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為了不讓歐美論述架構主導,當代藝術掀起了一股潮流,不少畫廊致力於重新挖掘亞洲地區一些不為人知的藝術家,透過梳理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及其在藝術運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彰顯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其中以日本藝術在這波潮流中格外受到關注,如草間彌生、具體派,以及物派等,這次在新苑藝術展出的1960年代發跡的極簡主義藝術家桑山忠明也是其中一位。
桑山忠明(Tadaaki Kuwayama)作品。(攝影/陳意華)
1932年出生的桑山忠明,1956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1958年前往紐約發展,1961年於紐約畫廊Green Gallery一炮而紅,是美國六○年代極簡主義的先鋒之一。林道郎認為,桑山忠明早年移居於紐約,在極限主義藝術中扮演先鋒的角色,不過可惜的是他的藝術創作卻鮮為人知。這次在新苑藝術鎖定他在1960年代起的創作,林道郎透過比較他與同一時期的美國極簡主義藝術家法蘭克‧史帖拉(Frank Stella, 1936年出生)的作品差異,引領觀眾認識桑山忠明,並了解藝術家創作的演變歷程。林道郎分析,兩人的創作特色在早期路線相似,但是隨著彼此對繪畫定義的差異而有了不同的方向,其日後藝術發展也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日本戰後藝術評論權威林道郎(Michio Hayashi)與日本畫廊Yamaguchi Kunst-Bau負責人山口孝(Takashi Yamaguchi)合影(右至左)。(攝影/陳意華)
林道郎以「中性的詩學」為題,介紹日本極簡主義藝術家桑山忠明的創作演變。(新苑藝術提供)
舉例來說,1960年代,桑山忠明仍堅持以方型畫布創作,但史帖拉卻開始挑戰有形狀的畫布,桑山忠明因為在畫布上的創作思索,讓他一腳踏進了非繪畫領域的探索,進而朝向裝置的發展。桑山忠明從1990年起開始挑戰空間與作品之間的關係,他把空間當作一整個藝術品看待,透過作品與環境的互動,為觀者打造全新的感官體驗。另外,1995年他在德國Reutligen的展出深得藝評家Taki Koji的讚揚,「這些物件的線性排列,讓空間產生了意義……」,桑山忠明利用金屬物件的不同排列,為空間注入了全新的感官經驗,讓觀者對空間產生特殊的視覺的,或觸覺的,或情感上的不同詮釋。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桑山忠明的作品是依據場地而創作的,但他卻排除任何與政治、社會、文化等人為因素的干擾,因為對他而言,場地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只要換了場地,呈現出來的作品自然就不一樣。林道郎指出,桑山忠明的創作關注的是完全的屏除人為的介入,而遵循科學實驗的標準化,對環境進行嚴格的控管。
難得的是在新苑藝術看到日本極簡主義藝術家之作,對不少人而言算是大開眼界,從桑山忠明的創作可見到日本藝術豐富且深厚的內涵。
日本極簡主義藝術家桑山忠明作品,首度於台北曝光!7月底,新苑藝術以「60年代至今日」為題,舉辦日本極簡主義藝術家桑山忠明(Tadaaki Kuwayama)個展,推出1960年以來難得一見的作品。7月29日晚上,新苑藝術特別邀請到日本戰後藝術評論權威林道郎(Michio Hayashi),以「中性的詩學」為標題,爬梳桑山忠明創作歷程與轉變,當晚講座在新苑畫廊負責人張學孔主持下揭開序幕,從1985年即開始策畫桑山忠明展覽的日本畫廊Yamaguchi Kunst-Bau負責人山口孝(Takashi Yamaguchi)也出席現場。
新苑藝術舉辦日本極簡主義藝術家桑山忠明(Tadaaki Kuwayama)個展「60年代至今日」。(攝影/陳意華)
陳意華( 11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