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極簡與鏡面的奇幻魔術,阿麗莎.柯維德於文心藝所首辦台灣個展

極簡與鏡面的奇幻魔術,阿麗莎.柯維德於文心藝所首辦台灣個展

因緣際會之下,葉曉甄認識與收藏了藝術家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1979-)的創作。此次於文心藝所舉辦的「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呈現了柯維德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視覺藝術中心(MIT List Visual Arts Center),舉行「介於兩者之間」(IN BETWEEN GLANCES)個展中展成的作品。
當兩位對美學都很有想法的女性,放在一起,會蹦出什麼火花?這個火花,就生發在台北文心藝所。美麗的女主人,文心藝所的創辦人葉曉甄,從小就對於美學相當講究,浸淫藝術多年之後,她把對美的定義,拉升到精神性極高的極簡世界。
葉曉甄在美國上大學,學成歸國後,立即接掌家族建築事業,也正因為忙碌,讓她依賴藝術作為精神糧食,平衡她的思緒與身心。因此葉曉甄更有能力與資源,參與許多國際重要的美術館活動,認識藝術家,甚至購藏藝術作品。在成立台北文心藝所後,進一步地透過展覽,讓更多人體驗、感受她的珍愛,進而在心靈深處交流與分享。因緣際會之下,葉曉甄認識與收藏了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1979-)的創作。因為不同於傳統的美感經驗,面對這樣的非典型作品,怎麼與人分享並爭取共鳴,成為她首要課題,卻也更激勵葉曉甄,設法鑽進藝術家的心靈深處,咀嚼再三。
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文心藝所提供)
現年41歲的柯維德,是德國柏林人,出生於藝文世家,父親是畫廊主,母親則是文化研究學者,她從小就倍受藝術環境薰陶。柯維德回憶往事說,早在五歲時,她就已經立志要成為藝術家。由於父母對藝術文化的內行,對她也有很高的要求,凡事要求她,力求完美。因此,柯維德的每一步路,都非常札實。19歲時,進入柏林藝術學院學習,當年她就展露了藝術慧詰,於2008年獲得歐洲最重要的雕塑大獎──彭皮布魯克雕塑獎(Piepenbrock Prize for Sculpture),羨煞不少人,因此讓她聲名鵲起,展覽邀約不斷。
藝術家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Luise Müller-Hofstede)
「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展覽現場,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Trans For Men11》。(文心藝所提供)
當時授獎,主要是兩件裝置作品,一是2008 年創作的《Coal》(Union 666),由666塊金箔葉包裹的煤磚塊組成。在德語俚語中,煤磚(Kohle)一詞也有「錢」的意思。 另一是2006 年創作品裝置作品《Kwade’s Palette》,那是一塊由名貴的紅色桃花心木製作成的貨運托盤。得奬作品,意味著年輕歐洲藝術家們,對自然、時間、空間,甚至信仰等種種思考,力圖顛覆。
彭皮布魯克雕塑獎評審,在當時給予柯維德的綜合評語是:「概念豐富、技術卓著,而材料的運用,更是得心應手。」 這個肯定,彷彿讓柯維德在一夜之間,可以與自己敬重的當代藝術家群,平起平坐,其中包括德國藝術家米高.塞爾斯托弗 (Michael Sailstorfer)、瑞典藝術家尼娜.卡內爾(Nina Canell)。
「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展覽現場。(文心藝所提供)
目前柯維德已在許多國際重要的藝術機構,舉辦過個展,包括:2017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Eli and Edythe Broad Art Museum)「野外站台」(Field Station)系列的第一個個展;2016年英國倫敦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的個展「Medium Median」、荷蘭阿姆斯特丹蘋果藝術中心(De Appel Arts Centre)個展「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2015年由美國紐約市公共藝術基金,委託在紐約中央公園的作品《逆向運轉》(Against the Run),以及德國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的個展「運動的間隙」(The Void of the Moment in Motion)等。
