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m_form default_tab=”login” logged_in_message=””]
中級玩家

2021——2022年泰卓鏈藝術家及其NFT作品十選文|張寶成

Shvembldr-Union

Shvembldr,《聯盟》截圖畫面。(圖片來源

來自拉脫維亞,本名Ilja Borisovs的Shvembldr,本來是一位「NFT原生藝術家」,我們不知道他的現實來歷。Shvembldr在加密藝術圈的走紅,來自2021年於Art Blocks(以太坊)和Hic et Nunc(泰卓鏈)兩大平台,發表極富巧思的動態及互動作品;但現在,他不只以此走紅,還在現實中成名—因為政府判定其加密貨幣收入不法,加以查扣。這讓加密藝術社群團結起來,以購買行動展開聲援。

這件《聯盟》(Union)雖然有100版,卻是一件「創造作品的作品」,因為其互動機制豐富,藏家鍵入的超過三十種符號,皆能針對幾何圖形產生相應變化—選擇顏色、線條的形狀、色塊的外型、素材移動的快慢等,不一而足—繪製出另一件作品。不僅如此,只要提及原作者,並經過智能合約的自動分潤,持有者便能自行再製、拼貼,用於特定空間的背景,展出亦無不可。誠如藝術家所言:「這件NFT的每位持有者,都是Shvembldr作者方的共創者。」


Zancan-Garden, Monoliths

Zancan,《花園,巨岩》。(圖片來源

Zancan可能是泰卓鏈NFT總銷售額最高、二級市場作品單價也最高的藝術家。從2021年十月在Objkt上發表作品至今,其受矚目的程度有增無減。熊市之慘淡對他發表作品毫無影響,作品昂貴與否不重要,因為我們根本搶購不到。

延續既往風格,《花園,巨岩》(Garden, Monoliths)的主題仍是自然景觀。透過p5.js的編寫,他在數位世界銘刻下最撩人的繪圖機(plotter)筆觸,開啟泰卓鏈NFT的「自然主義」風潮(這裡指的,是用數位編碼盡可能捕捉自然景物的細節)長達一季的時間,只要其他藝術家發行類似主題的作品,就有不錯的銷售成績,如備受爭議的Tezumie。

《花園,巨岩〉的景物由我們近身開至遠方,結合春園花草的萌發和觀者視野的遞進,是一件視覺繁複而節奏輕快的生成式作品,畫面暗沉的灰黑與墨綠雙主色則注入內斂的神祕感。巨岩受花草遮蔽又阻其去路,生態系的多樣格局在255版中隨機佈署。如果要用一句最老套的話總結,我會說:沒有收過zancan,不要說你知道「藝術類NFT」。


Yazid-Hashed Cities

Yazid,《砸湊城》。(圖片來源

來自汶萊的Yazid,2021年四月起,便在Hic et Nunc和Objket上發表作品,一路看著FX HASH出現,Hic et Nunc消亡,被TEIA取代,在創作路上無役不與。除了發表個人作品,Yazid也積極跟其他藝術家合作,如著名的zancan和Nicholas Sassoon,堪稱泰卓鏈「OG」(original gangster,元老)。他和東南亞及中南美洲的藝術家一起,代表了泰卓鏈的「全球南方」視野。

《雜湊城》(Hashed Cities)共363版,主要有三個特色:第一,完全以程式代碼寫出紙張印刷的不均質紋理;第二,主題是極簡的幾何線條—這是Yazid的正字標記—所構成的一座座高低、寬窄、色彩皆差異而有序的建築;第三,這些象徵性建築旁的太陽,也緊扣欣賞作品的時間。當我們白天打開這件NFT,就會看見蛋黃般的圓形。換句話說,藉由捕捉持有者錢包的時間,作品跟我們實時共存。至此,我們也明白了作品名稱的意義:「hashed」既有「拼湊出來」之意,在加密藝術的脈絡下,更直指「被雜湊(值)規定」的事實。

當大眾更廣泛地承認、認識和使用區塊鏈的那一天到來,我們就真的活在「雜湊城」了吧?


iRyanBell-Microgravity

iRyanBell,《微重力》。(圖片來源

iRyanBell是以太坊NFT資訊分析平台Upshot的高階前端工程師,來自拉斯維加斯,本人參與許多「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是區塊鏈世界的活躍者。他的成名作《波浪碎片》(Fragments of a Wave),致力捕捉波浪的多邊形螺紋。

