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戰爭之後,誰的藝術場景?

戰爭之後,誰的藝術場景?

Ashkal Alwan:在地化的平衡觀點,以藝術駐地鋪起的新平台 創立於1993年的黎巴嫩造型藝術協會(As…
Ashkal Alwan:在地化的平衡觀點,以藝術駐地鋪起的新平台
創立於1993年的黎巴嫩造型藝術協會(Ashkal Alwan,The Lebanese Association for Plastic Arts),是以促進跨學科與多元媒介的創意智識生產作為主要目標的非營利組織,透過常態的藝術家駐地計畫、出版、教育學程與國內外策展項目等帶狀活動,結合機構所屬約2,000平方公尺的共創空間,逐步累積出貝魯特在地的文化景觀。該機構現任總監克麗絲汀.托梅(Christine Tohmé)言及,在黎巴嫩內戰結束後重啟的藝術生態中,黎巴嫩造型藝術協會致力於開創西方藝術脈絡下的另一平衡觀點,以機構、集體性與當地社群的串連,Ashkal Alwan將成為黎巴嫩和阿拉伯地區持續運作的基礎建設和藝術中心。
Orient-Institut Beirut:來自德國的學術網絡
貝魯特東方研究機構(Orient-Institut Beirut)是一非營利學術研究中心,隸屬由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資助的國際人文學科研究機構:馬克思偉伯基金會(Max Weber Foundation)。此機構資助來自各國與各學術領域的博士和博士後研究員在貝魯特進行近東與阿拉伯地區的研究,強調以系統化的研究方法,將此地區的原始資料、區域機構與在地脈絡羅織成一共同的概念框架,應用於阿拉伯與伊斯蘭研究、哲學、文學、歷史、政治科學、教育、宗教、藝術史和社會人類學等研究工作。此外,貝魯特東方研究機構擁有一座研究資源豐富的公共圖書館,並定期進行圖書出版、國際研討會與講座,其核心目標為從多學科和跨學科的視角促進阿拉伯世界的研究,進而擴及與德國和歐洲學術機構之間的聯繫。
黎巴嫩造型藝術協會(Ashkal Alwan)文獻室一景。(攝影/鄒婷)
Sursock Museum:看不見戰爭痕跡的的名門美術館
座落於貝魯特市中心的蘇爾索克博物館(Sursock Museum),前身是當地貴族尼可拉斯.易卜拉欣.蘇爾索克(Nicolas Ibrahim Sursock)的私人別墅,以典型的黎巴嫩建築風格結合奧圖曼與威尼斯式的建築元素,謂為今日貝魯特地區少見留存完好的別墅式建築。蘇爾索克博物館於1961年首度對外開放,在歷經黎巴嫩內戰後七年的閉館整修後,於2015年10月再度開放參觀。以典藏、修復與展示當地與國際的現當代藝術作品為宗旨的蘇爾索克博物館,至今已策劃數百檔藝術展演與活動,除跨及現當代藝術、日本浮世繪與伊斯蘭藝術等豐富館藏外,館內的公共圖書館也收藏大量的黎巴嫩藝術檔案文獻,供大眾自由參閱。
AUB Art Galleries:西方當代藝術的學院推手
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是一所1866年由美國傳教士丹尼爾.布利斯(Daniel Bliss)創建的私人學校,同時也是當地頗具聲譽的綜合大學。旗下所屬的兩間藝術機構美國貝魯特大學藝廊(AUB Art Gallery)與美國貝魯特大學暨比布魯斯銀行藝廊(AUB Byblos Bank Art Gallery)分別致力於典藏研究中東地區的現代藝術創作和推廣貝魯特地區的當代藝術場景。AUB藝廊以「羅斯和沙欣.撒里比藏品」(The Rose and Shaheen Saleeby Collection,為一系列由Samir Saleeby博士捐贈的19至20世紀該地區現代藝術藏品)為主要典藏;AUB Byblos Bank藝廊則著重以西方藝術史論本位,研究地區性的現當代藝術沿革,主題如「百年親共:中東的藝術與革命」(One Hundred Years Clo​ser to Communism: Art and Revolution in the Middle East​)和「關鍵機器」(Critical Machines)等由該畫廊策展人奧克塔維安.伊薩努(Octavian Esanu)主導的研究型展覽等。目前在此機構展出的「恐懼、恐懼、恐懼:哈洛.史澤曼及其檔案」(The Horror, The Horror, The Horror – Harald Szeemann and the Archive)是以史澤曼文獻研究為題的策展計畫。
貝魯特東方學院(Orient-Institut Beirut)內部一景。(貝魯特東方學院提供)
