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三點連線成一面 丁建中的光走過山脊

三點連線成一面 丁建中的光走過山脊

不同於過去我們熟悉的丁建中,他這次的「光」,丟掉了機械性,少了寂靜黑夜下的騷動與快感;取而代之的是慢,是一種彷…
不同於過去我們熟悉的丁建中,他這次的「光」,丟掉了機械性,少了寂靜黑夜下的騷動與快感;取而代之的是慢,是一種彷彿捨棄了自主性而隨周遭變化的溫吞。換句話說,「日光之下」的3件作品雖然仍延續丁建中創作脈絡中以光處理時空狀態的主題,但多了與生活經驗與記憶痕跡相呼應的研究,陳述創作者同你我在日光之下幽微且緩慢的內在感受。
擺在新苑藝術大片落地窗前的《宇宙》,足以說明這次展覽的中樞觀念—25個正三角形玻璃角錐,僅兩面嵌著茶色玻璃,另兩面則都是缺口,共4種規格;除了每個單體可以不同形式的點、線、面討論其內在空間性,也可引入外在環境中光的變化,包含人事物的移動、天氣晴雨差異等,讓空間產生另一空間,藉由隱隱堆疊出的多層空間切片,豐富觀者所見與所在之餘,也回歸藝術家創作脈絡中低限美學所給出的手勢。同時,25個四面體經藝術家演算後,缺口方向不一,其黑白線位置也不同,企圖回應其英文名稱「cosmos」所意味的秩序,也就是說每一單體的翻轉都象徵著諸事萬物運作的規律及其平衡。
丁建中《日光之下》.2016。
《碎片》則是發想此展的首件作品。以液晶玻璃製成,三點連線成一面,外框木料,同樣試著將材質、造型減到最低限。但作品真正完成,還需將此物件斜靠在畫廊牆面與地面。也就是說,丁建中拿掉過去布置作品的權威方式,讓這一平面彷彿是從牆或地板的空間裡長出來的。此外,隱藏的機械裝置讓此作以某種規律循環著霧面與透明的樣貌;「這是我從爬山經驗得來的靈感。大自然用一些簡單的規則產生了不同的狀態;在《碎片》這件作品裡,有趣的是穿透與不穿透間的細微變化,是以來回不斷的穿透與遮飾,緩緩訴說萬物的消亡及循環。」他說。
丁建中與《碎片》合影。
至於同展名的《日光之下》,利用了打燈時常用的「切光」手法,呈現了不同的幾何變化與明暗層次。當然,這也扭轉了傳統架上的平面作品與光之間的關係。此辯證性的顛覆看似簡單,卻蘊藏深厚的分析過程以組織場景記憶中的位移與空缺。此外,丁建中特意輸出了一組顯示石頭光影變化的照片,以時間牽動空間的概念作為串聯上述3件作品的定位。
丁建中放棄了直接的自體光,大量引用環境光來詮釋其與外在的關係和狀態,他說:「此次個展透過環境日光與空間物性,隨著身體與時間的橫移,如同攀越山脊的歷程體驗,或是生活場景與過去經驗的參照,擴展出空間與時間的多重想像。」(圖/丁建中)
「沿著山的稜線,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山脊,以及不斷穿梭午後炙熱的山陽與依舊寒冷的山陰,植被、濕度、顏色與萬物,隨著蔓延的山徑不斷更迭,而太陽的方位也隨著我們移動的身軀重新定位與被定位。邊界之上、空間與空間、重疊或曖昧的,宇宙提供了一套規律與循環,豐富了我們情感與認知,敞開一切身體的體會與記憶的重拾。」這是丁建中去年底與友人同爬鹿屈山的心得,也是開啟2016年個展「日光之下」的關鍵。
丁建中《宇宙》.2016。
陳芳玲( 6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