《微重力》(Microgravity)是iRyanBell受邀參與2022年香港「巴賽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Hong Kong)的作品,共1300版,供看展民眾免費現場鑄造(live mint):只要用手機掃描QR Code,即可獲得NFT。作為互動式作品,觀者和藏家點擊此作,便能將點擊部位在解析度不減的情況下逐漸放大,遂因這樣的「微重力」而墜入層層影像內裏。

作品的造型是花瓣與花蕊,其線條、配色與漸層,皆因鮮明對比而造就了獨特的妖異氣質。1300版作品除了彼此不同,更包含至少三種稀有類型:抽掉漸層參數而缺乏立體感的「平面款」、納入各色摩爾紋而異常炫目的「迷幻款」、配色僅限黑白光譜間因而烘托出高雅氣質的「單色款」。在現場鑄造的同期作品中,這是最受歡迎的前三名。


John Karel-Randomly Common Skeles

John Karel,《隨機的尋常骷髏》。(圖片來源

2021年十月,泰卓鏈NFT交易平台Objkt吹起opensea(以太坊)上常見的PFP(profile pictures,頭像)風潮。對照當時脈絡,這似乎是一劑挽救熊市的強心針,而John的《隨機的尋常骷髏》(Randomly Common Skeles)正是這波風潮的王者:30,000版不同的骷髏,硬是在Objkt以專案形式上架—當時FX HASH還在草創階段—更誇張的是,平台使用者數量比30,000人多不到哪裡去。說好的物以稀為貴呢?管他的,藏家依舊瘋搶。

各版作品皆以八個圖示為名稱,不見文字。這些圖示對應了骷髏頭上、臉上、身上、雙手和背後的不同行為、物件與景色。八個圖示中有二、三甚至四個重複,稀缺性便依序升高。舉例來說,有三個是「油漆桶」時,我們就會看到骷髏頭上戴著油漆桶,背後掉下油漆桶,左手掛著油漆桶。僅管可愛滑稽,藏家卻能欣喜地賦予其特殊意義:原來這骷髏生前是油漆師傅呀?

John Karel製作的許多動圖,全球播放超過好幾億次,堪稱gif之王。顯然,NFT不只是簡單的迷因載體。


Casey Reas-CAAI

Casey Reas,《CAAI》。(圖片來源

台灣的數位創作者對「Processing」這套開放程式語言應不陌生,而Casey Reas正是創辦人之一(另一位是Ben Fry)。

《CAAI》系列共128件,特色在於遠觀時,每件均呈規律「乂」字型,儘管色彩斑斕,卻不乏主色基調;更重要的是,透過手動放大畫面(zoom in),觀者置身眾多細微且顏色、大小均不同的方形色塊,同樣以「乂」字型排列。秋毫迭代為鴻圖,樹海反顯出獨木,正是此作的奧妙所在。《CAAI》為「Caesuras」計畫—詩行中的「休止」之意,也跟藝術家名字「Casey Reas」的字母組合高度重疊—的開山系列,閉門系列為《DAAI》(以《CAAI》為元素製成),期間包括《XAAI》、《WAAI》等,約莫一年半的嘔心瀝血目前已告終結。

藝術家本人在2021年三、四月間,開始以「CSRSNT」之名陸續發表《CAAI》,起初藏家只見作品趣味,不知作者身分。過程中有人懷疑乃至破解了作者身分,遂引發關注與搶購熱潮。全計畫/系列皆為單版作品,2021年上半的發售價格落在60元(泰卓幣計)內,此刻二級市場地板價為5000多元,幾乎每一至兩個月都會成交一筆。


Memo Akten,《觸手怪物》。(圖片來源

Memo Akten-Tentacular Critter

土耳其裔的新媒體藝術家Memo Akten,很早就開始用人工智慧創作了。舉例來說,2015年,他以Google開發的機器學習技術「深夢」(Deep Dream)留下〈心層行旅〉(Journey through the layers of the mind)這件迷離之作:隨時間推進,畫面的景深和焦點無限延異,藝術家本人的自拍照和景物的輪廓,都因溶解而互滲,彷彿世間所有事物存在著隱密的連結。

