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走向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普普世界

走向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普普世界

現當代藝術品典藏傲視全球的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London)舉辦了一個沒有「大師」的…
現當代藝術品典藏傲視全球的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London)舉辦了一個沒有「大師」的普普藝術展。觀眾見不到英國普普藝術先驅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n),而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則化為藝術家的創作素材。「走向普普的世界」(以下簡稱「普普展」)中多數的藝術家並沒有斐然的國際名聲,但在普普的世界版圖中卻擁有無可比擬的地位。
普普展從「顛覆」這個普普藝術的重要特質出發去顛覆普普藝術。普普展將時間拉回1960至70年代,那個文化和民族多元化興起的變革年代,以俯瞰全球的方式發掘普普藝術鮮為人知的全景。這讓消費主義不再是重心,廣告也非主要的視覺材料來源,畢竟並非每個地區皆有高度經濟能力支撐國際品牌的洗禮,而是轉向地區型的經濟活動,並將政治宣傳和民族傳統都納為素材,同樣地將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滴轉換為具顛覆性的、傳達異議的視覺語彙,讓普普的議題擴延到戰爭、民俗傳統、社會失衡、思想審查、性別認同與民權運動等。
正如策展論述中提及普普藝術雖源於同一形式與名稱,卻絕非單一的系譜(Lineage),反映在展覽說明上以彼得斯投影法(Peters Projection)繪製而成的地圖,不同於一般依據離赤道的遠近而伸縮各區域的地圖,而是以均等比例繪製出一個等面積的世界,用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表達對歐洲中心主義的抗議。不僅在地理界線的突破上,這樣的初衷在普普展中還以不同的子議題或藝術家為單位,講述一個在性別、政治上更多元的普普。
Kiki Kogelnik 《愛的炸彈》(Bombs in Love).1962 Kevin Ryan/Kiki KogelnikFoundation, Vienna/New York
普普展試圖從身體的政治找回普普中的女性。第一位以普普為創作根基的比利時女性藝術家艾塞爾(Evelyne Axell)的作品,總是毫不扭捏地表現女性情慾。她的《瓦倫蒂娜》(Valentine)是向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蘇聯女性太空人瓦倫蒂娜(Valentina Tereshkova)致敬。艾賽爾以太空作為解放的譬喻,將白色頭盔與活動拉鍊下顯露著女體的太空服在金色畫布上並置,這樣的女性形象不同於沃荷等人作品中永遠甜美的女性臉部特寫,而是英勇並且敢於表達情慾的。另外展出的還有斯洛維尼亞藝術家扎莉伯斯卡(Jana ?elibska)的《坎達利耶天王寺》(Kandarya-Mahadeva)以破碎的鏡子與女性肢體構建成的柱狀裝置放大男性的窺視。或是始終以創作嚴謹面對女性於社會高壓處境的蘿絲勒(Martha Rosler)以及克羅埃西亞藝術家伊維科維奇(SanjaIvekovi),在這段時期運用普普藝術的顛覆性格,分別在作品《用吸塵器打掃普普》(Vacuuming Pop Art (Woman With Vacuum))中解構商業圖像中的女性典型,或是在錄像作品《甜蜜暴力》(Sweet Violence)中探討被政治強權操弄的媒體。普普展中的女性不是被媒體與消費文化,甚至是男性藝術家所操作的客體,而是會向內檢視自我,向外傳達意見的主體。
反轉的企圖也表現在透過普普的路徑傳達在地政治觀點的藝術家們。日本藝術家篠原有司男(Ushio Shinohara)的《女兒節》(Doll Festival),結合傳統日本版畫與普普式的鮮豔平面印刷手法描繪五個挖空臉孔的人形,讓花魁等日本傳統形象圍繞著西方牛仔,以象徵的圖形鋪陳這個祈求女兒健康成長的節日,反映現代化與美國化的日本社會。而法國藝術家魁克(Henri Cueco)的《大抗議》(Large Protest)與《紅人》(The Red Men)中漫畫風格的剪影繪畫與立體雕塑是藝術家試圖揉雜一個解放性與道德、關懷勞動階級與知識分子對話關係的革命性烏托邦,如同概括了那個在越戰、冷戰氛圍中,由六八學運引燃對於威權強烈反抗的時代。襯著豔紅背景的作品似乎也反應了整個普普展想要帶給觀眾的體驗,每件作品在各展間專屬的各種鮮豔色彩上對觀眾的視覺經驗發動侵略,將作品中的批判力道往前推進。
Evelyne Axell《瓦倫蒂娜》(Valentine).1966Philippe Axell收藏 Photo: Paul Louis© Evelyne Axell/DACS 2015
對於普普,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到在我們讓自己適應了試圖同化而非訓練我們的認知與體悟的圖像與人造物世界時,普普藝術則是如此的產物,將人們的注意力轉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物件,如同它原就是「反環境的」(anti-environmental)(註)。這檔展覽讓普普的反骨精神不只是一項藝術上的潮流,而是藉由這種對個人、在地生活的翻轉、省思與批判觸及更豐富多元的文化景觀。
註釋
Marshall McLuhan. The Relation of Environment to Anti-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Windsor, 1966.pp.1–10
走向普普的世界(The World Goes Pop)
展覽地點: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 London)
展覽日期:2015.09.17– 2016.01.24
陳慧盈( 1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