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中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中美館)和臺中市立圖書館總館兩館共構的臺中「綠美圖」,歷經十年的建築設計建造與籌備階段,即將於今年10月底開始試營運,12月13日正式開館。位於中央公園水湳經貿園區北端的綠美圖毗鄰臺中國際會展中心、水湳轉運中心,是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SANAA(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文化類建築設計專案,也與剛剛動土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相去不遠,不僅將成為臺中文化新地標,中美館的開館也將為臺灣新時代地方美術館版圖中添上重要一環。
開館在即,中美館館長賴依欣在接受我們採訪時,強調了中美館長期發展定位的三大願景:一是「打造城市藝術地標」,立足於臺中美術史,但並不局限於此,更進一步從「中部美術史」的角度來思考和探索,探討臺中其與鄰近城鄉之間的流動關係,並串聯對話臺灣美術史與國際藝術發展。二是「成為國際跨域交流節點」,透過不同形式積極與國際產生連結與對話,這也是美術館的主軸願景與目標之一;三則是「以藝術推動城市永續發展」,倡導「藝術平權」,創造多元的觀眾溝通方式,從展覽議題、導覽方式到公眾活動,並積極向外擴展到與學校、社區及不同受眾的對話。這三大面向並非獨立存在,而是會將在中美館的展覽活動規畫中被同步考量。
7月10日中美館於臺北舉辦開館展覽發佈記者會,公佈以「萬物的邀約」為主題、透過藝術探索人性、動物及非人風景新樣貌的開館首展。中美館將如何以軟、硬體共生,也與圖書館共構的特殊格局為正式開館定下基調,令人矚目。

從美術館與城市共生之定位出發
賴依欣館長強調中美館作為城市美術館,其定位策略與對臺中這座城市的獨特地理位置與文化特色的思考密切相關。臺中自日治時期就是重要的中部樞紐及轉運中心,與南北不同方向上的各城鄉互動頻繁,在文化上也具重要位置,在當代,更是高度國際化的都會。然而就臺灣整體版圖而言,許多議題上臺中卻是在南北之外、較少被凸顯討論的地區,因而有重新尋找自身定位的需求。中美館對「臺中美術史」的探索,將不局限於臺中市,而是擴展到整個中部區域,探討臺中與彰化等鄰近城市的流動關係,以及與臺灣美術史、與國際藝術發展之間的串聯和對話,期待建構多元的「中部美術史」,這也呼應了臺中作為中部樞紐的歷史與地理角色。
中美館尚在籌備期間時,臺中市文化局就以「暖身計畫」進行美術史梳理與藝術家口述歷史影片拍攝,賴依欣館長認為地區性美術史的基礎性梳理,為美術館接續的典藏和展覽規畫做了很重要的基底工作。未來團隊計劃以不同的切入角度來延續製作影音內容,也使之更符合數位化時代的推廣需求。同時,美術館籌備團隊也啟動了與研究者的合作,從不同角度研究藝術演進脈絡與臺中城市發展進程(如產業、自然環境)的關係。
中美館的典藏策略明確優先典藏與臺中地區有關鍵連結的重要藝術家作品,強調其與臺灣美術史發展的關聯性,但典藏對象並不僅限於臺中在地藝術家,而將「中部美術史」的梳理在更為多元、層次更為寬廣的面向上討論和編織。賴依欣舉例,像王水河這樣涉獵繪畫、雕塑、建築、室內設計、商業設計等多重領域的藝術家,對臺中而言相當重要,但在臺灣範圍內卻不甚為人所熟知,美術館也會透過不同形式的挖掘工作,深入探索藝術家的創作脈絡與城市之間的關聯,這也是城市美術館重新探討在地關鍵藝術家的核心面向。同時,美術館也將重視文獻檔案典藏,尤其以中部美術史為核心的重要檔案,如藝術家手稿、信件等。
