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滌煩茶寮的「茶房四寶」

滌煩茶寮的「茶房四寶」

三月的北京,滌煩茶寮主人王介宏示範著「工夫茶」之道。小室裡擠滿20、30人,安靜凝神地等待那一杯武夷岩茶。嗅香…
三月的北京,滌煩茶寮主人王介宏示範著「工夫茶」之道。小室裡擠滿20、30人,安靜凝神地等待那一杯武夷岩茶。嗅香試味,輕徐啜呷,果然清香撲鼻,口有餘甘,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工夫」為閩南方言,有費時、講究之意,為近代中國茶道第一,《清朝野史大觀》:「中國講究烹茶,以閩南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喝得此杯茶,著實不容易。
滌煩茶寮的「茶房四寶」
觀此茶席,來自有清代以來閩南漳浦一帶留傳的老茶器,王介宏實踐著古代典籍裡的論述與講究。清人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民國翁輝東《潮州茶經.工夫茶》亦曰:「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於茶之本質,而在於茶具器皿配備精良,以及閒情逸緻之烹製。」王介宏體會:「工夫茶首重器具精良。用好的茶器能更真切的體驗這一杯濃郁有韻味的茶湯的由來,這是為什麼烏龍茶與工夫茶器不可分割。」清中期〈宜興朱泥 梨式 南華款 孟臣壺〉、清〈高身青花雲龍紋 若深珍藏 壺承〉、明〈龍泉窯 壺承〉、清中期〈青花湖石牡丹 若深珍藏 杯〉、清初〈漳窯哥釉 杯承〉、清中期〈陳永興款 白泥笠蓋玉書煨〉、清〈白泥卐字風爐〉、清〈沈存周款 蘭菊圖錫茶入〉、清〈紫檀柄虯角羽扇〉、清初〈細竹蓆漆器茶棚〉,件件都是滌煩茶寮的收藏寶。
清〈白泥卍字風爐〉。(滌煩茶寮提供)
清中期〈陳永興款 白泥笠蓋玉書煨〉。(滌煩茶寮提供)
老茶器,為王介宏收藏古玩20多年來的起點。1990年代,他初進內地的第一站便是廈門,從廈門至漳州龍海尋訪朋友,「當時龍海朋友的家裡有不少的陶瓷器皿如杯、蓋碗、盤,還有紅泥小壺(土罐)等一些當地出的茶器,但是想找精細宜興朱泥壺、景德青花小杯(若深珍藏款)確是相對稀有的,跟朋友每天騎摩托車尋訪漳州漳浦一帶鄉里的同好,往往幾天的行程裡收穫僅一、二。如今把翫這些當年所尋訪留下的珍藏,內心喜悅,但也帶了一些感嘆……」漳浦為閩南最古老的縣份,明清時文風鼎盛,推動了飲茶風尚,精良茶具也就成了學識、地位、身分的象徵,據前漳浦博物館館長王文徑研究:「生前寶器隨葬、且有二次入葬與喜用出土物的習慣。」清代以來墓葬出土發現隨身葬器之工夫茶器是其他閩南、潮州地區所少有的。此地既為工夫茶主要的發祥地,文化葬俗亦說明了對器具的重視與講究,故一直以來閩南工夫茶流行區就形成匯藏老器之寶地,此中以茶房四寶:潮汕爐、玉書煨、孟臣壺、若深杯,備受寶愛。清人陳恭尹〈茶灶〉:「白灶青鐺子,潮州來者精。潔宜居近坐,小亦利隨行。就隙邀風勢,添泉戰水聲。尋常饑渴外,多事養浮生。」白灶為「潮汕爐」、青鐺子為「玉書煨」。連橫的《雅堂文集.茗談》中記:「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
清中期〈宜興朱泥 梨式 南華款 孟臣壺〉。(滌煩茶寮提供)
娓娓道來的茶器故事,有歷程、有學習、有情懷。「從這些茶器評賞與漳浦博物館收藏理解,閩南工夫茶的樣貌,並通過學習閩南地區及相關的茶文獻內容,一點一點地實踐回溯閩南茶文化的原型,而這多年的實踐與努力更多的是原鄉的情懷所蘊含的動力,期待多一些交流與分享。」20年前,那騎著摩托車的少年從器物的鑑賞走向文化的實踐,今日儼然已為茶之行者。王介宏端出滌煩的茶房四寶,非此不足以豪,待客自信有禮。
清中期〈青花湖石牡丹 若深珍藏 杯〉。(滌煩茶寮提供)
潮州白泥爐
燒水用的火爐,直筒形,爐心深而小,使火勢均勻,且可調節通風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或橄欖核為燃料。製作原料先為白泥後普遍為紅泥。白泥製爐潔淨高雅,爐門為卍字菱花形,上配書卷形題額「風吟」,正與風爐特性相合,妙意生趣。
玉書煨
煮水的小壺,又名砂銚,大多為扁圓形砂壺,氣質樸雅,小巧順當。水沸時,蓋子「卜卜」作響,猶如喚人泡茶。據傳,此壺由古時名匠玉書製成,而得名。砂泥透氣性佳,煮水甘甜細軟,能得茶之真味。清光緒震鈞《天咫偶聞》言:「以白泥銚為茶之上佐。」
孟臣壺
泡茶的小壺。紫砂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能發真茶之色香味。惠孟臣為明末清初宜興陶人,以擅製小壺馳名於世,秀雅精妙,尤宜工夫茶,後世稱此類小巧的朱泥紫砂壺為「孟臣壺」。孟臣壺,以梨形壺蜚聲中外,此件包漿瑩潤,氣韻溫雅,壺底落款「南華」。
若深杯
白瓷小茶杯,底平口闊,徑不足一寸,杯沿外撇,持不燙手,壁薄起茶香,潔瑩襯茶色,杯底有「若深珍藏」字樣,玲瓏可愛。於杯沿繪有青花絃紋,杯身外繪青花湖石牡丹圖,高雅精緻,正適細細品啜。
藍玉琦( 25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