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宴席上人文小風景 日本大和文華館「宴之器」特展

宴席上人文小風景 日本大和文華館「宴之器」特展

在享受用餐、相對飲酒的宴會上,人們藉由招待來客、與友交談、慶祝喜事、共度愉快的時光,加深彼此間親密的情誼。自古…
在享受用餐、相對飲酒的宴會上,人們藉由招待來客、與友交談、慶祝喜事、共度愉快的時光,加深彼此間親密的情誼。自古以來,正是透過儀式和酒會等饗宴,加強了神佛與人、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可認為供奉酒水,連結起人與神,而一同飲食,則加深了人與人的連結吧!日本於平安時代(784~1185)偶爾伴隨儀式活動,舉辦具有儀禮性質的饗宴,並演奏雅樂;及至鎌倉時代(1185~1333),武家門第亦開始設有迎請、款待將軍的酒宴等;室町時代(1338~1573)以後,酒宴內容日益豪奢,往往於交杯飲酒的「式三獻」儀式後開設酒席,可品嚐多道膳食料理,並供有茶水。
而在各式宴會中擔任要角者,即是容器。究竟要選用何種容器?抑或其搭配方式為何,乃按季節、慣例、或東道主之喜好而有所不同。這些關乎飲食的器皿,包括盛裝食物的碟、碗、盤、食籠,或酒杯、德利(酒壺)等酒器,被精心設計製作成漆器、陶瓷器、金屬器、或玻璃器等,用以妝點宴會場所,並使人感到享受。
本次展覽,即邀請您連同大和文華館內青蔥繁茂的「竹之庭」,由館藏品來欣賞這些與用餐、飲酒、喫茶等相關的各式器皿。
酒器
酒的歷史相當悠久,與人類的歷史相互交織。在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奈良時代,約6世紀末~8世紀)中,便記載了素戔嗚尊收伏八岐大蛇時,讓祂喝下「八鹽折酒」而致酩酊大醉的神話。此外,中國戰國時代中山王墓(河南省平山縣)的隨葬青銅壺內,亦保存有2200多年前、色澤呈深藍的釀造酒(河北博物院藏)。雖說宴會包含了儀式、饗宴、酒會等,有著各式各樣的規模和形式,但透過共同飲食,人們與神或他人連繫在一起,彷彿也加深了彼此間的關係。
圖1 中國北宋元豐三年(1080)銘龍泉窯〈青瓷多嘴壺〉,高27公分,器腹寬16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青瓷多嘴壺〉(圖1)未附蓋,器身上半部設有五根圓柱狀的管;這類形制特殊的壺,常見於中國南方墓葬之隨葬品。此壺之器身,形似將餅疊為五層,各層均刻有蓮瓣形紋樣。最下層的各個蓮瓣中央,又刻有2~4個文字,記載如下之祈願銘文:「元豐三年(1080)又九月十五圓日,增添福壽,鬯(指祭祀用的酒)且之進與何十二婆,百年後應益安孫子,富貴長命大吉。」由此可知此壺之製作,乃是為了供奉「何十二婆」墓的祭祀用酒。此壺之外,另有具相似刻銘的〈青瓷盤口雙耳瓶〉(大英博物館藏),據稱兩者乃是出於同一墓葬之隨葬品(龜井明德《大和文華》91號,1994年)。此般以酒水奉祀天和神祇並供養亡者之事,帶有尊敬祖先、使子孫繁榮的意味。
酒原是連結天、神、人之物;在中國即有酒乃天賜於人的看法,如《漢書.食貨志下》便直言道:「酒者天之美祿」,其後並云「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百禮之會,非酒不行」,談及酒的各種功能,其中也包含了統治天下。此般針對酒之美好而吟詠的與酒相關詩文頗多,且廣受人們喜愛。此外,亦有不少記下或刻出與酒相關之銘文及詩文的器物。
圖2 中國明代〈青花刻花文字紋碗〉,高6.3公分,徑11.5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青花刻花文字紋碗〉(圖2)亦為一例。日本茶人於明末開始向中國訂製茶器,其中,反映其愛好而於景德鎮民窯燒造的青花瓷器,在日本被稱作「古染付」或「祥瑞」。這件「祥瑞」之碗具有柔和彎曲的器形,口沿略往下並有一圈突起的稜線。口沿內外及圈足上部,以青花施加回紋、菱格紋、渦紋、捻花紋等幾何紋飾;器身外壁突稜的下方,則刻出與酒相關的詩文:「酒是人間祿,神仙祖代番。三盃和萬事,解切百千愁。乍入新豐市,猶聞舊酒香。抱琴酤一醉,終日俳斜陽。上苑花如錦,中山酒似由。強三五盞,解切百千愁。傳得神仙法,開樽滿生香。遶逢明哭主,沉醉又何妨。酒是神仙造,人生奠厭他。祭天乞雨瑣,亨帝得人和。」碗心雖未施透明釉,露出素胎,但一般認為由上記詩文,可知此碗乃作為酒器之用。
