Philosophy: Hsiao Chin, Paradox of the Self and Opening Up a New Path

在蕭勤的繪畫中,「國際」從非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生活與創作具體的實踐。他曾自我解析,自己一直有種「傳達者」的使命感,無論是對於向西方推廣東方文化的精髓,或是對於向台灣傳送西方前衛藝術表現,他無疑都成為一位文化雙向溝通的重要樞紐。

藝術是一件永恆沒有止境的工作與探索研究,它的道路曲折而永遠走不完;…正因為它的創造是一個內面的、心靈的雛型宇宙的創造與形成。─蕭勤,1993年創作自述

真正的「國際人」

觀看蕭勤的繪畫,無形裡都具有一種聚焦的能量,在構圖平衡的造型結構裡,他創造了協調的流動動勢,並穿插反差極大的亮眼配色,籠罩觀者的視線。雖然蕭勤晚年長居於台灣高雄,但在他一生的經歷裡,米蘭是他居住最久之處,超過60年的光景,比起侷限的將蕭勤歸類為來自哪個地域的人,更準確的說法,他始終是一位真正的「國際人」。

蕭勤,《動態─4》,布上壓克力,70×60 cm,196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在蕭勤的繪畫中,「國際」也從非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生活與創作具體的實踐。其創作以個人長期浸濡於東方文化的根基中,包括自然的援引自禪學、道家、天體、宇宙、物理等哲思與體系,經過藝術家獨特創造系統的內在化與造型化後,與當時外在的西方前衛藝術環境有了對話關係,經年最終形成他複雜、多變的創作系統。蕭勤在受訪時表示,自己一直以來恪守的創作信仰,就是保持「改變」的活力。

李仲生的精神遺產

蕭勤藝術真正的啟蒙來自李仲生的教學系統,當時由大學學長霍剛引薦他進入李仲生的教學體系。李仲生曾在日本受到藤田嗣治(Foujita Tsuguharu)現代藝術教學的啟發,對於藝術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於學院的公式化訓練。對蕭勤而言,李仲生的「不教學生」是特別可貴之處,「他深知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他主要想觸發你自己思考,他可能會給你一些側面的參考資料,但他從不教你該怎麼做,他期待學生都能和自我對話、認識自我。」這份發掘自我、內在對話的能力,一直是李仲生留給後輩的精神遺產。

蕭勤,《鴻雲》,紙上壓克力,54×72 cm,1986。(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帶著這份醒覺的心靈,蕭勤縱身一跳進入歐洲的藝術生態,他對歐洲的高等藝術教育系統有著高度的期待,但實際到了巴塞隆納與馬德里,他仍感受到是固化的傳統藝術教育,他的膽識讓他直接拒絕進入體制,而以自己的方式進身到歐洲的藝術生態裡為創作生存搏鬥。

拒絕體制的「傳達者」

拒絕了體制,也等於放棄了留學生賴以維生的獎學金。為了生存,蕭勤曾任《聯合報》派駐歐洲通訊員,當時每月30元美金的稿費,讓他的生活得以維繫。而這段意外開啟的書寫、採訪經驗,也讓他成為當時台灣少有的國際藝文資訊的重要來源,讓蕭勤得以和歐洲的前衛藝術現場,有更深層的互動。在訪談間,蕭勤便提到曾親身到羅斯科(Mark Rothko)的工作室採訪,當時身心狀態已走下坡的羅斯科幾乎無法以言語交談,只是瞪大雙眼看著他,讓他意識到藝術家內在如困獸般,難以割捨創作欲望的痛楚,蕭勤生動地描繪下他與當時頂級大師的互動記憶。這份在歐美藝文前線走動的經驗,為他累積了豐沛的人脈。在資訊缺乏的1950年代,蕭勤的所見所聞,也滋養著台灣藝文界與當時東方畫會成員的視野。