與此同時,國際視野也將融入中美館的典藏策略之中,例如,美術館將考量收藏符合其理念的國際藝術家作品。訪談中,賴依欣館長表示,對於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典藏將不分國籍,一個重要考量是藝術家作品如何回應所處的「時代精神」,美術館在國際典藏方向上的考量,將會奠基於藝術品創作概念和與館方理念的契合度。
建築設計與機構理念的結合
據賴依欣館長介紹,早在綠美圖建築設計初期,SANAA就朝向兩館共構、共融的前景提出諸多建築設計規畫方案,也在規劃初期就邀請長谷川祐子等國際策展人作為顧問合作,對美術館空間如何呈現有豐富經驗和深入思考。賴館長認為,這樣的國際級建築設計本身,就為美術館的國際地位奠定了基礎。
綠美築由八棟獨立建築體構成,包括三棟為美術館、四棟為圖書館,另有一棟為行政樓,建築團隊SANAA在早期規畫時即明確提出兩館空間之間高度的「流動性」與「交融性」,建築內部透過連通橋串聯各區,讓參觀者能在美術館與圖書館之間自然穿梭,同時,建築重視與外部中央公園綠意的視覺呼應,讓身處館內的人能清楚看見外部景色,而館外的人也能將館內活動的人流視為建築風景的一部分。透過高度流動的空間設計,旨在讓個人在移動過程中創造出獨特的知識與感知經驗,這種前瞻性的設計理念也與國際趨勢相呼應。

SANAA團隊的前瞻觀念不僅體現在建築設計本身,在前期規劃階段便納入未來的具體使用情境,他們甚至分析了不同媒材藝術作品的展陳方式,並研究藝術家的作品如何在特定展間被呈現,因此在建築設計的層面上,就發展出針對國際藝術展示標準和在地藝術生態的綜合考量。
美術館的展覽空間也將提供多樣化的空間體驗,數個大小在650至950平方公尺的展覽空間中,包括眾多橫向、縱向甚至螺旋式的空間結構,與圖書館的空間連通也將製造穿梭式的身體經驗。美術館大廳的螺旋形空間也將以兩年一次的頻率展陳大型委託創作作品。
與圖書館的共構與挑戰
與市立圖書館的共構關係,是中美館的一大獨特之處,在建築空間、組織架構、整合營運等方面,也將為臺灣文化機構創造新的橫向連結形態。
兩館之間除了與建築團隊在空間規畫層面上密切互動外,在包括軟體設施與數位科技整合上也頗費功夫。據中美館賴依欣館長介紹,兩館與建築團隊共同發展與整合資訊系統,以提供更豐富的數位使用經驗。這其中,有包含場域內的「推播系統」與未來兩館共用「網站」在內的共同資訊平台;也發展出「穿梭性」導覽系統,即,規劃結合兩館空間的導覽系統,除了常態性的建築導覽外,也可能邀請不同創作者以獨特視角引導民眾觀看空間,未來館內也希望能積極發展口述導覽在內的「藝術平權」模式,讓長者或不同需求者也能透過聽覺來感受空間;科技藝術媒介的應用也將貫穿其中,建築團隊積極參與如何透過科技媒介整合兩館資訊系統,並思考未來能提供民眾何種數位化使用經驗。
組織架構與營運思維的挑戰與融合,兩館共構的最大挑戰在於它們是兩個彼此獨立、擁有截然不同的運作系統和組織文化的政府機構,具有差異化的思維邏輯:美術館的立場傾向「開放」與「容納多種可能性」;而圖書館則高度強調「系統化」與「規格化」。儘管存在差異,兩館都積極思考如何將圖書館的概念注入藝術展覽,又如何透過圖書館的日常工作來呼應展覽內容,在共享空間的基礎上營造機構層面的跨領域對話。
文化教育共融也足以打造出美術館和圖書館之間的共通軸線。賴依欣館長透露,中美館將打破過往將兒童藝術教育區設置於美術館內的獨立互動空間,未來將以「Play space plug-in 角落任務」的概念,將藝術的互動與學習帶至美術館的各公共空間與展覽,也可延伸至圖書館的不同閱讀場域。
在共構的獨特模式下,兩館的未來關係將朝向「共容」與「共生」發展,儘管面臨行政體制和專業思維的挑戰,但在兩館之間的開放溝通與建築團隊的持續陪伴下,正努力突破傳統框架,探索共構場館的不同可能性。
開館展「萬物的邀約」及大型委託創作
中美館於2024年策劃的年度系列講座「在美術館之前,我們談些什麼?」中的第二場次主題為「公共空間中的後自然景觀」,作為美術館暖身活動之一,這場講座本身就直接闡述了美術館如何從建築角度切入,回應所在環境與開幕展概念,讓大眾提早認識美術館的獨特之處。