另外,柯維德也應邀參與國際多項重要藝術盛典和群展,包括: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萬歲」、中國北京「德國8:德國藝術在中國」大型展覽、丹麥奧爾胡斯阿洛斯三年展「園林——時間的盡頭,時間的初始」;2016年參加印度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在眼睛的瞳孔中產生」、德國法蘭克福錫恩美術館「我」、法國尼斯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博物館「石之力」;2015年美國舊金山猶太當代美術館「破曉:空間、時間與美的再思」等。
近年來柯維德創作的形式,相當多樣,包含了雕塑、裝置、攝影及錄像等。尤其她對天文、物理、哲學等領域持以高度深入的研究,走向理性極簡美學領域,更具特色。柯維德對於材料,十分敏感與講究,對她而言媒材如同一本大書,有著訴說不完的典故源由,關於文化、歷史、哲學以及科學等廣袤無垠。
「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展覽外觀。(文心藝所提供)
其中,讓藝術家感興趣的是科學現象、沉思、操縱對象的過程,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求對物理定律的挑戰。柯維德總是能夠化繁為簡,來傳達對現實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她選擇重新被排列組合、重新被衡量價值的素材。透過挑戰對象的功能性身分,審查材料的內在品質,質疑文化層級以及人們的慣常看法。柯維德說她喜歡大家把她的作品,跟奇幻魔術作比較,展現浪漫。
柯維德解讀社會,始終依賴觀點的所謂「真相」,在真相的似是而非之下,挑戰了大家對眼見為憑的信仰。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想像,也讓觀者在看柯維德的作品時,可以與藝術家對話。 柯維德總是有著無限的奇發異想,她可以把檯燈、鏡子、木門等不同的日常物品,轉變成能夠相互啟發、打造能夠共鳴的情境,並將觀者帶入另一個全新的思考環境中。擅長利用物體,詮釋空間,並將哲學、現代科學,以及時間的元素,融入創作。而向來喜歡的腦力激盪的葉曉甄,因此成為遠距知音。
「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展覽現場。(文心藝所提供)
去年十月,柯維德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視覺藝術中心(MIT List Visual Arts Center),舉行「介於兩者之間」(IN BETWEEN GLANCES)個展。當時的展品,成為葉曉甄的藏品,目前呈現在台北文心藝所,成為近期的話題作品。
文心藝所的現代空間具極簡風格,素雅大方。佈上純白色展場,矗立著柯維德的奇特作品。而每顆石頭,再以雙面鏡隔開,鏡面的反射效果明顯,讓空間無限延伸。柯維德的創作語彙,圍繞著真假虛實,從鏡子中看到的石頭透過鏡像轉換將不再是石頭,而只是看似像石頭的象徵,觀者不再把焦點放在石頭本身,反而是鏡中的反射聯想。這種「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語境,成為是似而非的辯證,特別迷人。
「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展覽現場。(文心藝所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柯維德擅於使用鏡子作為創作媒材,因為鏡面反射了創作上的巧妙,讓人從中思考和探索著時間等抽象價值以及複雜關係。她再將物體狀態的細微變化,細膩赤裸地呈現在作品中。柯維德安排了特殊意境,指向一種暫時性和停滯的主題之中。柯維德自我調侃,她並不是把一切當作幻想。她只是相信,沒有所謂的客觀或中立的知識,這一切,都取決於故事的背景,和觀者的主觀觀點。
「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展覽現場。(文心藝所提供)
「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展覽現場,圖片為《Trans For Men11》局部。(文心藝所提供)
也許,後新冠肺炎時期,給大家機會去思考,什麼是人生需要的,先後順序又如何,人生最深層的存在,又是什麼?大家已經太習慣,活在公認的規律結構裡,例如字母,數字,時間,度量單位等系統,藉以描述周圍,那些公認的系統對了嗎?他們有沒有遺漏了什麼?一個接一個同題,如虛似玄,更是大哉問。
柯維德的作品,已被許多美術館與機構以及私人藏家所收藏,地位與影響力,與日俱增。葉曉甄與柯維德,有著共同熱愛藝術之美的特性,遠距知音,生發在台北文心藝所彌足珍貴。

假想現實Alicja Kwade首度台灣個展

展期:2020.04.29-07.19
地點:文心藝所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謝盈盈( 3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