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日本的樸素畫:鬆散、可愛而愉悅的存在

日本的樸素畫:鬆散、可愛而愉悅的存在

日本自今年7月6日開始,陸續在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與京都龍谷博物館規劃「日本的樸素繪」(日本の素朴絵)特展,試圖以「樸素繪」這個名詞切入,重新看待日本的美術。所謂「樸素繪」一名,並非西方樸素藝術(Naïve art)、原始主義(Primitivism)甚或是非主流藝術(Art brut)的對譯,而是策展人矢島新(Arata Yajima)在2011年的著作中所創發的名詞。
1970年代的台灣,曾經對一位出身南鯤鯓、目不識丁的老人洪通所畫出的斑斕繪畫大為狂熱,在台北展覽時引起巨大反響,蔚為一時風潮,也正式開啟了台灣對所謂「素人藝術」的興趣與研究。然而如今不管是這類自學的創作者,或者是相關的研究,都沉寂已久。即使有台中彩虹爺爺,一樣以素人之姿,在房屋外牆、地板等處畫滿稚趣的圖案,還成為台中著名的觀光景點,但藝術史角度的相關論述似乎仍付之闕如。
台中彩虹爺爺2009年繪製眷村的樣貌。(©維基百科)
與此同時,日本自今年7月6日開始,陸續在東京三井紀念美術館與京都龍谷博物館規劃「日本的樸素繪」(日本の素朴絵)特展,試圖以「樸素繪」這個名詞切入,重新看待日本的美術。
京都龍谷博物館「日本的樸素繪」特展門口。(攝影/李孟學)
所謂「樸素繪」一名,並非西方樸素藝術(Naïve art)、原始主義(Primitivism)甚或是非主流藝術(Art brut)的對譯,而是策展人矢島新(Arata Yajima)在2011年的著作中所創發的名詞。這個概念是要對應西方傳統用來服務當權者,技巧成熟、寫實而精巧的繪畫作品。也因此,「樸素繪」並沒有一個很嚴謹的定義,而是在籌劃展覽的過程中逐漸成形。最終展覽團隊將「樸素繪」定位為「鬆散」(ゆるい)、「可愛」(かわいい)、「愉悅」(たのしい)的美術,顯然「樸素繪」並非從創作者的身分或繪製技巧上作區別,而是以作品所散發出的審美情趣為憑藉。
龍谷博物館二樓展覽現場。(攝影/李孟學)
耳鳥斎《大黒と福禄寿の相撲図》。(龍谷大學提供)
在此前提下,「日本的樸素繪」一展中作品年代跨度甚大,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日本古墳時期(3世紀中葉到7世紀)的埴輪泥人像。當然在文明初軔的原始時期,其藝術表現自然是以樸拙的樣貌出現,若以這種角度切入,較近似西方所討論的原始主義。然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到了日本接受中國大陸傳入的佛教美術,一切藝術表現均效仿隋唐那種洗鍊優雅又華麗的風格,展覽中卻展示了有著兒童稚拙手筆的佛經插圖與佛傳故事,「樸素」的概念從文明初開的原始風貌,轉變在技巧尚不到位時所呈現出來的拙趣。
《埴輪(力士)》,高槻市今城塚古代歴史館館藏。(龍谷大學提供)
到了14世紀以後,隨著物語繪卷的興盛,除了極其精工細緻的畫面製作之外,也充滿著用筆單純、人物形象簡略、物體描繪不甚準確的繪卷。相較於與繪卷搭配的故事內容,卻是以極為優雅流暢的日本書法書寫,兩者之間強烈的對比,形成有趣的衝突感。也可以看出,這些貌似拙劣的繪畫風格,其實是相當認真的製作,甚至仔細地上彩、貼上金箔,並一代代的妥善保存。顯然這些製作的技術未臻高明,然而相較於深藏於皇室或大寺院的精細作品,這類技巧不純熟的繪卷,反而才是更容易在民間流傳,被一般人所看見。比如江戶時期因為旅行發達相應出現的地方紀念品「大津繪」,帶有拙趣的畫面內容以版畫方式大量印刷,供旅客購買,反映出當時民間的視覺記憶。
《かみ代物語絵巻》,西尾市岩瀨文庫館藏。(龍谷大學提供)
到18世紀後,在禪宗思想的普及,與文人畫的引入影響之下,此時的禪僧與儒學者,以簡單的筆法、單純的形象,用水墨的方式描繪出人物風景等內容。這或許與中國「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文人美學有相通之處,然而除卻簡化形象之外,日本這類畫作中又慣於用滯筆、敗筆來描繪,製造出「寧拙勿巧」的情調,甚至造型上帶有可愛的童趣感,與中國的文人墨戲並非完全相同。這種筆墨趣味在明治維新,引入西方著重光影寫實、描繪細緻的方法之後,遭到冷落而不受重視,被視為信筆塗鴉,無法登大雅之堂。然而,這樣的作品毋寧反映出更為深層的、貫穿時代發展的視覺文化,如同日本佛教僧侶以業餘的手法雕刻出的「圓空佛」(註1)與「木喰佛」(註2),在一般人看來宛如尚未完成的半成品,甚至是粗簡的遊戲作,但這樣的美學,與「樸素畫」相互呼應,反映著日本精緻美學以外的另一條路徑,追求樸拙、乃至於帶著童心的美感偏向。
龍谷博物館三樓展場,前方展櫃展出的是圓空佛;後方展櫃展出的是木喰佛。(攝影/李孟學)
也許正是這樣的傳統,使日本的漫畫大行其道,各行各業在從事廣告宣傳時,也習慣用可愛的形象來包裝,用卡漫化的角色當吉祥物代言人。最直接看到傳承上的例子,就是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官方吉祥物「虎琳」(トラりん),其角色原型是京都博物館所藏的「竹虎圖」,簡化的筆觸與可愛的姿態,可謂「樸素繪」的典型。這種「可愛的拙趣」,或許能為日本美術史打開另一種視野,納含更多原本不在美術史領域討論的作品,並更加貼近日本的庶民主流。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官方吉祥物「虎琳」(トラりん)。(©京都國立博物館)
註1 圓空(1632-1695):出生於今日本岐阜縣,為在各寺廟借宿修行的雲遊僧。他發願要為救濟眾生而造佛12萬尊,所造佛像都是用不完整的剩材,以最小程度刻劃出造型。他的作品被稱之為「圓光佛」,目前在日本各地找到約5,000多尊。
註2 木喰(1718-1810):出生於今日日本山梨縣,是巡遊各地的雲遊僧,在60歲起發願造千尊佛像以救濟眾生。他的佛教造像量體飽滿、但刻劃簡單,面部多半是瞇眼微笑的面容,質樸可愛。目前日本各地尚留存700餘尊。
李孟學(Li Meng-Hsueh)( 95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