回溯中美館籌劃初期,其選址與建築設計,從一開始就融入了「後自然景觀」的思考。綠美圖身處全臺灣最大的都會公園、面積為大安森林公園2.5倍的中央公園內,其前身為水湳機場,改造規劃本身就強調永續發展,強調綠地與城市生活的結合。美術館與中央公園的聯動,將使其成為都會型觀眾的「第二自然」或「第三類空間」,提供精神與身體的休閒場所。
中美館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即將這一主題明確凸顯,旨在探討身處高度發展的臺中這座城市中,藝術創作如何回應該時代的精神,關注環境、藝術平權、永續發展以及人與植物、動物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回應美術館身處中央公園的地理位置與永續概念。這一主題選擇超越了純粹的在地性,進一步尋求與全球議題的對話。展覽集結來自全球20國、逾70位藝術家,展出中美館典藏、全新創作與重要借展作品,呈現自然、時間與身體感知之間的藝術對話。

開館首展策展團隊將由館內團隊與三位客座策展人合作完成:安卡·繆雷·金(Anca Mihulet-Kim,羅馬尼亞/南韓)、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Alaina Claire Feldman,美國),以及臺灣策展人周伶芝。幾位策展人將採合作而非獨立分區的方式完成策展工作,共同討論如何在策展理念與實際空間中融合國際與在地藝術家的作品,旨在呈現多元創作能量彼此交織的展覽模式。而臺中藝術家的作品,包括典藏品和委託創作,也將以融入式或「展中展」的方式呈現。
安卡·繆雷·金表示,中美館將前輩藝術家的傳承與當代藝術家的表現交織呈現的大膽提案,為她帶來嶄新的思維方向。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則表示,策展團隊邀請觀眾們與來自本地與國際的藝術家一同思考「我們與非人類鄰居的關係」。關注身體性展演的周伶芝則表示自己試圖為策展工作中帶來「更多複雜性」,包含透過不同線索來編織和延伸策展內容,在觀念的交織中重組各種身體感知。
「萬物的邀約」集結來自全球20國、逾70位藝術家,展出中美館典藏、全新創作與重要借展作品,呈現自然、時間與身體感知之間的藝術對話。其中,超過一半的藝術家為這次開館展創作新作,國際委託創作邀請波蘭藝術家卡洛琳娜·布雷古拉(Karolina Breguła)、韓國藝術家鄭素英(Soyoung Chung)、文勝鉉(Seunghyun Moon)、日本藝術家鈴木悠哉(Yuya Suzuki)、比利時藝術家阿德里安·提爾提奧(Adrien Tirtiaux)等共同參與。其中,阿德里安·提爾提奧將創作一座貫穿整棟建築體的大型現地裝置,象徵地層記憶與時間堆疊;文勝鉉則以自身腦性麻痺者的身體經驗,探索空間、時間與記憶的交互作用。

臺灣藝術家則包括王虹凱、林仁達+余政哲+NO登山社、陳瀅如、許家維、廖昭豪、劉玗與饒加恩等為美術館發展委託創作;展覽亦涵蓋表演藝術面向,由TAI身體劇場、窮劇場與蘇文琪的YILAB一當代舞團等,激盪出多面貌的藝術詮釋;深耕臺中的國際藝術雜誌《白木耳》則以出版與戶外表演展開聲響實驗。

來自多位國際重量級藝術家的一些作品也將首度於臺灣美術館展出,包括希臘藝術家露西雅·阿拉瓦努(Loukia Alavanou)、海地藝術家邁蘭德·康斯坦特(Myrlande Constant)及德國觀念藝術大師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晚期少見的雕塑作品,反映了自然與物質環境、民間傳說和精神世界的關連。展覽亦展出行為與錄像藝術先鋒瓊・喬納斯(Joan Jonas)以亞洲民間傳說為靈感創作的風箏裝置。值得一提的是,經典文學作品《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手稿與文獻也將同場展出,從文學視角引領觀眾思考自然與生命的想像與關愛意識,也與綠美圖在美術館與圖書館之間的共構關係形成呼應。

