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影像與裝置進行創作,1978年出生於甘肅的蔡東東,1996年加入解放軍,被指派為拍攝入伍士兵肖像的駐部隊攝影師。在當時,他僅接受最基本的攝影指導,其餘知識都靠自己摸索,而這個經歷也為他日後的創作奠基,回到北京後他便開設了個人的攝影工作室。
對於攝影,他曾說:「攝影不再特別,它變得非常模糊」,這個說法除了對應於當代攝影創作的體質多變,也指向在數位攝影的日益便捷、普及的情況下,蔡東東反而轉往對於舊照片的關注與審視。近幾年來,他的作品多以自己多年累積下來的廢片,與他沖洗自舊貨市場收集來的文革時期底片為素材,他自言:「我像一個外科醫生一樣對這些照片做起了手術,根據每張照片本身,我採用不同的方法,刻畫、打磨、捲曲或與其它物體結合做成攝影裝置等等。我極盡各種手段,挽救這些圖像,並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蔡東東│捲起的路 明膠銀鹽相紙 21x30cm / 63.5x55x3.5cm(含框) 2015 百藝畫廊提供
此次於百藝畫廊展出的「讓之在」,在觀眾尚未走入畫廊前便能遠遠看見作品《脫靶》上,那幅射擊練習場舊照上筆直插入的竹箭。這支箭落進相紙的正中心,但未能命中畫面裡教練所直指的靶心位置,這筆令人侷促不安的「(未)命中」也顯現出蔡東東作品中,某種介於過去與現在、影像與現實之間的縫隙位置。觀察蔡東東的作品,可以發現他所感興趣的並非完全是這些舊照片的內容,他認為「因為圖像的本質是具有欺騙性的,我感興趣的是圖像生產背後隱藏的機制」。
他以某種外部介入的方法,對圖像與觀看關係提出質疑,一如他慣以現成物「鏡頭」替代畫面焦點(人的臉部、或畫面主要視覺位置)的方式,鏡頭的植入,在畫面上產生出拍攝者和被攝者之間的反轉,取代了原本應被注視的客體。蔡東東稱自己的創作為「雕塑攝影」,他將傳統的攝影形式當作物件和視覺資訊般解構。
蔡東東│太陽的縫隙 明膠銀鹽相紙 27x18cm/57.5x48x3.5cm(含框) 2015 百藝畫廊提供
對他而言,當圖像變成純粹的物體時,圖片就成為一處有形的場所。如本次展出作品《被移動的月亮》,波光粼粼的湖面回溯了拍攝的當下,然而夜空上的滿月卻被裁剪下來,隨後嫁接在一旁,成為現實的破綻。而在《捲起的路》,照片裡一條警車即將行駛過的道路,卻被人為地撕開、捲起,捲起的相紙成為阻隔其前進的實體之物。藉由這些直接反映於現成物件與相紙物質性的「干擾」,創作者使圖像原本乘載的符號順序重新編譯,在鬆動過去影像與現在現實的過程中,也添上一筆帶有幽默及挑釁的提問口吻。
Tags
林怡秀( 132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