該詩內容可解為:酒乃世人所喜,只因飲酒、醉酒能使人從一切煩憂中解脫;又酒為神仙所造,若以酒供祀上天,皇帝便能得人和。詩中用到了作為酒的著名產地而廣為人知的「新豐」(今陝西省臨潼縣西北,為漢代所設置而於唐代遭棄用的縣名)、和被視為美酒的「中山酒」等詞彙。在唐代長沙窯的水注上,亦記有諸多詩文或與酒相關之名言佳句,其中即有「自入新峰(豐)市,唯聞舊酒香,抱琴酤一醉,盡日臥彎湯(沙場)」此般關乎戰爭的詩句,唯於本件青花碗上,則將最末句置換為「終日俳斜陽」,此外,還另組合了「酒是人間祿」、「三盃和萬事,解切百千愁」等多句與酒相關而廣為人知的詩文。這些字句大抵相同的詩作,同樣被寫於數個「祥瑞」之器上,由此可知它們似乎是人們樂於記誦的詩作。也許飲了酒、醉陶陶後,這首詩就會這麼脫口而出吧!此碗雖比杯來得大,一碗的酒量變得較多,但由於當時平民所飲用的酒,據信酒精濃度較低,若要醉到三杯而忘憂的程度,無疑需要這般容量的大小。
日本古代的酒器中,還有繩文時代的注口土器和受到朝鮮半島影響的須惠器等,至於塗以朱漆的器皿,主要則用於神社和寺院。如〈朱漆繪蝶紋瓶子〉(圖3)此般器形呈口小、肩寬、器身下擺窄收的瓶子,有可能即是盛裝酒水、成對供於神前或用於祭禮之物吧!
圖3 日本室町時代16世紀〈朱漆繪蝶紋瓶子〉,高31.6公分,器腹寬22.6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日本的文人和畫師亦多愛酒之士,江戶時代(1603~1867)後期位於京都東山的酒樓「端之寮」(又名華洛庵、「東山第一樓」),即為圓山應舉等文化人聚集的場所。〈東山第一樓勝會圖畫帖〉乃寬政十一年(1799)4月6日為招待近江日野之富商中井文壽而開設書畫會之際,集結書家17人、畫家31人而成的書畫作品。其中一圖(圖4)所描繪者,正是文人們在能俯瞰京都的三層高酒樓「東山第一樓」之最上層,從事書畫揮毫的身影。此外,另有畫僧月僊(1741~1809)筆下的〈飲酒圖〉(圖5),畫出五名人物圍坐飲酒的場面。眾人面前,放置有酒注、盃等酒器;當中既可見手執拂塵狀物品的人,也有持碗於手、綻開喜悅笑顏者。彷彿能聽見他們一面飲酒、一面湊近著臉親密交談的愉悅笑語聲。這大概就是文化人在集會場所中,邊欣賞著風景,同時沉浸於美酒佳餚的情景吧!江戶時代後期,由中國傳入了作為茶具和懷石器具之用的明末青花瓷器──即前述之「古染付」和「祥瑞」等各式陶瓷器,亦燒造有由青木木米(1767~1833)、奧田穎川(1753~1811)等陶工所仿造的中國瓷器。此外,荷蘭的陶器和玻璃製葡萄酒杯等,亦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而傳入日本。由此可以想像在高度關心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眾文人集會中,使用精心設計之各式酒器和食器的情景。
圖4 日本〈東山第一樓勝會圖畫帖〉,絹本設色,各圖30.9×30.9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圖5 日本月僊〈飲酒圖〉局部,紙本水墨。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食器
用餐原是與他人一同進食;誠如「直會」此一人們於祭祀後食用獻給神的供品和神酒、與神一同分享之宴會所示,透過共享飲食,據信能加深彼此間的關係。日本的宴會,是由一開始款待酒水的「酒禮」、及供給飯和湯類的「饗膳」、再加上「酒宴」所組成。作為平安時代貴族之社交儀式而舉行的「大饗料理」,到了室町時代不僅飯菜的種類和數量有所增加,且備有各式做法。「本膳料理」乃將一人份的料理擺上飯桌、分予客人,此一形式是由室町時代以將軍家為中心的武家禮儀而予確立,並於江戶時代進一步發展。此外,在茶道中,主人用來招待客人的料理,則被稱作「懷石料理」。
圖6 日本江戶時代天保十二年(1841)岡田為恭〈善教房繪詞模本〉,紙本水墨,34.2×344.7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描繪料理場面的〈善教房繪詞模本〉(圖6),為鎌倉時代〈善教房繪詞〉(重要文化財,14世紀,三得利美術館藏)之忠實模本。其所表現的是人稱「善教房」的僧侶教化貴族宅第中的人們之內容,由旁人將其所述言詞繪寫下來。只見架上並列著魚、禽肉等食材,以及碟、碗、壺等食器;男性廚師以菜刀和筷子處理禽肉,炕爐旁則可見一名女性一手拿起架在火上的鍋蓋、一手握著匙的模樣。附近還有一名坐姿女性,正拿著碗飲用著什麼。此外,還能看到廚房內的人們活靈活現的樣子,比如將酒由酒壺和銚子(附有把手的注酒容器)倒入碗中、偷偷飲用的兩名女性等。
