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產業現況評析】藝術品科學檢測標準與人才拉警報,產業闇黑的平行時空

【產業現況評析】藝術品科學檢測標準與人才拉警報,產業闇黑的平行時空

整體藝術生態鏈包括創作、市場、展覽、評論、史學研究等環環相扣,一旦失去藝術品真確性,對整體產業鏈影響甚鉅。國內藝術市場自商業型畫廊形成,歷經畫廊地域性發展與展覽活動之舉辦,產業發展累積超過40年至今已具規模,但仍缺乏具公信力之藝術鑑定機制。
有鑒於藝術收藏風氣興盛,國際間為建立健康市場秩序、正常流通管道,積極發展藝術品科學檢測技術,扶植檢測技術研究單位、培育檢測人才,發展科學鑑定與建制藝術品真偽資料庫。藝術品科學檢測與鑑定看似精微,卻影響到藝術產業龐大產值與經濟效益。整體藝術生態鏈包括創作、市場、展覽、評論、史學研究等環環相扣,一旦失去藝術品真確性,對整體產業鏈影響甚鉅。國內藝術市場自商業型畫廊形成,歷經畫廊地域性發展與展覽活動之舉辦,產業發展累積超過40年至今已具規模,但仍缺乏具公信力之藝術鑑定機制。鑑定報告來源、手法、品質參差不齊,贗品問題難有公正之解決方法。雖然國內已有純熟科學鑑識技術,亦有豐富的文物修復經驗,但人文與科技的領域遲遲未獲交集。另外,藝術鑑定科技之使用費用相當高昂,但作為證據於法院呈現佐證時,又常會因為諸多人為心理因素喪失證據效力,上述現況可能會為藝術家作品的國際流通與能見度帶來負面影響。
回顧2015年香港蘇富比「無界:當代藝術」拍賣中,曾海文的抽象水墨畫《無題1985》以41,280美元成交,為該藝術家個人至今最高拍賣紀錄。根據Art Price統計,當年度曾海文拍賣總金額為361,200美元,平均單件金額18,828美元,自始年拍賣銷售表現逐年滑落,2016年拍賣總金額約216,447美元,平均單件金額12,050美元;2017年拍賣總金額落至72,175美元,平均單件金額6,375美元;2018年來到近三年最低點,拍賣總金額不到21,000美元,平均單件金額不到3,000美元;2019年谷底反彈拍賣總金額上升至82,808美元,平均單件金額約3,021美元, 2015至2019年間作品流拍率自24%上升至48.4%。近十年來曾海文的拍賣市場將近五成七落於香港,其次為法國17%,臺灣則佔12%;有趣的是,法國成交件數最高將近五成四,其次為香港近兩成,臺灣則佔13%。面對收藏家指控市場上出現海外華人偽畫交易事件等報導,長期下來嚴重影響藝術生態及市場的運作,更讓藝術家市場行情節節敗退。
盱衡世界各國開始制訂政策及法規嚴加規範藝術市場,目前臺灣法院認定藝術品真偽有幾種方法:第一,自行判斷,也就是直接去調真品來用肉眼判斷;第二,法官會判斷鑑定機關的專業度、學經歷、鑑定經驗及鑑定方式。由法院去看這些鑑定報告實質的內容,就近年案件觀察可以發現,僅依風格分析法已經無法說服法官,法院傾向委託符合國際檢測標準能力之單位執行科學檢測或鑑定業務。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為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畫作《夜巡》(The Night Watch)進行科學檢測作業。(攝影/柯人鳳)
藝術鑑定制度化及效用推動三要項
首先,奠定臺灣藝術品科學檢測與鑑定優勢領域,建立「藝術鑑定案件資料庫」、「學術型探索未知及解決問題之機制」及「藝術品檢測國家標準化」。其次,成立藝術科學檢測學會,提升臺灣藝術科學鑑定之優勢領域與產業動能,推動方向著重建構「科學檢測識別系統」與「認證備案系統」,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產業,推動修復及鑑定語彙標準化,建立決策評估機制解決藝術科學檢測於鑑定用途之爭議,推動策略聚焦產官學研合作方式。其三,著重解決鑑定人才危機,推動方向著重建立鑑定專業證照制度,發展專業訓練與人力加值培訓產業,提高人才吸納之國際競爭力。