中美館策展團隊亦回應國際和中部藝術脈絡與館藏之連結,從葉火城、林之助、呂璞石到王清霜等資深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中,見證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如何以獨特的藝術語彙捕捉在地風土與景色。此次展覽透過跨文化與跨時空的交會對話,讓城市的藝術史以當代視角拓展出多元且嶄新的藝術視野。
今日也同時公佈中美館第一波公共空間國際藝術委託計畫,兩位國際知名藝術家都將以其標誌性的藝術語彙與空間進行全新互動。與臺中有深刻地緣關係的藝術家林明弘,選擇美術館大廳內服務台上方空間完成他受美術館委託創作的《再製》,象徵中華文化的梅花、日本風格的繩結圖樣構築具時代意義的花布圖騰。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的大型委託製作,則將進駐挑高27公尺的美術館大廳空間,作品由其標誌性的百葉窗元素構成,結合其對自然文化、對大樹以及臺韓文化關係的思考,以及對建築空間的理解,展示時間預計為期兩年。
當代議題的討論、城市敘事、國際對話這三方面的交融與交織,也將是中美館持續的展覽策略。而作為中美館發展定位中的重要主軸,國際視野將貫穿美術館的總體展覽策略之中,未來也將積極推動國際共製展覽,包括國際館舍交流合作、與藝術家工作室合作來製作展覽,尋找臺中與不同城市之間、中美館與不同國際館舍之間共同關注重點,期待跳脫既有模式,創新發展出其他合作形式。同時,國際交流也並不限於美術館,美術館與圖書館之共構也將為未來的國際合作開闢更多可能性。
從軟、硬體同步建制,到文化機構新典範
這座即將啟用的美術館在正式開館前,就透過一系列活動與城市脈動同步,積蓄能量的同時,也展開公眾溝通的步調,以「在美術館之前」為軸線,規劃了一系列前導與延伸活動。
「美術館之前」首先聚焦於知識鋪墊,美術館團隊舉辦一系列講座,從建築、開幕展理念、中部美術史等不同角度切入,讓大眾逐步提前認識中美館,例如邀請不同領域藝術專業人士參與對話交流。
跨域對話也貫穿於觀念和實務交織的交流中。中美館開館國際論壇將以博物館學理論與實務中「GLAM」(Gallery, Library, Archive, Museum)的概念為題,邀集海外美術館館長、策展人等講者討論藝廊、圖書館、檔案與博物館如何相互滲透、與城市公共生活交織。此外,中美館也從去年開始就定期發行輕量的「雙月訊」《引》和深度內容為基礎的館刊《集》,首期館刊亦同步梳理「GLAM」國際案例,打開國際視野下的專業對話鋪墊。
與此同時,「在美術館之前」系列前導活動也把藝術帶到戶外,在中央公園內舉辦週末藝術活動「草地上的美術課」,透過夜間電影放映、VR展演、藝術閱讀等方式,讓民眾在美術館建築之外的空間體驗藝術,這也呼應了美術館作為「第二自然」融入生活的願景。以「打開美術館」為名的建築教育活動,則由美術館團隊與建築師合作開發「建築教案」,透過建築空間觀察、手作建築模型建構與拆解,在美術館開館前,引導年齡層從幼兒園至高中的學生探索建築師的設計思考過程和綠美圖的特殊空間。
隨著中美館即將正式開館,無論是在城市與自然、在地與國際之間全新打造一處文化地標,還是美術館與圖書館共構之下、臺灣文化機構的新嘗試,都將是一場關於未來文化場域如何共構、共容、共生的深度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