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在台中高鐵站與藝術不期而遇

在台中高鐵站與藝術不期而遇

小事製作的現場演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台灣高鐵公司邁向第11年,在今(30)日於高鐵台中站,與財團法…
小事製作的現場演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台灣高鐵公司邁向第11年,在今(30)日於高鐵台中站,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共同宣告「台灣高鐵藝術元年」計畫將正式啟動。究竟在雙方的合作下,可以擦出什麼火花?而藝術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帶來的會是彼此的限制?還是雙贏的契機?
由栢優座的許栢昂,以林沖夜奔的扮相開場,身著素箭衣,腰繫大帶,頭戴林沖盔,在三弦、竹笛等的伴奏下,嘴中唱著馬致遠的《天淨沙》,然而手中卻拖著現代的行李箱,彷彿穿越劇般,讓日常的高鐵站大廳,頓時有著一種鮮活感。台灣高鐵站自2015年起,陸續舉辦「藝」起來高鐵的活動,今年定調是「台灣高鐵藝術元年」,高鐵公司董事長江耀宗表示:「高鐵一直持續思考台灣的美好,是否有更主動、更積極的方式,來親近大眾與旅客。」便提出用藝術讓高鐵更美好的請求,讓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在第一時間,就爽快地答應此次跨界合作。林曼麗表示,如何讓高鐵在速度的專業之外,能夠多一點溫度、感覺、心動和驚喜,讓與時間賽跑的旅人,感受到藝術的無所不在,與藝術不期而遇,是藝術元年非常重要的計畫主軸。
魔梯形體劇場分別遞交沙鈴和導遊旗給文化部長鄭麗君、交通部長賀陳旦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穿針引線地引導觀者行經至林明弘大型作品之間。(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林曼麗致詞時表示,此次的合作如同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從高鐵車廂到大廳,川流不息的人群、滿滿的標識,再加上安全動線的考量,藝術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因此,「不期而遇」便成為此次實踐的方法與策略,其包括由藝術家林明弘以《窗》為名的大型視覺藝術裝置,其善用穿透窗櫺映照於室內的光影,讓穿梭其間的旅客可浸沐其中,獲致充滿驚喜的發現。此外,在今日的活動中另兩個表演團體魔梯形體劇場與小事製作,也即興帶來美妙的表演段子。其中,魔梯形體劇場分別遞交沙鈴和導遊旗給文化部長鄭麗君、交通部長賀陳旦以及林曼麗,穿針引線地引導觀眾行經至林明弘的作品之間;在光線的浸沐下,青春洋溢的小事製作,在派特斯合唱團(The Platters)的〈Only You〉背景歌曲中,上演一場彷彿在日常的車站中,就可以遇到的愛情物語。
藝術家林明弘。(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台灣高鐵藝術元年」的計畫不禁讓人聯想起古往今來,交通運輸產業與藝術跨域合作的美妙篇章。鄭麗君致詞時即例舉了19世紀,印象藝術家莫內(Claude Monet)與聖雷札火車站(Gare Saint-Lazare)的故事,當時的站長停駛火車並關閉月台,讓火車頭噴出蒸氣供莫內創作,令其完成六幅作品並成為藝術史佳話,而台灣前輩藝術家倪蔣懷眼中的基隆車站、李澤藩筆下的新竹車站,乃至於台灣傳統歌謠中的〈丟丟銅〉等,無一不是現代交通與藝術的美妙和合範例。
作為高鐵藝術元年的先聲,林明弘的作品靈感源自其對「家」的經驗與懷想。身為台中霧峰林家第九代傳人,林明弘自小赴國外留學,再回到家裡的「古厝」時竟是為了參與它的修復工程,那期間他充滿著傳統與現代的靈感衝突,但看似完全斷裂的文化,卻能透過藝術的思維與實踐,在既有的文化底蘊中再創新的觀看方式。《窗》一作中的傳統窗花圖樣,來自林明弘老家中的帳房窗櫺,目前設置在台中高鐵站1A、1B、4A與4B出口方向的玻璃窗牆,是「台灣高鐵藝術元年」六期計畫階段中的第一階段,該作與高鐵站鋼骨結構,形成一種反差與對比,在繁複不失俐落的巨幅光影之間,天圓地方的銅錢樣式亦帶有著財運亨通的寓意;該圖樣的設計,也將延伸成為特殊款的車票,隨機販售,讓乘客有機會與藝術「不期而遇」。
與會嘉賓與表演團體合照於林明弘大型作品《窗》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而在主要提供視覺呈現的林明弘作品之外,包括栢優座、魔梯形體劇場、拉縴人歌手、丞舞製作、樂x5及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等表演團隊,也將於會在5月至7月間的每個周末,不定時在台中高鐵站的公共空間讓觀眾「遇見」他們的現場演出。藝術與企業的跨領域合作,在台灣已行之有年,然而如何善用空間優勢,創造新的可能性,「台灣高鐵藝術元年」或許可以是新的挑戰,並且有機會成為最具活力的指標。
左起:交通部長賀陳旦、高鐵公司董事長江耀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文化部長鄭麗君。(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栢優座的許栢昂,以林沖夜奔的扮相開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劉星佑( 58篇 )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