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展覽推薦】好展連發,本周藝文活動推薦指南

【展覽推薦】好展連發,本周藝文活動推薦指南

迎來霜降,各式藝文展演活動依然豐富多元,典藏ARTouch為你推薦本周精選展覽。
陳釙贈《4# 19’01》,複合媒材、畫布,117x182cm,2019。(藝術家提供)
意象.無相——陳釙贈畫當下風
展期|2019.10.24-11.02
地點|臺北收藏交易中心.世貿一館M樓(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藝大校長黃光男曾說:「陳釙贈是一個非典型畫家,他的畫自成一格。」 陳釙贈曾經是透視圖繪製工作者,20多年所累積的形色工作,不僅讓他有了扎實的基本功,也深入觀察人、事、物與大自然的緊密關係,走向抽象畫的創作,以自然為師、以山水為本,可說必然之途。 有人問他「你的畫應該歸納入何流派?」他說「對我而言,每次的靈感都是當下心靈的啟動,一旦啟動、立刻下筆,動作快於思考,才能一氣呵成。」所以有人說陳釙贈的畫是「當下風」,精準捕捉每一個當下的靈動,不侷限固定的形式,「無招勝有招」一直以來便是他追求的創作境界。
「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展覽現場。(© 北投文物館)
南島回家:大洋子民藝術文化特展
展期|2019.09.27-2020.03.08
地點|北投文物館(臺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本展從南島先民數千年前的航海開始,展示其在各島嶼落地生根後,因應當地環境發的物質文化。居住在不同小島的人們,開始擁有了多元且創新的文化面貌,然而來自原鄉的歌謠依舊吟唱,成為四散彼此的相認依據。北投文物館與小島大歌(Small Island Big Song)共同合作,串聯分別馬來西亞砂勞越、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紐西蘭、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大溪地及臺灣阿美族的七位南島藝術家。藉由當代物件將南島族群的藝術文化帶回原鄉之一的臺灣。同時,館方聯合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Amis旮亙樂團等機構,一共展出60餘件文物及60餘件當代作品。此外,加入影片及VR科技等輔助,解說南島先民的漂流歷史及分布區域,讓觀眾走入先民及南島語系朋友的世界中。
洪子健個展「物」(The Thing)。(© 藝術家與立方計劃空間)
洪子健個展:物
展期|2019.11.09-12.22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洪子健(James T. Hong)的創作主要聚焦於哲學主題和人物、種族主義、階級,以及亞洲的歷史衝突。本次展覽「物」(The Thing),藝術家藉由探討抽象的哲學觀念——物,以展開他對當今現實及政治的辯證思考與批判。本次展覽,可說是洪子健在台灣的首次個展,並隨之將於12月在香港的Empty藝廊同步展出。這個展覽同時也包含一本書的出版。洪子健頻繁參與國際展覽,同時是實驗電影導演。立方計劃空間曾於2015年舉辦洪子健與陳瀅如的雙人展「上則星辰,下則德律」,他最新拍攝的紀錄片《潰爛癒合掩藏》則將在今年11月於台灣公共電視台首映。
再轉存——2019第14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台北當代藝術館)
再轉存——2019第14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展期|2019.10.25-11.10
地點|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2019年第14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將以「再轉存」(#RTS:ReTranSens)為題,討論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如何因為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而實現與轉變。過去由經驗累積而建立的認知系統,因為再生、仿生、人造生命而發展出新的身體知覺與回饋,這些回饋又如何再擴展向新的感知系統,建立個體與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新的連結網絡。本展示圖討論人造生命是如何再生和擴大人類感知,這些對科學成果的預測、科技生活的想像、科幻未來的描繪,藝術創作者又是如何將之轉化在藝術行為裡。如何透過藝術與科技的對話,讓更多議題的討論加入。
意於言裱——五位藝師的思考裝池。(© 紫藤廬)
意於言裱——五位藝師的思考裝池
展期|2019.10.12-11.17
地點|紫藤廬(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集裝裱修復師岑德麟、徐健國、李秀香、史若雲(Camille Schmitt)和吳挺瑋五人聯展。岑德麟為兩岸活躍的資深前輩裝裱修復師,與其門下俊傑首度同臺,呈現跨世代傳承,為當代書畫家的作品呈現裝池新風貌。中國傳統裝裱三大形式為立軸、手卷、冊頁。其中的立軸是裝裱使用量最多且最利於展覽呈現的形式,在此基礎下,本展作品選用立軸形式發揮。岑德麟說明,傳統的立軸與當代家居難免格格不入,透過改變配色、布局、材料等,將古代的立軸活化於當代生活,這是展覽希望達到呈現的。合作展出的臺、中、法藝術家包括江育民、吳士偉、李秀香、許悔之、張紹城、黃大有、葉乙麟、曾建穎、趙勤、羅振賢、蘇煌盛、伊魯蓀(Claire Illouz),以及奚貴芝(Danièle Schiffmann)。
陳亮璇個展「地下室活動」。(© 藝術家與海桐藝術中心)
陳亮璇個展:地下室活動
展期|2019.10.24-12.14
地點|海桐藝術中心(台北市哈密街75號2樓)
陳亮璇的個展「地下室活動」作為台北時光三部曲的插曲,就像是B面一樣作為一個平行架空世界,展場佈置似乎有跡可循,像是參照了多部電影(銀翼殺手2049、V怪客、忍者龜…)又或著只是一場抽象的、胡亂拼湊的幻想與恐慌。而埋藏在這造景裡的唯一主角,卻是一個喃喃自語的廣播者。Broadcast yourself據說是一個管道,可以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但是努力成為影像的那一刻,卻是更直接接受一場價值觀與秩序的管理,個人與龐大的社會結構互相交涉,存於城市中的過去、現在、往未來。「地下室活動」中主要的活動是觀看一個youtuber的說書影片。矛盾的是,這或許根本不配被稱為一個活動。展場中的敘事讓人搞不清時序、也分不開空間中各個聲音與影像的界線,像是末日風暴的橘紅色光暈照映大半邊展場,戰機、雨聲和洞穴水滴聲串接各個角落。
虛擬包浩斯。(© 關渡美術館與歌德學院 [台北])
虛擬包浩斯
展期|2019.10.18-2020.01.05
地點|關渡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為紀念包浩斯設計學院成立100周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與歌德學院(台北)共同合作在臺北推出「虛擬包浩斯」展覽,此展利用當代的虛擬科技讓觀眾體驗包浩斯延續至今的影響力。由美國波士頓歌德學院及德國科隆Game Lab發想,並且與科隆應用技術大學一起發展製作。透過虛擬實境形式重現1920年代的德紹包浩斯主樓,觀者被引領入一個魅力至今不減的現代建築與創新設計的世界裡。
時間容器——政大藝中30週年紀念攝影展。(© 政治大學藝文中心)
時間容器——政大藝中30週年紀念攝影展
展期|2019.09.30-11.01
地點|政治大學藝文中心(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與其說相機像個時鐘讓人看見時間,攝影似乎更像是一種溫柔盛裝時間的容器,裡面除了有傳統的線性時間切片外,還包含著攝影者的生命流年、以及各式各樣解放了的時間變貌。國立政治大學藝文中心成立30週年之際,特別呈現紀念攝影展「時間容器」,集結四位攝影藝術先驅:張照堂、沈昭良、陳敬寶、許斌,以及三位新銳觀念攝影藝術家李佳祐、陳彥呈和李浩等藝術家,跨越世代一同探討攝影中蘊含的時間觀。
ARTouch編輯部( 167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