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年輕的亞紀畫廊,解密李元佳 ──1月台北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年輕的亞紀畫廊,解密李元佳 ──1月台北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不誇張的說,這些年,台灣畫廊主最想鎖定的藝術家群,李元佳必然名列其中。李元佳作品在市場一件難求,畫廊主尋求大規模合作的唯一可能,就是與李元佳基金會合作。無奈,由於基金會成員年事已高,不是太容易即刻回覆,亦對可能的合作對象十分謹慎,往往石沉大海,然而,黃亞紀就是其中被遺忘的畫廊主之一。時隔兩年,2016年在一位亦深深喜愛李元佳的年輕藏家鼓勵下,黃亞紀再度敲門提案,終於敲開了李元佳基金會的大門。
亞紀畫廊畫廊主黃亞紀,與李元佳基金會董事Nick Sawyer合影。(亞紀畫廊提供)
1月的台北,藝術盛宴熱鬧滾滾,身為地主的台北畫廊也使出渾身解數,其中,亞紀畫廊推出的「李元佳與年輕藝術家」展覽,無疑是最受本地乃至歐洲藝術圈關注的本地展覽之一。藝術家李元佳在這幾年,從2014年的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回顧展,再到這兩年開始升溫的市場,人們開始認真回溯追尋華人現代藝術不一樣的創作路徑,讓人們驚覺李元佳的獨特。在塵封的史料裡,總有被我們遺漏或忽視的藝術家,而李元佳便是其一。
李元佳《Untitled(Self-portrait)》, ca.1994。(亞紀畫廊提供)
不誇張的說,這些年,台灣畫廊主最想鎖定的藝術家群,李元佳必然名列其中。這位師從李仲生,東方畫會八大響馬之一的藝術家,是異鄉人,也是漂泊的旅人,從台灣到亞洲收藏家對他的記憶,是這些年才鮮活起來的。一生漂泊的李元佳,他離開家鄉廣西來到了台北,1962年離開台北去了義大利;1966年離開義大利到了英國,從此,他沒有歸鄉,無論是廣西,還是台北。與李元佳交往逾30年的摯友、英國藝評家蓋.布瑞特(Guy Brett)稱李元佳是無國界的藝術家,皆因他一生漂泊世界各地。他,是不折不扣的漂泊者,是時空旅人。從1960年代後,李元佳定居英國,接續的逾40年歲月,就定居於英國。他青年時期的水彩作品,完成於台北,青壯年時期的大量創作,完成於1960年代初期的義大利,接著,他所有的作品都在英國完成。
李元佳《Untitled》,紙本水墨油彩、簽名,27.8 x 36.5 cm,1959。(亞紀畫廊提供)
從2014年北美館「觀.點」回顧展的點火,接著亞洲收藏市場開始尋覓華人現代藝術初始的脈絡,再加上西方畫廊大舉進入亞洲,也同步蒐羅亞洲藝術家與西方藝術家在同時期的不同創作交叉脈絡,台灣的東方、五月兩大畫會,是不容錯過的研究對象,而裡頭的傑出藝術家,就在人們的爬梳下,一點一滴的,被人們尋覓而出。李元佳,他恰是這樣一位,有著「神秘」光環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容易在市場找到,因為在台灣的作品不是遺失,就是被李元佳帶到義大利。他的作品,幾乎都在歐洲,當年留在義大利的作品,由家具設計師迪諾.葛維納(Dino Gavina)的後代所藏,這批藏品,估計已由倫敦的Richard Saltoun畫廊接手;而李元佳曾被里森畫廊(Lisson Gallery)代理的作品,之後亦已進入泰德美術館館藏。
李元佳《Untitled 》,手繪黑白照片,30.3 x 40cm,1990初。(亞紀畫廊提供)
李元佳帶到英國的作品,以及之後的創作,除了檔案部分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約翰.蘭茲圖書館(John Rylands Library)託管,其它所有作品,而今都在李元佳基金會(Li Yuan-chia Foundation)手中。有興趣代理、經營李元佳作品的畫廊主,都必須取得李元佳基金會的信任,才可能有進一步的合作。而亞紀畫廊創辦人黃亞紀,她就是這位突破李元佳基金會的畫廊主。
 
在2014年,黃亞紀主持亞紀畫廊的前身,台北亦安畫廊時期,即確認了畫廊的當代藝術經營路線,但不與現代藝術衝突,更需要經營、代理重要的華人現代藝術家,成為一脈相承的路線。她蒐羅了所有1950、1960年代的台灣藝術家,鎖定了李元佳。無奈,李元佳作品在市場一件難求,唯一的可能,就是與李元佳基金會合作。於是,黃亞紀開始敲門。但只要曾經敲門過李元佳基金會的畫廊主都很清楚,由於基金會成員年事已高,不是太容易即刻回覆,亦對可能的合作對象十分謹慎,往往石沉大海,黃亞紀就是其中被遺忘的畫廊主之一。時隔兩年,2016年在一位亦深深喜愛李元佳的年輕藏家鼓勵下,黃亞紀再度敲門提案,沒想到,這次得到了基金會善意的回應,從此開啟了黃亞紀台北、倫敦的多趟飛行。逾十多趟的差旅,既是苦差,卻又甜蜜,因為黃亞紀終於敲開了李元佳基金會的大門。
李元佳《Untitled C.1994》,手繪黑白照片,19.9 x 24.5cm,。(亞紀畫廊提供)
李元佳基金會在尋覓可能的畫廊合作夥伴時,非常看中畫廊的展覽與推廣能力,因為基金會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能認識李元佳,這位在北英格蘭坎布里亞郡的班克斯(Banks)村莊,致力推廣藝術、創建李元佳美術館暨藝廊(LYC Museum & Art Gallery)的藝術家。基金會透過諮詢亞洲藝術圈友人,亞紀畫廊成為李元佳基金會多年來,第一次與亞洲畫廊的合作。1月16日開幕的亞紀畫廊展覽,就邀約旗下藝術家與其它年輕藝術家,透過作品與李元佳對話,而有了「李元佳與年輕藝術家」的呈現。
 