蕭勤,《四元》,布上壓克力,160×130 cm,1963。(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回顧蕭勤曾經書寫的文章〈西班牙抽象繪畫領導者達拉茲訪問記〉、〈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近況〉等,以及出版《遊藝札記》,展現對於台灣青年藝術工作者的關懷,題目包括〈再談美術教育的重點〉、〈藝術創作和藝評的關係分析〉等。其內容包括他如何在歐洲生存、如何與西方畫廊簽約展覽合同,以及如何以更健康的態度看待自己創作與市場銷售的消長等,展現他對於藝文生態的使命與忠言之見。他真實成為一個台灣藝文界與歐洲藝文界相互理解的樞紐。他回憶自己在歐洲的狀態,也不解為何自己當時有如此的熱情,後歸因於是對西方人淺薄的理解東方文化而感到憤慨,他自許能成為東方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轉譯者。他為了宣揚東方畫會藝術家的藝術理念,曾自己扛著畫會成員的畫作搭著火車,在歐洲四處找展覽機會。他曾自我解析,自己一直有種「傳達者」的使命感,無論是對於向西方推廣東方文化更深入的精髓,或是對於向台灣傳送西方前衛藝術表現的第一現場的功能,他無疑都成為一位文化雙向溝通的重要樞紐。

蕭勤,《宇宙之放射─4》,65×80 cm,196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內面性」的本質

具有書寫的經驗,與廣泛遊歷藝術家創作現場的視野,也讓蕭勤一路以來的藝術創作脈絡和思維都有清晰的路徑。他提到創作一直是他探詢與自問生命真諦的方式,一種坦承面對自己的重要時刻。他的畫作一直有著極為空曠的視野,無法確定那是心靈內在,或是更提升至宇宙與生命宏觀的空間層次,甚至有著獨特的氣場。他試圖描繪這些本質的和諧與均衡,並自然引動自然靜默與內在觀察的作用。從1950年代的作品起,就展現了東方筆墨的線條與西方鮮豔色彩的共生關係。1980年代的作品《鴻雲》、《逍遙》等專注於自然、宇宙景觀與內在景致的交織,有著萬物之相能量的聚合、渾沌、湧動與生滅。1990年代,蕭勤人生遭遇沉重的低谷,面對愛女的逝世,他將思念與柔情都化為色彩,包括「永久的花園」系列等,雖然這個時期的作品色彩多彩流淌著感性,但也有著企圖質問與超越生死束縛的恢弘氣度。2000年後,蕭勤在各種元素的使用上都更為清明、通透。

蕭勤,《聚炁》,布上壓克力,60×70 cm,197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蕭勤,《逍遙》,紙上壓克力,67×48.5 cm,1988。(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在經營戰後華人抽象藝術脈絡已超過10年的歷史,秉持著梳理藝術家與藝術史的開創意涵,包括由白適銘所策劃的「超驗與象徵:台灣新造形藝術展」,或是蕭瓊瑞所策劃「抽象.符碼.東方情」等,都顯示尊彩藝術中心對於華人抽象運動的著力,尤其蕭勤在這些運動間都具備旗手的重要位置。此次尊彩藝術中心將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帶來蕭勤重要階段的作品。當許多華人抽象藝術家已成為二級拍賣市場所追逐的投資標的,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表示,一級市場更應該潛心經營華人抽象藝術家的學術定位。尤其1950與1960年代為「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高峰,是戰後臺灣相當重要的一波藝術革命,企圖「扭轉」傳統美學的思惟,也成就了一批戰後華人抽象藝術家。而尊彩藝術中心期盼和藝術家共同尋覓其於藝術史永恆的開創意義。

蕭勤,《思索》,布上壓克力,80×110 cm,200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蕭勤至今的創作,都呼應了「PUNTO一點……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宣言,觀念的純粹性與創作的理由,都來自於理解無限中的有限條件,以及對於思想和現實間生命真諦的領悟。蕭勤的暮年在高雄熱帶陽光的璀璨下度過,臨走前他坐在薔薇花樹旁和我揮手告別,他的雙眼始終明亮,從外在的現象,看著生命永恆「內面性」的本質。


 本文史料參考蕭勤所撰寫的《與藝術的歷史對話》,以及蕭勤、吳素琴共同撰寫的《逍遙王外傳:側寫蕭勤》,兩本著作皆由龐圖出版社出版。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時間│2022.05.20-05.22
地點│台北世貿中心

Aart Basel Hong Kong

時間│2022.05.27-05.29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