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來一場初春的藝術饗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21年春季展覽直擊

來一場初春的藝術饗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21年春季展覽直擊

隨著香港第四波肺炎疫情日漸回穩,城中各大藝術和展覽場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陸續重新開放,為渴求文藝活動已久的觀眾呈獻一場初春的藝術饗宴。港大美術博物館於2月下旬重開,並同時呈現「如絲如畫: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中國織物」和「剛果色彩:二十世紀剛果繪畫的圖案、象徵與敘事」兩場實體展覽。連同其後於3月12日啟動的「跨閾繪畫:伍龍威個展,博物館今年春季的場展覽顯現跨越時代與國境的藝術實踐,引領觀眾探索在不同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各種工藝技法、圖像和美學的千姿百態

甫進博物館馮平山樓地下大門,便見於新近翻修的展覽空間「博藝軒」舉行的「跨閾繪畫:伍龍威」展覽。伍龍威(1971-)為香港藝術家,在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和工作數年後,於2013年成為一名全職視覺藝術家。伍龍威擅於將他的藝術理念和觸覺,引導到對形式、物料和技術的重新詮釋及重製,並致力挑戰繪畫的規範與現狀。透過開創「摺疊色彩」這種簇新的藝術技法,伍龍威把以丙烯顏料製成的立體元件拼合於畫布或平面上,打破繪畫的傳統限。展場左側的三個展櫃,呈現伍龍威將凝固的丙烯顏料摺疊成紙船的獨有手法,讓觀眾得以一窺堂奧,探看這種技法的巧妙之處。

「跨閾繪畫:伍龍威」展覽現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攝影/康婉瑩)
伍龍威,《千帆風順–火–999》,布本摺疊丙烯顏料,2018。(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攝影/康婉瑩)

展覽空間牆上懸掛的《千帆風順–火–999》(2018),畫布上黏附著大小相同、以丙烯顏料製成的小船。作品中的小船分別以淡粉色、胭脂、猩紅等色調的顏料製成,色彩的拼凑極富視覺張力,充分展現伍龍威鮮明豐富的創作語彙及個人特色。各種用色產生迸發出明顯的視覺刺激和衝突感,交織出充滿變化的畫面結構。作品細看時隱含丙烯顏料獨有的肌理質感和摺疊形成的藝術形態讓觀眾可以在作品探索藝術家不同層次的動作痕跡與其相鄰的《千帆風順–天空–999》(2018)則以色調略微不同的藍色系小船組成,色彩互相襯托,營造出明亮活潑的視覺韻律

伍龍威,《常名》,摺疊丙烯顏料,2021。(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攝影/康婉瑩)

放置在展覽空間右側的裝置藝術作品《常名》(2021)由一幅七米長,以顏料製成的繩結編織而成的「結網」組成。伍龍威透過摺疊和打緊淡黃﹑鉻黃與淡橘等色調的丙烯顏料,創作出作品中大小不同並相連的繩結。《常名》中結與結之間的銜接,令作品結構互相交織,結網從牆上川流而下,其蜿蜒曲折的形態突顯丙烯顏料的伸縮與靈活性,亦打破丙烯顏料慣有的視覺表現模式與觀眾對於顏料作品應有形態的期待,開闢了藝術創作的嶄新道路。德裔藝術理論家和感知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安海姆(Rudolf Arnheim曾在《藝術與視知覺》中強調所有的視覺形式都是一種力的形式,藝術品中的每個點、線、面都應被看成是作用於力場的干擾,如一塊石子投於湖面般造成變化。伍龍威在繪畫上所進行的探索顛覆了人們習慣的視覺邏輯,丙烯顏料的三維形態、色彩的交疊消弭繩結的銜接呼應,都在探討著純粹的圖像要素及超越物質形態的藝術形式。

