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湖

郭雪湖(1908-2012)

男,台北大稻埕人,原名金火,曾入職業畫師蔡雪溪(1884~?)門下習畫四個月。

傳統水墨山水〈松望飛泉〉(1927)入選第1屆「台展」,是該屆最年輕的優勝者。由於一些惡意中傷的言語,使他奮而加倍努力開始鑽研膠彩畫。因家貧無法負擔拜師的學費,乃利用台灣府立圖書館進行自學。

郭氏在〈台展特選的心路歷程〉一文中提及:「我主要依靠圖書館,閱讀最近東洋書的相關畫集、畫論,並且臨摹古人的名畫,研究最新的畫法…」,研究對象包括日本畫家橋本雅邦、橫山大觀、竹內柄鳳、川合玉堂(1873-1957)等人;並且私下求教於鄉原古統。經日夜不懈的努力,使他從連泡膠都不懂的膠彩門外漢,至隔年台展時,已有能力透過細膩扎實的寫生,出品3×6尺構圖繁複、色彩儂麗的大畫〈圓山附近〉,一致好評地贏得特選,日後幾乎年年出品力作。

他曾指出文人畫與膠彩畫的差異在於膠彩畫的具體性:「文人畫較抽象,畫碧潭不見碧潭,畫月亮只畫一圈勾,畫太陽既不能表現朝陽,也無法呈現夕照,故藉助詩來表達日落日出。水墨畫亦無法表現此等情景,須以詩、書配合。至於膠彩畫,不必藉助詩、書來說明即可表現上述情景。」膠彩畫所強調的寫生對他而言即為觀察力,是繪畫最基本且重要的元素,傳統文人畫的缺失在於不是實際觀察,只能臨摹。但寫生不同於寫實,寫實是畫得很逼真,畫家卻必須寫生立法而後脫法。這種經由自身觀察所繪製的台灣景物,面貌獨特,它們色彩強烈、造形樸拙,有別於日本「帝展」的風格,並在台展中引起許多效尤,於是有「雪湖派」之稱。

影響的學生有董伯昭、謝永火、黃新樓、林嵩華、黃早早(1915-99)等人,惜大部分無後續創作;戰後學生則有陳定洋。參與的畫會有栴檀社(1930-35)、六硯會(1935-?)、台陽美協(1934-)等(圖116-大)。戰後與楊三郎受聘為諮議委員,催生「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並擔任初期的評審委員。1964年移居日本,1978年定居舊金山。

郭氏作品風格從緻密的寫實漸入水墨寫意,自謂是入法後脫法的過程。[1]水墨寫意作品鎔鑄傳統筆墨的韻味,並且在造形、色調上有簡單純化的傾向,企圖在傳統與新美術間追尋幽靜深邃的詩意畫境。評論家王白淵(1902-65)述其:「為人靈敏,通世態人情,做事有魄力,對古畫深有研究。其作品圓熟,由彩色畫,漸趨水墨畫。」

[1] 林柏亭,〈典雅與鄉土兼融—郭雪湖的膠彩世界〉,《台灣美術全集9 郭雪湖》,台北市:藝術家,1993,頁24。

相關報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