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全基金會「銅鐘藝術賞.十週年特別賞」 頒予行為藝術家謝德慶
洪建全基金會宣布將「銅鐘藝術賞・十週年特別賞」頒予行為藝術家謝德慶(Tehching Hsieh),以致敬他以生命與時間為創作核心的開創精神與對當代藝術的深遠影響。基金會董事長洪裕鈞與執行長張淑征特別遠赴紐約,於Dia Beacon美術館的回顧展「Tehching Hsieh: Lifeworks 1978–1999」展場頒獎,象徵基金會長期推動藝術自由實踐與文化創新的承諾。
謝德慶生於臺灣,1974年赴美後以極限行為作品震撼全球,包括《一年行為表演》系列(1978–1986)及《十三年計畫》(1986–1999),以禁閉、自律與時間流逝為素材,探問「生命即藝術」的命題,被譽為行為藝術史上的先驅與大師。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曾稱讚他是「行為藝術史上的英雄」。
洪建全基金會執行長張淑征表示,謝德慶的創作觸及自由、移民與信念等議題,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精神象徵。未來基金會將與Dia藝術基金會合作,於2026年起在臺灣推出系列公眾活動,延續其影響力。「銅鐘藝術賞」自2015年創立以來,以新臺幣百萬元獎助金支持具突破性的創作者,歷屆得主包括許家維、鄭先喻、林沛瑩、致穎與李亦凡等。今年適逢十週年,特別將此榮譽獻予謝德慶,以表彰其跨越時代、以生命實踐藝術的精神,並呼應基金會以信任與遠見持續耕耘當代文化的宗旨。

比利時佛拉蒙政府決議關閉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M HKA)引發國際反彈
佛拉蒙政府日前宣布「改革自有博物館和視覺藝術部門體系」相關計畫。這項出人意料的提案將關閉比利時歷史最悠久的當代藝術館所——安特衛普現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稱M HKA)。根據提案,M HKA原訂斥資八千萬歐元的高樓興建計畫將被取消,且博物館約八千件的館藏將遷至根特當代藝術博物館(The Stedelijk Museum voor Actuele Kunst,簡稱S.M.A.K)。此舉旨在推動M HKA於2028年前轉型為一個無館藏,也沒有常設展的藝術中心(kunstalle-style art centre)。
此番突如其來的政策公開後,立刻引發了當地和國際業界的反彈聲浪。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下屬的國際現當代藝術博物館與收藏委員會(CIMAM)的「博物館觀察」(Museum Watch)倡議組織發表公開信,直指這項決定對於安特衛普的文化而言,是安特衛普和整個歐洲「重大的損失」。公開信中批評,佛拉蒙政府的計畫建立在「錯誤的行政邏輯」之上,將館藏視為「品項的堆砌」。博物館觀察委員會認為佛拉蒙政府不理解館藏是「連貫的整體」,以機構為出發,針對背景、敘事以及定點,增強作品的藝術意義。
M HKA館長貝爾(Bart De Baere)表示,他對此決定感到「極度震驚」。他目前仍將重心放在同事以及所服務的藝術家們身上。博物館觀察委員會呼籲佛拉蒙文化部長尋找替代方案,提出新的願景,以認可該博物館的價值,而非將其「掏空」,使之成為短視近利的文化空殼。目前杜哈馬塔夫:阿拉伯現代藝術博物館(MATHAF)研究與策展顧問Vasıf Kortun,以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和新加坡美術館館長陳維德,已辭去M HKA理事會的職務以示抗議。並向《ArtReview》表示:他們在任期內經常對佛拉蒙政府「功能失調、武斷的干預和缺乏遠見」感到沮喪,並認為這是一種對博物館專業持續且蓄意的破壞,表達嚴厲譴責。

