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看…我們的世界充斥著「模型」。我們用「模式」建構出對周遭環境的理解。在這裡,展場化身為標本與模型們的伸展台;細節中,閃耀著自然的純粹美感。方寸間,展露出藝術的真實映像。

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全新特展《自然藝想》,邀請專門製作模型的臺灣原型師共同參與,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帶領觀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歡迎動物迷、模型愛好者來一探究竟!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技師郭偉望則提到19-20世紀初期,胚胎或小型無脊椎動物因難以保存與展示,當時工匠會用蠟或玻璃等材料製作仿真模型,雖製作過程繁複、技術要求高,但比展示真實標本容易,也具備藝術與科學雙重價值。如今針對教學需求製作的實體模型較為少見,但「模型」的概念早已延伸到研究模式生物、電腦模擬等面向,成為人們理解、預測自然現象的重要工具。

策展人、科博館展示組蔡孟穎博士分享,「標本」源於自然,講求還原真實,保存生物樣貌;「模型」則是模仿實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縮放製成的樣品。這次特展希望透過標本與模型的巧妙對比,呈現兩者在研究、展示與教育上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帶大眾了解科學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如何從專業視角出發,以不同方式詮釋人們眼中的大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有『模』有樣」單元展出8隻珍貴鬼鼠(Bandicota indica)標本,由日本教授青木文一郎在1934-1935年間採集製成。鬼鼠是臺灣最大鼠類,曾廣泛分布臺灣低海拔荒野農田,因啃食作物被視為害鼠;隨著生態環境改變,如今鬼鼠成為須受保護的物種。這批近百年的棍棒標本不僅展現早期標本製作技術,也見證臺灣百年生態環境的變遷,深具意義。

策展人蔡孟穎說明,《自然藝想》展出多件原型師打造的恐龍模型,例如: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展現原型師手下的想像與真實;在「自然的『模』樣」單元中,觀眾還能一窺1比20的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認識模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自然藝想》展區由5面落地窗型展櫃組成,劃分成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主題單元:「『模』索真實」、「標準『模』範」、「有『模』有樣」、「『模』擬自然」、「模樣千萬變」、「自然的『模』樣」,分別展示不同媒材的典藏標本與藝術創作。

《自然藝想》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科博館第三特展室展出,歡迎透過這場自然與藝術交織的對談,開啟屬於自己的「自然藝想」。更多展覽內容與科教活動訊息可參考官方網站。

自然藝想
- 時間:2025/04/16 – 2026/03/01 週二至週日 9:00-17:00
-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三樓特展區 (台中市北區博館路一號)
- 定時解說場次:10:00、13:00
- 主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
- 協辦單位:臺北市立動物園、社團法人大享食育協會、 夢工廠公仔工作室及臺灣動物模型創作群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