經過黃亞紀多次前往英國討論合作方案,李元佳在亞紀畫廊的展覽輪廊逐漸浮現,一方面,基金會正加緊腳步修復李元佳的作品,二方面,雙方也針對如何展覽、推廣、銷售有了共識。基金會需要經費修復、研究、保存作品,正可以透過畫廊的串連力量;同樣的,亞紀畫廊的經營路線,在現代藝術大師上,正需要李元佳補上這一塊重要的拚圖。
李元佳《Untitled C.1994》,手繪黑白照片,19.9 x 24.5cm。(亞紀畫廊提供)
李元佳的創作路,從水彩、彩墨、油畫、浮雕、裝置、攝影,在他66年的生命裡,創作階段恰是印證了他漂泊的藝術之旅。早在台灣師從李仲生時期,李元佳的「宇宙點」概念就出現了,運用了道家的哲學,從一小點墨跡再到一個小圓,闡釋了李元佳對時間與空間的想像,從此延伸他一生的創作。李元佳豐厚的史料正逐漸梳理而出,光是就眼前所見,李元佳就是一位隱身在英國北方鄉間,在當年不為英國當代藝術圈重視,但卻深深與時代脈動結合的重要創作者;同時,他推動李元佳美術館達10年的時間,李元佳美術館在班克斯鄉間的活動,亦可視為是他一生的一件重要作品。他晚年的攝影作品,從人們較為熟悉的自拍肖像,再到第一次曝光於亞紀畫廊展出的手繪黑白照片,無不讓人驚豔李元佳豐沛的創造力。
亞紀畫廊團隊,與參展藝術家林亦軒(左三)合影。(亞紀畫廊提供)
此次的「李元佳與年輕藝術家」展覽,原本黃亞紀規畫從基金會藏品裡,挑選每個重要階段的關鍵轉折,可惜許多作品尚待修復整理,於是先挑選李元佳早年在台灣時期的水彩與彩墨作品,以及生命階段最後五年的攝影上色作品,先行展出。而邀請的年輕藝術家,包括張碩尹、周世雄、藍仲軒、林亦軒、Helen Petts、吳權倫、許炯,透過年輕藝術家之眼看李元佳之作的再創作,完成跨世代的創作對話。
 
1月16日開幕的展覽,我們較為熟悉的李元佳早期水彩作品,全部是李元佳當時從台灣帶到義大利,再從義大利帶到英國,他珍藏一生的作品。而對藏家最為獨特的,即是第一次見到李元佳的手繪黑白照片。這批達16件的手繪照片,可說是李元佳以照片為畫布的繪畫,結合了攝影與繪畫的作品。遠看,彷彿是一片難以言喻的空間,近看,才能看出是手繪創作於照片。黃亞紀說,李元佳這批作品的呈現,最開始以為是單純的上色,但後來仔細檢視,才發現有許多細節是透過暗房的彩色放大機套色而出,這些創作上的點滴與細節,正有待學者與專家進一步的探究。以及,李元佳的所有創作都有編號,包括攝影,這些編號是如何生成?有什麼意義?也有待進一步的解碼。可以說,李元佳基金會藏的手繪照片,也只有基金會擁有。
「李元佳與年輕藝術家」1F空間展覽現場。(亞紀畫廊提供)
1990年代初期,李元佳如何結合繪畫與攝影,顯示了他對日常物件的構圖,例如蘋果的再現;以及相紙上有點,有線,展示了李元佳駕馭抽象語言的能力,讓時間與空間在手繪照片上,呈現出李元佳看待世界的某一種視野。黃亞紀更指出:李元佳的攝影作品多數在他生前製作時,下方都會襯上一張中國宣紙,很像是中國繪畫拓裱的概念;對李元佳而言,這些手繪作品具有很高繪畫含義。這批作品,非常值得到亞紀畫廊一探。
「李元佳與年輕藝術家」2F展覽現場。(亞紀畫廊提供)
李元佳,他的日記裡明確寫著,他對當時國民黨蔣介石集權政府的不滿,他對創作自由的渴望。從廣西到台北,從台北到義大利波隆那,再到英國倫敦,再到北英格蘭的班克斯小村,李元佳一生漂泊。他過往,不曾被認為是英國藝術家,亦不曾在過去20年的亞洲市場裡為人重視。但,這位無國界的藝術家,終究在全球化的今日,被我們發現了。現在英國本土,以探究李元佳美術館暨藝廊為核心的展覽,現正於曼徹斯特美術館(Manchester Art Gallery)展至4月,展覽名稱為「Speech Acts: Reflection-Imagination- Repetition」。今年5月,李元佳的攝影展將於曼徹斯特惠特沃思美術館(Whitworth Art Gallery)展出,策展人為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威爾斯館策展人瑪麗.格里菲斯(Mary Griffiths)。從這幾年的學術界到收藏市場的李元佳風潮,可以料想,隨著愈來愈多李元佳創作資料的整理與爬梳,這位藝術家的藝術定位,終將出現。

李元佳與年輕藝術家

展期:2019.01.16-03.09
地點:亞紀畫廊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156號

 

林亞偉 (Lin Ya-Wei)( 11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