Agial Art Gallery & Saleh Barakat Gallery:全力支持黎巴嫩藝術家的先驅畫廊
貝魯特出身的策展人兼畫廊經營者薩利.巴拉卡特(Saleh Barakat)是當地藝術場景的重要推手,1991年即創立其名下首間畫廊阿加爾藝廊(Agial Art Gallery),並成為將阿拉伯現代繪畫帶入藝術市場的領導角色,2007年巴拉卡特與桑德拉.達(Sandra Dagher)共同策劃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首屆黎巴嫩館,將當地的藝術家引向國際舞台。而在阿加爾藝廊成立25年之際,其同名的薩利.巴拉卡特藝廊(Saleh Barakat Gallery)也在貝魯特市區開幕,持續致力於推廣阿拉伯地區的現當代藝術,此兩間畫廊同時也成為黎巴嫩新生代藝術家的主要發表平台之一。
Sfeir-Semler Gallery:商業市場與藝術觀點的交相和
來自德國漢堡,2004年於貝魯特設點的斯費爾.塞姆勒藝廊(Sfeir-Semler Gallery),堪稱該區最大型的國際商業畫廊,雖說商業,但此畫廊實質偏好觀念型的藝術創作,現正展出的黎巴嫩藝術家雷恩.塔貝(Rayyane Tabet)的個展「片段」(Fragments),以一封來自效力於法國情報工作的曾祖父與其情報搜集對象——德國歷史學家馬克斯·馮·奧本海姆(Max von Oppenheim)的私人信件,作為其敘事體的起點:敘利亞東北部的考古遺跡哈拉夫遺址(Tell Halaf)的挖掘工作,並以文本編寫與物件繪製羅織出關於家族、歷史與戰爭之下考古物件的流移路徑,在此作品發表中,塔貝以博物館式的方法學,探查關於祖傳物的分配、考古文物保存、文化挪用、博物館式的實踐與移遷等議題。此作品首展於德國漢堡的藝術中心(Kunstverein in Hamburg),但在仍遍布戰爭遺跡的貝魯特漫步入工廠區明亮的白盒子,確是另一語境的觀展經驗。
斯費爾.塞姆勒藝廊(Sfeir-Semler Gallery)正展出的(Rayyane Tabet)的個展「片段」(Fragments)。(攝影/鄒婷)
貝魯特東方學院(Orient-Institut Beirut)內部一景。(貝魯特東方學院提供)
從西方藝術史論的脈絡化工作到當地戰後國族主義式的藝術氛圍,在相互衝突卻又彼此協作的集體性之下,機構間立場的對立與姿態的轉變仍不斷游移於貝魯特的藝術場景之中,而此看似緊密連結實又各自為政的複合群體,就如同這個一眼映入和諧美好依山傍海的古城,但當你定睛一看,淡黃色的中東建築、玻璃帷幕、大型建地、歐式廊柱和不時出現在石牆上的彈孔,甫開始慢慢映入眼簾。
蘇爾索克博物館(Sursock Museum)外部景觀。(Photo: Bertil Videt)
美國貝魯特大學暨比布魯斯銀行藝廊(AUB Byblos Bank Art Gallery)現正展出的「恐懼、恐懼、恐懼:哈洛.史澤曼及其檔案」(The Horror, The Horror, The Horror – Harald Szeemann and the Archive)。(攝影/鄒婷)
薩利.巴拉卡特藝廊(Saleh Barakat Gallery)展場一景。(Ieva Saudargaite提供)
正在為觀眾解說展覽的薩利.巴拉卡特(Saleh Barakat)。(攝影/鄒婷)
斯費爾.塞姆勒藝廊(Sfeir-Semler Gallery)正展出的(Rayyane Tabet)的個展「片段」(Fragments)。(攝影/鄒婷)
位於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遊客們總笑稱這裡是中東的小巴黎,經濟體上的蘇黎世。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二十餘年的殖民與1975至1990年十餘年的黎巴嫩內戰(Lebanese Civil War),今日的貝魯特街道隨處可見千瘡百孔的歐式與中東建物、甫建成的華廈高樓、描繪生活美好想像的建案廣告圍出的工地、以流利英文談笑的青年和帶著嬰孩行乞或販售花束的婦女。面對大量湧入的重建資金與戰後難以磨滅的生存黑影,當地的藝術場景在看似終歸平和,實則衝突未歇的氛圍下急速開展。而當論及貝魯特持續興起或重啟的各式藝術機構,所服膺的是何種使命?所構築的又誰的藝術場景?在戰後近30年的發展中,這些出身各異的機構已相交出一關係緊密的藝術群體,但另一方面,其對於藝術本位與身分認同的差異性也逐漸浮現。藉由本文中六個藝術機構的介紹,將試圖草繪出今日貝魯特的藝術場景。
戰爭之後,誰的藝術場景?
鄒婷( 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