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代,黃永松在吳美雲的邀請下,與姚孟嘉、奚淞共同創辦了《ECHO 漢聲》雜誌。這四位懷抱著「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志願、年僅20出頭的年輕人,後被譽為「漢聲四君子」。1971年元旦,英文版《ECHO》創刊,從民間信仰出發,延伸至整體臺灣社會現象,致力於向西方世界介紹臺灣。自創刊起便堅持中英文雙語出版,在全球化未興的時代,展現出極具前瞻性的視野與突破性眼光。
在雜誌設計上,黃永松受到1960年代前衛藝術的啟發,運用創新的平面設計與圖像編排吸引讀者目光,並結合完整的田野調查資料,為雜誌注入豐沛活力。1978年《漢聲》中文版問世後,內容則更加聚焦於臺灣民俗文化的深耕與詮釋。

開幕典禮上,文化局局長蔡詩萍首先於致詞中表示:「編輯是一群對當代重要議題擁有最敏銳感受力的人,漢聲雜誌在四君子的帶領下,早在1996年就出版了《有機報告》介紹自然農法,可說是開啟了臺灣這年來關注土地污染、食安議題與環境永續觀念的先驅,這也是文化出版業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典範。」
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則以編輯人的身份,回憶早年在漢聲任職的經驗,談及自己如何在《漢聲》豐富的歷史資料庫中,首次接觸到外國繪本與童書而深受啟發,而後將臺灣繪本推向世界。他也開玩笑說道這讓自己「以為書很好賣,所以創了格林出版。」同時形容:「在55年前,那個連草都尚未長出的年代,就能夠種下一棵文化之樹,是多麼勇敢的行動。」

「漢聲五十五.未來、本來」為《漢聲》創刊55年來,首次將其完整的工作模式公開開箱,深入地呈現於觀眾面前。漢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溫碧光提到:「這次展覽是半世紀以來首次以展覽形式與讀者相見。不僅重現漢聲過往的編採精神與珍貴原畫,也期盼透過本展,讓不同世代的觀眾理解文化出版人在台灣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貢獻。」
開幕當天,創辦人黃永松之子黃升亦代表家屬上臺致詞,回憶父親如何傾注畢生心力於《漢聲》,並細數雜誌在設計與內容層面所獲得的國際榮譽,包括德國萊比錫書展「世界最美的書」獎與美國《時代》雜誌「亞洲最佳行家出版品」等肯定。除了在感謝所有編輯與夥伴的投入與努力外,他也期待未來能藉由數位化與影音化繼續傳承《漢聲》的精神,並說道:「文化傳承是文化人最後的堅持和守護,也是文化人的良心。」
延伸閱讀|《ECHO 漢聲》雜誌創辦人,臺灣攝影家黃永松辭世,享壽81歲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特別邀請「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的策展團隊曉宇宙博物館事務所協助規劃。而策展人施承毅(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則回憶起過去曾與創辦人之一黃永松先生一同共事的經驗。
他分享到,「2008年,有次在出版社幫忙搬書時,無意中在某個箱子裡發現一張雜誌原畫。當時雖然倉庫裡昏暗,那張畫卻像是在對我發光,就像動畫一樣。」沒想到,17年後的今天,他成為策展人親手策劃這次的展覽。他談到,正是過去在《漢聲》的經歷啟發了他至英國萊斯特大學修讀博物館學,而「策劃這場展覽的過程,對他與團隊來說就是一場真正的『開箱』。」

從《漢聲雜誌》到《漢聲小小百科》陪伴臺灣民眾各個世代一同成長,施承毅也表示:「希望X世代能在這個展覽中回憶過往,在《小百科》陪伴下長大的Y世代,能將這些方法應用到當下的創作與實踐;而Z世代——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年輕學子,他們熱愛編輯、策展、設計,希望這個展覽與書籍,能成為他們未來的靈感來源。」

六大主題展區,濃縮漢聲55年編輯精華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一展濃縮了《漢聲》半世紀以來的文化心血,共規劃六大展區,包括:「走進漢聲」、「編輯台開箱」、「總編和你聊聊天」、「漢聲風格」、「漢聲未來」,以及「漢聲兒童」。其中「漢聲兒童」展區更首次公開展出《中國童話》、《漢聲小百科》與《漢聲愛的小小百科》三大經典童書系列的難得一見的珍貴原畫。

「漢聲兒童」:三大經典童書系列珍貴原畫首度展出
「漢聲兒童」一區首度齊聚展出《中國童話》、《漢聲小百科》、《漢聲愛的小小百科》三大漢聲經典童書系列的珍貴原畫,觀眾將能近距離欣賞這些當年由美術編輯手繪的插圖,觀察他們如何以傳統技法與細膩筆觸,將知識與故事轉化為生動的視覺語言,每一幅作品皆展現出從故事營造到敘事建構的細膩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手工作業的年代,美術編輯們完成原稿後,往往還需進行縮圖、掃描,添加對白框與人物配置,最終方能進入出版程序。因此許多編輯在創作原畫時,會預先構思縮印後的效果,因此儘管原畫細緻精巧,實際印刷時可能無法完全呈現其豐富細節。
本次展出部分未曾正式出版的精緻原作,便是為了讓觀眾得以一窺創作背後的完整構想,以及畫者的手藝與巧思,是十分值得駐足欣賞的亮點之一。在展區中,亦設有特別設計的拍照場景,讓小朋友們能體驗彷彿走入書頁之中,化身故事角色的樂趣。

隨著走過完整記錄《漢聲》對臺灣社會與文化深遠影響的「漢聲大事記牆」,觀眾可清晰看見這本雜誌如何在文化傳播中扮演橋梁角色,平衡東西方視野,並以豐沛內容向世界介紹臺灣的文化風貌。

