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愛閱讀│從人的故事看見這座島嶼的命運《牆外的牆》

愛閱讀│從人的故事看見這座島嶼的命運《牆外的牆》

我每年都會在二二八前後幾日,和孩子說這段台灣歷史,繪本是最好的媒介,不過我們熟悉的文本討論的大多是男性受難者的故事,非常難得有創作者願意挑戰,從一起被困於牢房裡的兒童視角來說話。

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了,主角小女孩知道的「牆外的世界」,來自於媽媽口述,女孩是沒有看過天空、白雲與小鳥的。

這個不合理的設定,讓我們猜想,女孩生活在一個「非常態」的處境。

接下來,在太迪了的圖畫裡,我們走進了牆內的生活,那些黃色、綠色、橘色都沒了,紙上只剩下一片灰,那片讓人嚮往的風景,竟然只是一小張貼在牆上的圖畫。

在牆內,小女孩有的,僅是母親和一個布娃娃,還有一片又一片的牆。作者的圖像視角不斷轉換,我們一下子跟著女孩畫畫,試圖創造一點童年歡樂;一下子抽身於外,站在整排的牢房前,冷眼以對;同時心痛的,看著小女孩想著自己所在的牢房是最好的— —如同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家是最棒的。

直到門被打開的那一天。

我們終於知道了,啊,作者的故事原型,應該是台灣戒嚴時期那些讓人心碎的故事,台南丁窈窕,白色恐怖受難者,被政府處決時,遺留三歲幼女。

我不禁帶入了曾在許多文章裡讀過的畫面,那牢房應該比書裡畫得小得多,約莫3坪大的空間擠了10幾人,根本無法好好躺著入睡,但仍有媽媽在牢裡養育小孩,只是她們和書裡的媽媽一樣,沒能等到和孩子離開牢房的那一天。

她們的孩子或許也和書裡的女孩一樣,長大後,儘管重獲了自由,卻不是真正被釋放,但還是流著眼淚醒來,沒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牆外仍然有牆,圈畫了每個人所屬的領地,告訴你,自己屬於哪裡;日常生活空間裡,還是能見到不應該佇立的威嚴高牆未被拆毀,遮掩著必須被揭穿的真相;甚至人們也在自己的臉上戴起了一片牆,不需要看到彼此的臉,就不需要感受彼此的情緒吧。

但誰能不嚮往沒有牆的地方呢?

女孩還是帶著我們走到了有整片黃澄澄天空之處,那裡有白雲也有小鳥,還有遠方灰撲撲的海,我想那就是一直擋在女孩內心深處的灰牆,不過現在染上了夕陽的暖光。牆外的牆仍在,悲痛的事無法遺忘,就讓一抹灰停留在女孩的生命裡,讀著故事的我們的心裡。

如此我們才會記得和孩子談歷史事件之必要。直到現在,仍有許多家長沒想過或是不知道如何與孩子談二二八、白色恐怖等歷史事件,一方面是因為很難不連結政黨傾向,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述說威權體制帶來的肅殺事件。

我每年都會在二二八前後幾日,和孩子說這段台灣歷史,繪本是最好的媒介,不過我們熟悉的文本討論的大多是男性受難者的故事,非常難得有創作者願意挑戰,從一起被困於牢房裡的兒童視角來說話。

文圖說的不多,卻讓我們想得很多,我們像陪孩子拼拼圖一樣,慢慢找線索。孩子可能問,女孩的媽媽去哪裡了?為什麼她們必須遭遇這種事?當孩子們知道得越多,下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就會浮現:「所以,誰是壞人?」

為了和孩子們一起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勢必得多說一點,多找一些資料,從人的故事看見這座島嶼的命運,試著在不同角色的立場,了解他們如何思考與行動,在牢獄裡出生長大的孩子,怎麼回憶自己的童年;被迫離開孩子的母親,最後一刻牽念著什麼?軍警人員真的無一絲心疼與愧疚之意?執政者的行為究竟是恐懼還是仇恨?後兩者或許很困難,但讓孩子隨著本書裡的女孩去走過一次童年,可以幫助他們進入對歷史的理解與想像。

我們其實無法真正回答那些困難的問題,只能一片一片撿拾拼圖,在這些人權繪本故事裡,瞭解在那個吶喊與噤聲的漫長年代裡,人們是如何選擇或被迫選擇命運的發展。

有一天孩子自然會開始思考,如果是自己,他會怎麼選擇?看著民主但紛亂的今時今日,對於未來,他想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畢竟在台灣的未來發展中,他們是一塊塊不可或缺的拼圖,決定了台灣的顏色與模樣。

延伸閱讀

牆外的牆
作者 : 太迪了
出版:小典藏

跨越空間和時間

抵達心中那片風景

媽媽說:牆外有一大片天空,數不完的白雲,和成群的小鳥飛過。小女孩和媽媽住在一間小小的房間裡。環顧四周,是無所不在、怎麼樣都不會倒的牆。有的很小、有的很大,小女孩會在上面畫畫。有一天,門被打開了,而她只看得到一扇扇的門和一道道的牆……媽媽說的那片天空呢?

《牆外的牆》以小女孩的視角環視身邊一道道的牆,門外透進的光、偶爾傳來的腳步聲,還有和媽媽在一起的空間,這是小女孩的全世界,每翻一頁,我們就擁有更多的線索,試著去探索這是什麼樣的房間?也不禁去思考小女孩背後的故事。

房間,是由牆組成的,而牆外,有一片天空。

歷經幼時到成年,女孩的視野從一間小小的房間,往外延伸到生活周遭,隨著心境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牆的本質漸漸的有所變化,並且以各種形式穿梭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而唯一沒變的,是她放在心上,媽媽曾對她說過的風景。

「抬頭應該要能看見……」留在封底的這句話,是創作者太迪送給讀者的引言,等待讀者看過故事後,細細的咀嚼,心中浮現的答案會是什麼呢?

諶淑婷( 2篇 )

作家、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一狗二孩三貓,
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
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繪本《一百萬個親親》
合著《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晨讀10分鐘:酷少年故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