美國聯邦政府停擺,眾館所暫閉、美國國家肖像畫廊展覽延期
隨著美國政府停擺進入第三週,多間國家館所面臨資金枯竭,開始陸續關閉大門,影響範圍已擴及多處博物館和國家公園,尤其是預算依賴聯邦政府的機構,如由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管理的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肖像畫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NPG)一直依靠前幾年的盈餘維持營運,資金只能支撐到10月11日,已於昨(10月12日)宣布關閉。
早在閉館危機迫在眉睫之前,國家肖像畫廊就率先通知延後原定於10月18日開幕的「2025 年歐特溫獎:當代美國肖像藝術」(“The Outwin 2025: American Portraiture Today”)展覽相關活動。館方代理館長格魯伯(Elliot Gruber)於本月7日致信展覽參與者說明這項困難的決定。
該信明指政府停擺為取消原因,並解釋:當前「時程未明」,但也期待在資金中斷問題解決後,宣布開幕活動和展覽的重新安排日期。
「歐特溫獎」是國家肖像畫廊第七屆三年一次的肖像大賽(Outwin Boochever Portrait Competition)的一部分。該展覽極具份量,從超過3,300件徵件中,選出了來自14個州、華盛頓特區和波多黎各的36位藝術家所創作的35件肖像作品。該競賽為首獎得主提供 25,000 美元的獎金,並委託其為國家肖像畫廊完成一位傑出在世美國人的肖像。本年度的獲獎者是David Antonio Cruz、Kameron Neal和Jared Soares。
另一方面,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 NGA)已於10月1日關閉。休士頓多媒體藝術家羅布萊托(Dario Robleto)原有有兩件重要作品正在國家美術館展出。其中一件是他受委託為「小野獸:藝術、奇蹟與自然世界」展覽創作的影片《直到我們被鍛造:元素的讚美詩》(Until We Are Forged: Hymns for the Elements),另一件是雕塑《西西弗斯海上的小船》(Small Crafts on Sisyphean Seas)。
羅布萊托表示儘管目前公眾無法入內觀賞,他仍感到欣慰其曾被展出過,並希望如果美術館能在預定展期結束前重開,還能有幾天的繼續展出的機會。

2026臺南新藝獎十位得主名單出爐
以「發掘下一個藝術新星」為宗旨的臺南新藝獎,致力培養國內新銳藝術家,透過「藝企媒合」機制,串連策展專業與藝術市場資源,為創作者提供舞台。「2026臺南新藝獎」自今年7月徵件以來獲得熱烈迴響,參賽作品涵蓋平面、立體、錄像、裝置等多元形式。歷經兩階段評選,最終由蕭宇倢、林奕岑、洪誼庭、曾芷郁、劉書妤、蔡昱廷、楊健生、李宸安、陳星宇、侯思齊等十位脫穎而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2026臺南新藝獎」由高森信男擔任策展人,並與助理策展人施友傑、陳盈婷合作,將媒合得主與在地畫廊舉辦展覽,並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對話交流,展覽將於2026年3月正式登場。
此外,在評選進入第二階段時,邀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弎畫廊負責人蘇三、木木藝廊經理張怡文,從中推薦蕭宇倢、洪誼庭、曾芷郁這三位新銳藝術家參與2026臺南藝術博覽會。蕭宇倢以宣紙媒材的特殊性為主軸,專注探索其材質氣氛及隱藏其中的細微變化。而洪誼庭以絹印、複合版畫為主要創作媒材,結合印刷品、攝影、裝置、詩意文字。曾芷郁則以花卉書寫記錄日常心境與記遊體驗。線條透過絹印暈染與雲母覆寫,轉化為若隱若現的光澤痕跡。

土耳其、巴西公布2026威尼斯雙年展代表藝術家與策展人
2026威尼斯雙年展將於明年5月9日至11月22日舉辦,展會主題為「小調」(In Minor Keys)。伊斯坦堡文化藝術基金會(The Istanbul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Arts, İKSV)日前宣布由多學科藝術家Nilbar Güreş為土耳其國家館代表藝術家,她以幽默、詩意和批判性的社會話題評論作品而聞名。出生於1977年的Nilbar Güreş具有庫德族和土耳其血統,曾在家鄉伊斯坦堡、維也納和拿坡里等地生活與創作。Nilbar Güreş通過橫跨表演、錄像、雕塑、裝置和織物複合媒材拼貼的實踐,以智慧、同理心、敏銳度與強烈的視覺效果審視個人傳記主題以及更廣泛的社會不公、性別角色和文化認同概念,特別關注邊緣化社區,深深植根於土耳其複雜的社會結構。
而土耳其國家館策展人則由Başak Doğa Temür擔綱,她在2000年代初期參與了伊斯坦堡現代博物館(Istanbul Modern)、santralistanbul 和Arter的創立過程,當時為伊斯坦堡的現當代博物館和文化景觀迅速擴張階段。Başak Doğa Temür在Arter的十年裡擔任策展團隊和藝術計劃委員會的一員,為展覽協調和管理、出版和新作品的實現做出顯著貢獻。Başak Doğa Temür目前於伊斯坦堡比爾吉大學(Istanbul Bilgi University, BILGI)任教。