《觸手怪物》(Tentacular Critter)是系列作品,共256件。觀者可以發現,它們的基本形象都是章魚,而每一隻都混融了不同素材,不管是光電、礦石、毛髮,還是人類的皮膚和眼睛;此外,背景也不相同,包括海中、岸上、溪邊,甚至是宇宙星際。種種參數使作品件件不同。此系列當初拍賣時,曾掀起東西方兩大藏家鏖戰多時的競標,一時蔚為泰卓鏈熱門話題。

以章魚為主題並非偶然,正因牠們神經之間和器官之間的協調是分散式的、可自行作主的,所以呼應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精神。


Ykxotkx-Flower Arrangement

Ykxotkx,《插花》。(圖片來源

根據推特(Twitter)上的自介欄位顯示,ykxotkx來自日本。他不只是「數位原生藝術家」,跟Shvembldr這位「NFT原生藝術家」相比,更是「FX HASH原生藝術家」。FX HASH是泰卓鏈的生成式藝術平台,供藝術家拍賣、藏家收藏,性質與地位媲美以太坊的Art Blocks。

Ykxotkx今年一月開始發表作品。起初作品均以點狀排列為探索目標,接著進入具象繪畫。他在FX HASH的成名,肇因於二、四月先後發表的「浮世」(ukiyo)系列:巧妙地將生成藝術在意的各種參數變化,融入藝術家再製的數位浮世繪中。

《插花》(Flower Arrangement)是今年六月發表的作品。不只有精巧可愛的預備畫面(由於作品經區塊鏈實時產出與呈現,故需在一定的網路及硬體條件下花時間讀取),作品內容還是百分百以程式碼寫出的「動態靜物」:雖然以花卉與瓶身這樣的古典主題為對象,花與瓶的構成元素卻是細緻的幾何線條;不只如此,我們還可見到花朵本身在瓶中插入和開出的過程。靜物照優雅,動畫片鮮活,可謂動靜皆宜,新酒溢出了舊瓶。


Marina Abramović-Hero 25FPS

Marina Abramović,《每秒二十五格的英雄》。(圖片來源

出身南斯拉夫的Marina Abramović是著名的行為藝術家。本著創作的熱情,並企盼跟掌握新技術的青年人對話,她開始跟NFT團隊和策展平台circa合作,將作品《英雄》(Hero)轉型成《每秒二十五格的英雄》(Hero 25FPS)。

NFT藏家面對這件作品時,第一時間看到的不是藝術家騎白馬、揮白旗的連貫錄像,而是多達6,500格的單張畫面,相互接續卻格格不同,充分體現行為藝術講究的對細微差異的注目。藏家可一次收藏單張,即一張靜態照片、一件NFT,也可一次收藏二到一千張—智能合約將把它們融合為一張gif動圖,同時仍為一件NFT。換句話說,以NFT的數量而論,此作版數浮動不定,除非全數賣出。

Marina團隊掌握了NFT媒材的特色—作品的隨機性和群眾的參與性—而非簡單地「數位移民」;對細微差異的強調,則質問了NFT市場偏好的「明確差異性」(高鑑別度);透過作品的融合,也巧妙創造了稀缺度,堪稱NFT與「非數位原生藝術」跨界共融的絕佳案例。


Eziraros-Shape Study

Eziraros,《形狀研究》。(圖片來源

Eziraros本名劉乃廷,台灣人。過去一年,我們不斷聽聞王新仁和林經堯在NFT領域的斬獲(此外還有王連晟與林逸文),但除了他們,越來越多台灣年輕藝術家正在耕耘NFT,劉乃廷便是其中之一。

有時被稱作「19」(Nighteen,中文名字的諧音)的劉乃廷,於2022年八月推出他在FX HASH上的第九號作品《形狀研究》(Shape Study):180版,件件都是酷似陰莖或某些情趣用品的棒狀物。可想而知,作為生成式作品,這些棒狀物具有不同的長度、粗細、彎曲方向、環節數量;配合其本體及背景顏色,乃至附著在棒狀物表層的液體,固然充滿性暗示,畫面細節卻叫人驚嘆「太棒了」。不只如此,《形狀研究》不是靜態圖像,觀者可在螢幕上看見棒狀物長出、伸長、完成的漸進過程。

藝術家自述:「我意識到:當人們探索自己/他人的同時,也可以說是一種形狀研究。」現在我們流行說「變成……的形狀」,以示自己著迷甚至花費大量金錢於某物。瀏覽這一百多版的作品後,我也「變成《形狀研究》的形狀」了。(文|張寶成)

延伸推薦

Read More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