表面塗上黑漆再疊加朱漆的「根來」,其名稱乃源於中世時根來寺(位於和歌山縣岩出市,為新義真言宗總本山寺院)為了日常生活之用所製作的物品,多為質地厚且具耐久性之物,於食器之外亦可見酒器、茶杓之類的茶具、佛具等諸多器類。〈根來塗四椀〉(圖7)可將飯碗、湯碗、連同蓋子共四層疊合收納起來,同樣具備機能性。其上所塗之朱漆,經長年使用後剝落,而使底層的黑漆不規則地浮現出來,此般優美的配色,廣受人們喜愛。
圖7 日本室町時代16世紀〈根來塗四椀〉,最高7.6公分,最寬14.2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另外,用於賞花等室外宴會者,為「提重」,此乃附有提把、且能收納酒器和食器的可攜式箱子。〈蒔繪椿紫陽花紋提重〉(圖8)即收納了盛放飯菜用的四層「重箱」(能疊為數層的附蓋箱形容器)、方形盆、及裝酒的錫製「德利」(窄口酒壺)。重箱兩面皆以金銀蒔繪鮮豔描繪出山茶花和紫陽花(繡球花),抽屜上則散見梅紋。如「提重」這般攜帶用的食器組,多以蒔繪精心設計並描繪出各個季節的儀式活動或四季植物,彷彿傳遞了人們在華麗的酒宴上沉醉享受的樣子。與「重箱」一樣能裝入食物的附蓋容器,還有「食籠」。〈獨樂食籠〉(圖9)因以彩漆表現出同心圓狀的紋樣,形似玩具「獨樂」(陀螺)轉動的樣子,而被稱為「獨樂」。
圖8 日本江戶時代18世紀〈蒔繪椿紫陽花紋提重〉,38×22×35.5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圖9 泰國18世紀〈獨樂食籠〉,高11.1公分,徑28.2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茶器
以喫茶為中心所形成的「茶道」,於茶事空檔間會推出有「懷石」之稱的簡單飯菜,可謂日本文化中所形成的一種進餐宴席。喫茶的風氣,與天目茶碗等茶器一樣,均由僧侶榮西(1141~1215)於鎌倉時代自中國傳入日本。後來,日本以之為「茶道」而完備其形式,經千利休(1522~1591)集大成後,成為具有獨特審美意識的文化而發展起來。茶道的審美意識,乃隨著時代而有所變化。室町時代以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為中心,重視建窯和吉州窯所生產之具有厚重意趣的茶碗等中國舶來之唐物。此後,喫茶在商人之間也流行了起來。在茶人村田珠光(1423~1502)始創侘茶至千利休集大成的過程中,於茶器的使用上,似乎也開始引入和物及高麗茶碗(主要為朝鮮王朝時代所製作的日常雜器)。所謂「侘」,與豪奢為相反之極端,乃於簡樸中發現清澄、於不完全之物象中感知到美的一種審美意識。
圖10 韓國朝鮮王朝17世紀〈伊羅保茶碗〉,高7.7公分,徑14公分,日本大和文華館藏。圖∣日本大和文華館
〈伊羅保茶碗〉(圖10)是在日本作為侘茶道具而受到重用的高麗茶碗之一。由於其素胎含有細小砂粒,手感粗澀,摸起來帶點刺痛感,故名為「伊羅保」。此一茶碗,乃於不包含下端的器身部分,塗有一層白化妝土,其上再施以薄釉,藉釉料傳遞出粗糙的泥土觸感。此外,器身表面,以含鐵之顏料添加簡單的紋樣,具有雖顯質樸、卻沉穩素淨的古雅深厚意趣。由於茶道中是以雙手包覆的樣子捧著茶碗進行品茶,因此以手觸摸的感覺或重量,亦是鑑賞茶碗的要素之一。
集聚人群、一同飲食的祭祀和饗宴,既是共享時間、共同感受季節和時間流轉的場合,也是向神佛獻上祈願的場合。宴會所用的飲食器,雖具有盛放供品、裝滿神酒、傾倒茶水等宜於此般場合的作用,然其功能卻不單單只是作為盛裝食物或酒的容器,還能讓人一望而感受到季節和美感,沉醉於其中。或許,透過共同使用而共享價值觀,當更為重要吧!
「宴之器」特展
地點: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
展期:7/7~8/20
瀧朝子( 5篇 )

大和文華館學藝部課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