來自聖保羅的Rosana Paulino與里約熱內盧的Adriana Varejão將代表巴西參展2026威尼斯雙年展,屬於同一世代的兩位藝術家以處理巴西殖民歷史、及其在當前社會的影響,並且以歷史作為解放手法來改寫和重新想像的方式的實踐而聞名。兩人的展覽將由獨立策展人Diane Lima規劃。
即將建成的巴西館以「Comigo ninguém pode」為名,這是流行於巴西的一句諺語,可解釋為「沒有人能對付我」或「沒有人能打敗我」;這句話也兼指萬年青植物的葡萄牙語名稱,英語稱為黛粉葉(Dieffenbachia)或豹百合(Leopard Lily)。該展館的標題援用了這些模糊性作為保護、毒性和復原力的隱喻。
策展人Diane Lima表示,「Rosana Paulino和Adriana Varejão在歷史上共同代表了女性在民族藝術領域當中最具革命性的面向。她們的詩學在和諧與摩擦中呼應了社會運動和民主的鬥爭,同時又不失以高水平的技術質量讓我們驚嘆和驚訝的敏感能力。」她進一步說明,「除了保護和毒性的概念之外,Comigo ninguém pode作為一句流行的諺語,也指的是將自然知識轉移到生命領域的過程,從而反映了當『我』變成『我們』時自然發生的集體表現過程,成為許多人以及整個國家,運用其智慧作為防禦和主權的一種形式。」
Rosana Paulino的創作涵蓋繪畫、雕塑、素描、版畫、拼貼畫和裝置,尤其關注巴西社會非裔女性的經歷。她表示,「在過去的 30 年裡,我一直關注黑人女性和巴西的黑人人口,並不是每個人都理解『我們面臨的挑戰』。巴西通常被視為一種種族民主國家,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我們必須戰鬥。」而自1990年代以來,Adriana Varejão以其繪畫和雕塑而聞名,其中以嵌入建築用瓷磚碎片為其標誌創作。這些藍白相間的瓷磚被稱為 azulejos,起源於葡萄牙,係將巴西作為葡萄牙殖民地的過去聯繫起來,隱喻了看似原始表面之下的事物。