藝術品鑑定機制與資料庫先導建置計畫。(© 臺北藝術產經研究室)
科學檢測體系支撐司法鑑定程序
為加速國內落實上游藝術品科學檢測技術產業化,加速藝術科學鑑定成果國際化及產業化,推動我國與國際間的科研交流及產業互動,積極進行研發成果的推廣與媒合,引進國際頂尖公司的專長能力,間接促進與國際產業實質合作。積極作為除廣納各領域的專家提供各自實務經驗或學術研究的建議以外,也將分組從法規、資訊、管理等層面研擬鑑定流程標準化,登錄格式及用語規格化及修復機制,進而搭配合宜稅制及鑑定人、實驗室的認證制度,待鑑定機制成熟並廣為國內大眾所認知接受後,將有利未來國內的鑑價機制繼續成形。其次,為銜接司法改革正進行的全國國事會議之專家證人之推動業務,包含爭議作品在法律審議程序中的證人、證物、證言的保障措施。
產業政策需求方面,有鑑於藝術品鑑定與一般鑑識最大不同,在於藝術作品帶有風格、技法特徵,所以無法僅就藝術家歸屬(attribution)進行肉眼鑑定,還須進一步檢測藝術品之各種材質條件,才足以進行真偽判斷過程。就技術及法規層面,文化部應成立藝術品科學檢測技術及審查委員會,研議建立藝術品科學檢測之登錄機制與資料庫、成立材料資料庫、修復及鑑定語彙標準化。其中以非破壞性或取樣科學檢視鑑定程序,例如顯微檢視、X-Ray檢視、XRF分析等技術,量測或記錄藝術品之特性與經歷,記載藝術品外觀、固有資訊、原創區位、難以變造複製之處、可重複檢視分析觀測位置、來源、年代、自然劣化狀態、非原創之介入(後製介入)等資料(延伸閱讀),便可運用於修復保存、鑑定識別、創作習性研究等用途,提供給鑑定實驗室、修復團隊、學術機構等多方利用串連,將來才有利藝術市場流通,保險、金融、典藏等單位進行追蹤、估價或把關。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為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畫作《夜巡》(The Night Watch)進行科學檢測作業。(攝影/柯人鳳)
有鑒於國內尚無針對藝術品或文物的標準方法程序,當務之急應著手制定藝術品科學檢測國家標準方法,研擬藝術品科學檢測的建置方法與程序標準化草案。可先就國內三個檢測單位:環境保護署環境檢驗所、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作比較,並參考這三個單位的程序提出藝術品科學檢測標準方法訂定程序,以維持藝術交易市場的秩序,並讓交易雙方在責任上和物件的保證上都有適當的責任義務之分派,讓藝術交易產業能持續成長,進而保障藝術真品長遠的資產價值。
柯人鳳( 3篇 )

現任臺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國際鑑價師協會鑑價師。研究計畫:「臺灣畫廊產業史料庫計畫」、「藝術鑑定資料庫與鑑定機制標準化計畫」、「藝術品鑑定先導服務計畫」、「藝術經濟學論述之基礎研究計畫」、「全球藝術博覽會研究計畫」、「2010年視覺藝術產業現況研究報告」、「我國藝術品移轉稅制與視覺藝術產業國際競爭力之關係比較研究」。發表有研討會論文《Towards An Urban Art Economy: How Flagship Art-Based Initiatives Start the Engine of City Growth After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Transformation》於2013年第21屆歐洲文化行政管理網絡年會(the 21st ENCATC Annual Conference)。著作《藝術經濟力:藝術經濟學論述之基礎研究》(2013)。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