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生物醫學研究浸入藝術:藝術家羅詠茵的創作路徑

當生物醫學研究浸入藝術:藝術家羅詠茵的創作路徑

Integrating Biomedical Science in Art: Artist Lo Yung-Yin and Her Creative Journey

輔大醫院邀請羅詠茵創作時,她思考著作品除了表達自身的創作風格之外,更要符合展示場域的調性,因此她想起自然景象能給予觀者平靜、療癒之感創作出《蒼翠》,作為其首次於醫院公共空間展出的畫作,獨具象徵性意義。作品不僅展現了羅詠茵多年創作經驗的積累,更體現了作為她對於創作意象、媒材及展覽場域嘗試之多元性,也反映了她作為生醫研究者對藝術創作的跨領域實踐。

走進輔大醫院,一樓門診大廳右側的一幅名為《蒼翠》的作品吸引著訪客的目光。《蒼翠》是鳥瞰綠色平原向下所繪製,將遼闊的自然景象收進畫布之中。這件作品來自藝術家羅詠茵,她自小就有美術天分,至今藝術創作從未間斷,並曾舉辦及參與多場畫展。在生醫界與企業界,她亦以學術研究學者及女性企業家的雙重身分為人所知。

羅詠茵《蒼翠》,油彩畫布,134x166cm,2021。(羅詠茵提供)
《蒼翠》(2021)於輔大醫院一樓大廳內。(羅詠茵提供)

輔大醫院邀請羅詠茵創作時,她思考著作品除了表達自身的創作風格之外,更要符合展示場域的調性,因此她想起自然景象能給予觀者平靜、療癒之感創作出《蒼翠》,作為其首次於醫院公共空間展出的畫作,獨具象徵性意義。作品不僅展現了羅詠茵多年創作經驗的積累,更體現了作為她對於創作意象、媒材及展覽場域嘗試之多元性,也反映了她作為生醫研究者對藝術創作的跨領域實踐。

羅詠茵在學術領域主要研究幹細胞外泌體在於糖尿病慢性傷口中的癒合。(羅詠茵提供)

羅詠茵目前就讀於國立陽明大學生技醫療產業學程博士班,主攻研究幹細胞外泌體(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在於糖尿病慢性傷口中的癒合。生物醫學研究中,幹細胞作為具備自我更新和分化之潛能,使人體內可以轉化為各種器官和組織的細胞,在再生和組織修復上具有重大意義,而外泌體內主要包含RNA、蛋白質、脂質、microRNA、DNA片段等多種物質,能作為多種疾病的診斷標記、治療與科學研究。羅詠茵強調,當初選擇鑽研此領域的原因在於自身多年的醫美界從業經驗積累,她發現人們對美有著極致地追求,於是,她深思著如何拉近業界與專業學術領域的距離,進而使兩者產生連結。此外,羅詠茵也特別提及「再生醫學」研究對於自己藝術創作的影響。作為全新的醫學領域,再生醫學利用細胞再生的能力,修補受損組織和器官,這也為她提供了面對繪畫創作的全新視角——身分雖不同,但藝術創作與醫學研發都指向治療,前者透過觀感體驗將藝術轉化為美學之養分,而後者則是透過醫療為人們帶來健康的希望。

羅詠茵《瑞典》,蠟筆、畫布。(羅詠茵提供)
羅詠茵《南橫》,炭筆、畫布。(羅詠茵提供)
羅詠茵《酒莊》,彩色筆。(羅詠茵提供)


平日裡,羅詠茵雖流返於學習研究與生活的場域之間,卻總會安排時間進行繪畫創作,她形容道:「畫畫是我生活的重要平衡點,也讓我在途中培養自己的美學觀點與品味。」「旅途」系列是羅詠茵用畫筆記錄其遊歷體驗,她常至國外參加醫療學術交流與參訪活動,也對當地景點、文化和歷史做深入研究,同時評估情境與媒材是否符合創作理念,她亦注重作品細節的精緻度,將專業實驗研究者的精神盡情發揮,最後進行創作產出。如《尼加拉瓜瀑布》,氣勢磅礴瀑布的自然景觀活躍於她的畫筆下,她表示自己是以科學的角度及「細胞」的組合概念描繪該景象:「我將創作中的瀑布、水流、遠山等每個環節視為一個個NDA、基因與細胞,它們雖是畫面場景中的個體(單位),但當它們拼湊在一起,就擁有了完整的生命力。」而這一創作方法,是其在過往人生經驗中所獲得的靈感:「無論作為公司經營者,還是學術研究者,這些角色都不斷砥勵著我向前行,我也重視以科學、開放、積極的態度解決面對的狀況。於我而言,藝術創作雖感性,我卻也在這些細膩的感知中以理性地、做研究的方式去處理繪畫所遇到的各種難關。」

羅詠茵《尼加拉瓜瀑布》,油彩畫布,134x166cm。(羅詠茵提供)
羅詠茵正在創作。(羅詠茵提供)

當我們了解羅詠茵的創作時,更能深刻體悟生醫研究對於她掌握藝術的影響,及其展現個人生命經驗之軌跡。即便在這些年,羅詠茵的身分有著多種轉變,她卻始終以科學、客觀的態度對待研究與創作。「生物醫學研究者」與「藝術創作者」在字面上看似無連結,但透過觀看其作品,讓人聯想到學術研究為其藝術創作建構全新的可能性。羅詠茵也強調,自己期盼透過創作傳遞撫慰人心的力量,期許以藝術回應自身對於生醫學術之研究,進而開啟未來創作與專精領域連結的全新契機。

鄧韻琴( 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