蘇富比將上拍芙烈達.卡蘿《El sueño (La cama)》,有望刷新女性藝術家拍賣紀錄
紐約蘇富比(Sotheby’s)將於11月舉辦「Exquisite Corpus」私人收藏專拍,匯集逾80件繪畫、素描和雕塑作品,展現超現實主義的廣度與創新。本場以墨西哥女性藝術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1907-1954)創作於1940年的《El sueño (La cama)》領銜,此作估價高達4,000萬至6,000萬美元,有望刷新個人與挑戰女性藝術家的拍賣紀錄天花板。卡蘿的拍賣紀錄為2021年在紐約蘇富比拍出的《迪亞哥與我》(Diego y yo),成交價為3,490萬美元,也在當時同步創下拉丁美洲藝術的最高價拍賣紀錄。而目前女性藝術家的拍賣紀錄為2014年在紐約蘇富比拍出的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曼陀羅/白花1號》(Jimson Weed / White Flower No. 1)以4,44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El sueño (La cama)》描繪著卡蘿躺在一張漂浮在藍天的床上。她的身體與捲曲的綠色藤蔓纏繞在一起——象徵著生命、生長和再生,而床頂則擺著一具骷髏,身上綁著炸藥、手裡拿著一束乾燥花。而在現實中,卡蘿的床頂的確放置著一具傳統的紙漿骷髏。在墨西哥的傳統觀念中,死亡並非被驅逐到陰影中——而是被紀念、儀式化,並被視為習以為常。
對卡蘿而言,床可謂上演人生各大階段的舞台——受孕、出生、愛情、生病和死亡。在18歲經歷了一場幾乎致命的公車事故之後,卡蘿自此忍受著慢性疼痛與反覆進行的手術,從中意識到每天都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在只能臥床的漫長康復期間裡,家人特意製作了畫架並在床篷上安裝鏡子,讓她得以平躺著作畫。「我沒死,我還有活下去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繪畫,」她當時如此寫道。
《El sueño (La cama)》創作於充滿個人動盪和創作緊迫感的時刻——就在同一年,前任情人列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遇刺身亡,她也經歷了離婚之後與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復合再婚的動盪時期。卡蘿的超現實主義並非逃避現實,她的創作從不是想像,而是生命經歷的深入描繪:「我從不畫夢。我畫的是自己的現實。」此作目前正在進行國際巡展,而「Exquisite Corpus」專拍將於11月20日於紐約舉槌,作為蘇富比紐約總部搬遷至極具歷史意義的布勞耶大樓(Breuer building)所舉行的首個大型拍賣季之重點項目。

印度「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從醜聞中重生?
在經歷了兩年前第五屆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Kochi-Muziris Biennale, KMB)開展前的財政崩潰與管理混亂後,這項被譽為南亞最大當代藝術盛會的組織方,科欽雙年展基金會(Kochi Biennale Foundation, KBF),終於宣布了最新一屆展覽主題「此刻」與藝術家名單。將邀請來自超過20個國家的66位藝術家參展,此舉標誌著KMB試圖擺脫長期籠罩在其上空的醜聞與危機,邁向「機構改革」的新階段。
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自2012年創立以來,一直被視為印度次大陸文化景觀中的獨特標杆。然而,這項活動在最近幾屆中,卻經歷了道德醜聞與財政困境。道德危機始於2018年,KMB聯合創始人里亞斯・科穆(Riyas Komu)因性騷擾指控而辭去職務,嚴重打擊了基金會的聲譽和運營。緊隨其後的是持續性的財政危機和勞工爭議。KBF長期被指控在資金使用上缺乏透明度,並且屢次發生拖欠承包商和勞工工資的事件。最為戲劇化的,是2022年底第五屆雙年展開幕前夕的混亂。受疫情延期影響,主場地阿斯平沃尔館(Aspinwall House)在開展前一個月仍如「廢墟」,場地協商陷入停滯,導致策展團隊數次被拒之門外。
種種官僚主義的「吸血」與組織失能,最終導致雙年展在原定開展前不到兩週才得以重新開始佈展,並在原定的開展日期前一天下午緊急宣布延期。此舉讓大批已抵達科欽的國際藝術家和訪客陷入尷尬的境地。
這場危機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機構反思。超過50位受邀藝術家集體起草了一封公開信,表達了對策展團隊的支持,但同時要求基金會改善其組織結構、提高透明度,並改革展覽的構思及策劃程序。
在經歷了這一系列沉重的財政與機構陰影之後,科欽雙年展基金會顯然正在試圖以一個強大且穩定的姿態,贏回國際藝術界的信任。策展團隊表示本次雙年展他們將邀請藝術家根據科欽的氣候、條件和資源現狀進行創作,約有 50 件全新委託作品預計坐落於眾多首次舉辦的場館,且這些場館多位於人潮密集區,將與當地發生密切的互動關係。他們也表示將汲取過往展覽的精髓,把展覽視為一個不斷汲取思想、情感和行動滋養的成長有機體,也同時哀悼這個雙年展從過去到現在的變革時期。
對於新一屆雙年展,挑戰已從策展創意轉向機構韌性,這份藝術家名單,也許更是一張公開承諾的支票,象徵著雙年展能否真正擺脫醜聞的陰影,繼續作為南亞文化的重要航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