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

「田中央的建築作品很黏,在一般的展場設計其實很難呈現,本來另一位策展人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
「田中央的建築作品很黏,在一般的展場設計其實很難呈現,本來另一位策展人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前年即擔任黃聲遠在歐洲巡迴展策展人的資深建築師)還問我『能不能也運一塊地坪過去展?』我笑說,展覽經費就已經很不夠了,怎堪如此大興土木?」
「其實就像是交朋友,慢慢我們會發現原本在問別人的需求和想法時,結果就想清楚了自己長久以來在思考的事情,我想這才是因為交朋友而產生同理心的重要意義。」黃聲遠的核心思考,就像當代建築界自成一格的關係美學,之所以他的作品在宜蘭為人津津樂道,不外乎透過他對空間與環境的思考,透過建築而重新凝聚起社區的關係,隱然有效對抗失速都會化的半農村社會瓦解。
王俊雄也表示,這次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不但和國際建築專業社群持續交流,台灣現代建築學會也將於開幕隔天(5月25日),舉辦擬於2021年起進行的「六國建築三年展計畫」的第一次籌備會議,該計畫包含台灣館、德國館、法國館、波蘭館、愛沙尼亞館、土耳其館等六國建築界參與,這將是台灣於國際建築史的重要一頁。
在展場一處,宣影布上複述了去年黃聲遠獲頒日本建築界相當崇高的大獎「吉阪隆正賞」(The Yosizaka Takamasa Award)的得獎感言:「台灣是一個辛苦又美麗的地方,有颱風、地震,有揮之不去的資本發展迷思,有衝突不斷的公共決策,還有個老是認為世界由他們定義的大鄰居。戰爭的幽靈盤繞,而我們仍然可以有自由的心靈。」黃聲遠應建築友人之邀,在開幕之際又朗讀了一次,並且在會後加碼了他的願望,「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之後,這個國家和這片土地不會依然無法分辨美與醜的差異。我想我並不需要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透過合作的許諾,一起面對未來。」
201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
「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即將於5月24日起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這也是台灣第十次參與此一當代建築藝術盛會,並在2月27日於新竹百年公園整建場址內的新興展演場地「風livehouse」發表策展整體概念,以及一比一展件試組裝記者會。
甫將於3月份獲頒本屆「國家文藝獎」建築類得主的黃聲遠建築師,偕同他主持的田中央工作群代表台灣館參展,格外具指標意義。展覽主題訂為「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Living with Sky, Water & Mountain: Making Place in Yilan)除了呼應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長年深耕宜蘭風土景觀的努力,也與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總策展人法瑞爾(Yvonne Farrell)和麥克娜瑪拉(Shelley McNamara)的命題「Freespace」呼應,著重在人和環境緊密連結的關係。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1:1記者會會場。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竹風蘭雨」現在不光是一句台灣氣候俗諺,而是黃聲遠建築師目前「雙主場」的工作寫照。去年夏天,黃聲遠曾以「田中央的交換日記」發表演說,暢談他與新竹市政府的兩大合作計畫:近一年來,他投身於關埔國小校園校舍全新實驗性打造,以及古老圳埤隆恩圳親水空間再造的規劃設計,兩件事都令新竹鄉親引頸期盼。這也可以解釋今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主題雖然是宜蘭,但卻在新竹發表威尼斯行前組裝記者會之故。新竹市長林智堅也以一年來,受黃聲遠的合作之賜,亦為地方注入新的環境關係思維。
從「如何營造出讓人安居的生活場所?」這樣一句提問,到「建築可以改變一個地方?」簡潔有力的宣言式開場,田中央在宜蘭的工作經驗是以「和在地交朋友」的陪伴關懷出發,要如何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呈現黃聲遠的建築和環境理念,著實為策展團隊的一大挑戰。
「不同於很多建築團隊的宏大設計,我們做的都是『小地方的小事情』,因此這也是田中央在展覽裡首次運用影像。」策展人王俊雄表示,幸好自2008年起,紀錄片導演江國梁就持續在宜蘭和黃聲遠的田中央團隊交陪蹲點,累積了許多珍貴的工作畫面。影像敘事透過反射鏡投影機的運用構築成為展場的中軸線,「嶼山工房」的創辦人林聖峰善用輕盈而基層人民的材料——絲瓜棚架與宣影布(P-Tex,不織布的一種變形運用)作為展場結構,橢圓形的內圈是紀錄影像與黃聲遠曾發表的理念文字,外圈則是以時間為經度,刻畫出田中央的各式計畫時程的關係圖。
整個展區以「凝聚記憶」、「設定基準」、「重回大地」三大基調而論述,除了標示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在宜蘭的52件作品位置,也擇選了櫻花陵園等六件代表性作品的模型展示。現場還陳列了田中央工作群的草根象徵:當年他們在工作室的椅子,每張都長得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一種個性,但相同的是離土地都很近。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活在宜蘭:連結山海水土」工作模型。圖片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吳牧青( 111篇 )

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特約主筆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