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於本月(8)23日舉行盛大開幕式,為「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1943-1966」特展揭開序幕。本次展覽由國美館主辦、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協辦,集結了席德進逾百件早期油畫與水彩作品,同時展出藝術家珍貴的日記、收藏書籍與個人物件,為觀眾提供一個深入了解這位臺灣藝術史重要人物的獨特視角。

開幕式匯聚了各界重要人士,包括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美館館長陳貺怡以及策展人楊永源。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這次展覽不僅是國美館「重建臺灣藝術史」國家任務的延伸,更完整呈現了席德進的風格轉變與時代影響,凸顯臺灣藝術發展的關鍵軌跡。她強調,這些對藝術家歷程的梳理與考據,正是文化部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王時思引用席德進的名言「人生是一場寂寞的旅程」,並指出藝術家以其作品,為這場旅程留下了深刻而真誠的思考,讓後人得以窺見其內心世界。
國美館館長陳貺怡則特別感謝席德進基金會於1999年慷慨捐贈約1864件作品,使得國美館成為國內收藏席德進作品最豐富的機構。她表示,儘管國美館曾多次策劃席德進相關展覽,但本次展覽獨具匠心,將時間軸聚焦於1943年至1966年,這段充滿挑戰與探索的年輕歲月,觀眾得以看見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猶疑、追尋與自我懷疑。
陳貺怡也指出,策展人楊永源為此展付出了巨大心力,親赴杭州挖掘史料,並細讀席德進日記,讓展覽內容更加豐富深刻。展覽同時也獲得北美館、史博館與多位收藏家的支持,借出珍貴文物,使觀眾能更細膩地理解席德進的創作、書寫、生活與人際交往。
策展人楊永源表示,本次展覽以「履痕深烙」為題,象徵席德進在藝術與人生道路上留下的深刻足跡。席德進於1948年來到臺灣,經歷戰後社會巨變與文化交融的複雜時代,不斷在東西方文化與藝術風格間探索自我,展現出獨特而多元的藝術風貌,而這樣不斷「更新」自己的創作精神,正是其藝術生涯對大眾最大的啟發,此次展覽將讓觀眾重新認識席德進早年生活與創作的不同面向。展覽共分為六個子題:「回望與反芻」、「建立繪畫的肌理和骨架」、「初嚐有望的藝術家生涯」、「席德進與抽象畫」、「席德進與普普藝術 I – 融合民間傳統文化」以及「席德進與普普藝術 II-建築意象」。

回望與轉折:從寫實到抽象的內在風景
「履痕深烙」展覽從席德進1943年進入杭州藝專開始,到1966年自歐美歸國這段關鍵時期,以珍貴的畫作、日記與個人物件,呈現其藝術風格的多次轉變與心路歷程。展覽不同於以往對席德進的單一印象,而是將其生命軌跡與創作深度緊密結合。
在1940年代,席德進的作品多是以寫實的靜物與人物肖像畫為主。他在杭州藝專求學時期,曾受教於林風眠、吳大羽等大師,因此打下了紮實的素描與油畫基礎。不同於當時中國藝壇普遍追求的政治性或宣傳性藝術,席德進的靜物畫與人物肖像,多半帶有濃厚的人文關懷與憂鬱氣質,筆觸細膩,色彩沉穩內斂。例如《窗前靜物》(1940年代)便可見其紮實功底與情感表達。

1948年畢業,同年夏末八月,席德進隻身自杭州轉上海來到臺灣,來臺初期他落腳在嘉義中學擔任美術教員,課餘時間足跡遍布嘉義近郊和南臺灣城鄉風景,體驗到南臺灣風景中的光與色,建立了在自然中找題材寫生的作畫習慣。1952年初,席德進離開嘉義中學北上,以畫插畫和廣告畫謀生,心中卻不斷浮現回歸純藝術創作的呼喚。
於是,席德進也繼續延續他在嘉義時期畫人物畫和肖像畫的習慣,曾與臺灣的藝術家如林玉山、顏水龍、張義雄等畫家交流,後來更受到立體派與野獸派影響,這時期的作品特別融入黑線勾邊的風格,也建立了油畫材質和肌理的表現技巧。像是風景畫《巷道》(1956),便可見其色彩與形式的實驗;以及作為這次展覽主視覺的人物畫《綠衣少女》,也可以看到席德進以黑線勾邊和多彩的顏料色塊。

接著「席德進與抽象畫」展出1950年代中期,席德進在法國巴黎接觸了前衛的抽象藝術後,作品開始脫離具象寫實,轉向抽象表現主義。他嘗試以大膽的筆觸、飽和的色彩與奔放的線條,來表現內心的情感與感受,而不是單純地描繪客觀物象。這個階段的轉變至關重要,它證明了席德進不僅僅是一位寫實畫家,更是一位勇於突破傳統、探索新媒材與新語彙的現代主義者。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後回到臺灣,將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融入東方水墨,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普普藝術的在地化:臺灣元素的當代轉譯
從展覽「席德進與普普藝術 I – 融合民間傳統文化」以及「席德進與普普藝術 II-建築意象」的展間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展覽最具開創性的部分,莫過於對席德進普普藝術創作的呈現。席德進的抽像幻想風繪畫作品大約出現在1957-1963年之間,之後1962年,他到紐約後看到普普藝術和新興藝術思潮已經取代了抽象表現主義,深受影響,也開啟他下一階段的創作。
雖然席德進受到美國藝術思潮的影響,不過他卻選擇了一條與主流普普藝術截然不同的路徑,他並非複製消費符號,而是將中國民間圖騰、傳統建築的馬背、以及民間神像與花鳥等符號,以鮮豔、強烈的色彩重新組構,形成了獨特的「中式普普」。例如,作品《抽象畫(編號1)》(1967)便將傳統建築的馬背造型,轉化為抽象與鮮豔的色塊,而《廟》(1967)、《船歌》(1967)則將民間信仰與文化中的符號重新詮釋。


這系列的創作不僅證明席德進並未在異國文化中迷失自我,更展現了他在藝術觀念上的前瞻性——早在當時,他已嘗試將本土文化與國際藝術語言進行對話。而這樣的創作風格,也持續到他返臺最初的幾年間,直到他重新拾回臺灣鄉土題材和傳統建築測繪調查所衍生的繪畫。
文獻與日記:豐富藝術史研究的視角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覽的學術價值,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席德進日記的深入爬梳。這些第一手文獻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藝術家不再是神壇上的存在,而是如同一般人一樣,是充滿掙扎與矛盾的個體。日記中記錄了他對教職的厭倦、對藝術風格的自我懷疑、與蕭勤等人的激烈辯論,甚至還有對於歸國的現實考量。
展覽將藝術品與藝術家人格、生命經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也為臺灣美術史的研究留下了一筆珍貴的精神與美學遺產。而展覽在展牆設計上,特地以傳統建築的馬背、燕尾以及斜脊為靈感,回應席德進喜愛臺灣傳統建築,且甚至將建築造型作為後來抽象表現與普普藝術的創作參照,更是點睛之筆。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1943-1966」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2月7日
時間: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

藝術研究與評論人。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