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讓圖像甘於平凡,可以嗎?與提爾曼斯談攝影與藝術

讓圖像甘於平凡,可以嗎?與提爾曼斯談攝影與藝術

1993 年,藝術家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來港,拍下外傭星期日聚會時刻;25年後,他重…
1993 年,藝術家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來港,拍下外傭星期日聚會時刻;25年後,他重臨香港,再拍下女傭圍著打撲克牌的畫面。與前作並列展出,他細說相片背後的故事—不只是獵奇地捕捉居港的菲裔女子,還在思考的是「世界各地可供自由活動的公共空間愈來愈少,但她們仍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擠出這點可能性,讓我很欣賞」。
攝影作為媒介,畫面構圖不難消化,但有多少觀眾看出藝術家背後的動機?提爾曼斯是當代攝影的宗師,但不少人還是覺得日常,甚至太平凡。是攝影技術普及,讓圖像變得廉價嗎?「按下快門之前,我會先問自己:這有可能嗎?我可以據此製作圖像嗎?」提爾曼斯強調,圖像製作是創作核心,攝影只是其中一個表達方式。多年來,他使用的器材不限於相機,甚至開發了更多我們沒有想像過的工具,去成全他「圖像製作」的欲望。

就像提爾曼斯近日在香港卓納畫廊舉行的個展,展出他在不透光的環境下,用電磁波的紅外線熱能,顯影製成自拍作品;還有他運用影印機結合具體景象與抽象照片的作品 。無論攝影還是影印,他的藝術實驗始終不離相紙、墨水和顏色,甚至可以視為對屏幕消耗圖像的抗衡。
隨著科技發展,提爾曼斯現已轉用數位相機。他欣賞數位攝影解決了儲存空間的煩惱,也承認數位相機的感光能力有其優勝之處,「就像女傭那一張,拍攝環境太黑,不用數位相機根本拍不出」。雖然如此,他強調運用數位相機時,跟一般底片相機的手法相似,「我從不用Photoshop整修相片。這很重要。很多人現在都希望塗修圖像,讓我覺得有點不安」。
「無可否認,製作圖像比從前更容易了,但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危機。」提爾曼斯認為,人類不斷製作影像,純粹出於他們想被人見到自己攝影。拍攝者關注的是外來的目光,而非與被拍對象的關係,他更問道:「到最後,其實他最關心的,不過是你自己罷了?」
以「我」為中心的攝影態度冒起,不光是攝影技術變得方便所至,也是網絡和社交媒體興起,結合而生的效應。攝影變得方便簡單,全球每日產生難以計數的相片,讓提爾曼斯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留下來。他雖然擔心圖像泛濫,但也有開立Instagram帳戶,還視之為發布作品的渠道,如早年做過的雜誌和明信片。
相較於網絡取代親身體驗的論調,提爾曼斯相信現實生活裡的觀看仍然無法被取代。他指出,人們立在藝術作品面前,直接觀看感受的互動過程,是隔著屏幕看那像素的排列組合無法比擬的經驗。面對面的接觸,共處於同一時間與空間,是全方面的感官體驗,目前只有現實才能呈現,也是他繼續做展覽的原因。
說數位,說網絡,指向的是攝影繼續發展的挑戰。提爾曼斯不以為然,重申藝術家創作必須忠誠。拍攝者必須受到某對象吸引,與之互動對話,產生作品,而形式更可以是各種各樣,攝影只是其中一種選擇。

「我將我的創作視為圖像製作(picture making),不限於攝影本身。只是相機好像剛好是最適合表達訊息的選擇。」
繪畫也好,攝影也好,來到藝術家手裡都會變成描寫生活的媒介。為甚麼我們看著塞尚(Paul Cézanne)的油畫《玩牌者》(1893)會感到驚歎,但見到提爾曼斯的相片《Playing Cards》卻覺得平凡?提爾曼斯道:「對我來說,那不過是藝術家用他/她那時代的工具來觀看世界而已。」
ARTouch編輯部( 168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