「走進漢聲」:經典封面回顧半世紀時光
而在「走進漢聲」展區中,十多幅經典封面與代表性圖像串起了55年的時光記憶,彷彿讓觀者與《漢聲》的創辦人及編輯們肩並肩同行。從封面設計、圖像選編、報導攝影到整體策劃,觀眾得以一窺這本雜誌如何以深情的凝視與主題的凝鍊,將臺灣民間文化的生命力轉化為風格獨具、思想深刻的出版實踐。

《漢聲》長期關注民間文化與庶民生活,施承毅談到,像是與「食物」相關的主題便曾發行過多期;其他如古蹟保存、地方風物的報導亦深植人心,例如1995年出版的《長住臺灣》,便啟發了許多人投入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的行列。
而其中一則被譽為經典的例子,是四月號以「大甲媽祖」為封面的進香專題報導。當年,吳美雲、黃永松與姚孟嘉三人親自實地參與,連續三年走完八天七夜的進香路程,奠定了《漢聲》深度田野調查的工作模式。這樣歷經三年採訪與沉澱後才付梓出版的節奏,在當今講求快速出版環境中,已是難得一見的堅持。

「漢聲編輯台開箱」:首度揭開《漢聲雜誌》編輯脈絡
「漢聲編輯台開箱」展區展出了大量珍貴的照片與手稿,深入揭示《漢聲》如何從田野調查、資料研究、實地拍攝、手工繪圖到編輯排版,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層層鋪展出知識與文化的完整脈絡。觀眾不僅客從內容策劃、設計方法到視覺風格了解雜誌編輯的整體思維,也得以窺見漢聲團隊走入民間、記錄文化紋理的足跡,感受到他們對社會議題的深刻關懷與身體力行的實踐。
展覽中特別挑選如「惠山泥人」、「有機報告」等具有代表性的專題,揭開漢聲傳奇背後的兩大核心精神。其一,是如匠人般對製作工藝追求「體、用、造、化」的「考工法則」,讓編輯能在採訪時有所依據,全方位探討工藝主題。其二,則是著眼未來、講究整體規劃的「計畫編輯」觀,以關注臺灣農業的專題「有機報告」為例,從發現土壤中殘留農藥問題,到倡導並記錄有機耕作的過程,《漢聲》以徹底、縝密的調查精神,將出版行動化為對社會的深度介入與文化實踐。

觀眾可從這些展示內容中,理解漢聲編輯哲學的核心精神,即以嚴謹的田野方法與細緻的編輯流程,保存傳統技藝,同時對應當代議題,展現敏銳的時代感知與文化洞察。同時,展場中特別將書本拆解,讓觀眾得以細細觀察圖文之間的互動關係、色彩的配搭邏輯,呈現了《漢聲雜誌》從封面設計、圖像說明、裝訂樣式到紙張選用等諸多細節,如何建構出一套獨特且高度一體化的出版工藝體系,體會漢聲編輯們對美學與文化的深層思索與堅持。

「總編和你聊聊天」:四位文化推手的工作心法
在此展區中,特別介紹了引領《漢聲》走過半世紀的文化推手們。透過珍貴的資料,觀眾得以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心法,以及如何將對土地與文化的深厚情感,投注於出版實踐之中,為臺灣累積下豐富而珍貴的文化資產。
聚焦於介紹四位創辦人,除了摘錄他們的話語外,也有多幅簡筆草圖與重點筆記,是編輯工作的發端與靈感源泉。此外,此區亦展示當年的「徵人啟示」與內部培訓內容,從日常作息安排、太極拳鍛鍊到繪畫練習,圍繞著「靜心」的理念。

「漢聲風格」:八個子題呈現俗、野、粗、簡的特質
《漢聲雜誌》的設計從當年從民間文化俗、野、粗、簡的生猛特質出發,結合前衛設計思潮,至今仍影響著當代許多平面與視覺設計風格。「漢聲風格」一區從200多本雜誌中精選數十頁原作,從紙張、封面、裝幀、圖序、版式、工藝手記與圖錄等八個子題,細膩地呈現漢聲獨樹一格的視覺語言,每一個環節所展現的堅持,以及對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轉譯與美學追求,引領觀眾再次品味熟悉的視覺記憶與文化質感。

「漢聲未來」:從民間文化基因庫轉化為數位典藏資源
「漢聲未來」一區展示漢聲如何運用現代科技,將珍貴的文化內容「民間文化基因庫」轉化為數位典藏資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注入新的活力。在開幕式上,蔡詩萍亦談到面對未來AI與數位化的挑戰,如何將這些珍貴文化資產轉化為臺灣文化的核心基因,將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他亦表示未來將持續支持《漢聲》,讓半世紀以來所累積的內容與素材成為文化輸出與國際對話的重要基礎。

而在開幕式尾聲,《漢聲》創辦人之一姚孟嘉先生的女兒——姚若潔女士也上台致詞,她笑著分享自己童年時也曾在《漢聲》中擔任過模特兒,並深深感謝所有曾與父親並肩工作的編輯與夥伴,並表示:「雖然他已離世近30年,但那份精神與影響,依然在人們心中流動。」
本次「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不僅展出歷年出版過的經典作品,更首度公開大量珍貴的原作,數量之豐前所未見,也非常難得。她也由衷地說道,這些作品從創作當時便極具原創性,即使放在今日來看,依舊散發出嶄新的視覺魅力與思想能量,「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我的父親與所有編輯夥伴,當年所完成的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在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盛大揭幕。2.jpg)
「漢聲五十五:本來.未來」
展期|2025年7月5日(六)至2025年7月28日(一)
時間|週日至週四 10:00-19:00,週五至週六 10:00-20: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