拾級而上,林仰山展覽廳中的「如絲如畫: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中國織物」展示博物館所藏清代至20世紀中葉的中國絲織物,包括立軸、掛屏、幡及龍袍等形式多樣的展品。展覽中的其中一幅緙絲立軸《芙蓉翠鳥》製於清代,展現一雙翠鳥在芙蓉間飛舞的情景,翠鳥瑰麗繁複的青藍色羽毛,以及芙蓉花呈白色和桃紅色的花瓣,均以三暈色技法織造。三暈色技法使作品產生調和漸變,濃淡暈色的視覺效果,而此一技法自宋代開始流傳,為緙絲技法中的的經典。另一幅緙絲立軸枇杷錦雞》,作品中五彩斑斕的錦雞運用了接近20種不同的色緯來緙織,製作工藝精細,造形精美,彰顯清代緙絲工匠「以梭代筆」的巧思。作品中精巧的畫面建構和絢麗多彩的色調,讓尋常的自然風景變得生動靈活,充滿變化。

「如絲如畫: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中國織物」展覽現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攝影/康婉瑩)
「如絲如畫: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中國織物」展覽現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攝影/康婉瑩)

展廳中的兩件龍袍是是次展覽的另一亮點。這兩件一藍一紅的龍袍上,配有以納紗繡製成的五爪龍紋,並襯以壽字紋、仙鶴紋及如意雲紋等吉祥圖案,既表現祥瑞之兆又起裝飾襯托作用。在清代,宮廷用的繡品皆由杭州、蘇州和江寧三地的官營繡坊製造,而製作一件龍袍往往需時約190天。根據《大清會典》記載,明黃色是皇帝專用的顏色,親王和郡王的龍袍地色用藍色,其他宗室貴族可用絳色龍袍。這些歷經超過一個世紀滄桑的服飾,至今仍魅力不減,風釆依然。

剛果色彩:二十世紀剛果繪畫的圖案、象徵與敘事」位於與馮平山樓相連接的徐展堂樓一樓展區,呈現一批由1920年代中期至1960年創作的剛果藝術作品,為觀眾提供多樣化的觀點與角度來了解剛果藝術家於殖民時期的創作實踐。展覽以殖民官員Georges Thiry與剛果藝術家「先鋒者」的繪畫作始,1926年,Georges Thiry為剛果藝術家Albert Lubaki 提供了所需繪畫用品,讓 Lubaki 以紙張和水彩顏料重新創作牆壁上的圖像,令剛果首次出現可移動的繪畫形式。Lubaki與其他「先鋒者」的作品或抽象、或具象地描繪了剛果的自然風土、鄉間生活以及各種充滿創意的場景,呈現出20世紀初剛果藝術家的精神面貌和態度。

「剛果色彩:二十世紀剛果繪畫的圖案、象徵與敘事」展覽現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攝影/康婉瑩)
「剛果色彩:二十世紀剛果繪畫的圖案、象徵與敘事」展覽現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提供,攝影/康婉瑩)

年在伊利莎白維爾( 現稱盧本巴希)成立一所以圖像創作爲主、輔以雕塑創作的工作坊,為當地帶來一股藝術新風氣。在Romain-Desfosss 的「Le Hangar」工作坊中,當地藝術家展現出他們獨特的創作理念和視野,當中不少成員其後更成為獨當一面的藝術家。「Le Hangar」工作坊的藝術家當中,Pili Pili Mulongoy特別以點畫技法而聞名。在《無題(狩獵)》(約1950年)中,Pili Pili Mulongoy以嫻熟的創造力,描繪當地部落成員在叢林中狩獵的情景,創作手法自由而獨特,充滿了質樸率真的地域特色。

港大美術博物館季的場展覽除了呈現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各種創作實踐,亦展示出不同作品之間對話的銜接點。博物館同時提供「如絲如畫: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中國織物」、「剛果色彩:二十世紀剛果繪畫的圖案、象徵與敘事」兩場在線展覽,以及探索科學、技術和藝術之間的共生關係的「藝創啟動」網上學習平台,線上與線下互相結合,與全球線上觀眾分享港大美術博物館一場初春的藝術饗宴。

如絲如畫: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中國織物」、「剛果色彩:二十世紀剛果繪畫的圖案、象徵與敘事」、「跨閾繪畫:伍龍威

時間:展期分別至2021.05.30、06.20、06.27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地址: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參觀前請留意與配合博物館內的防疫措施)

陳承焜( 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