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由宜蘭青年組成的「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於礁溪與蘇澳以「辦桌流水席」為場景,演出結合參與式與環境劇場的《さよなら!莎喲娜啦!》。以宜蘭風味的宴席,透過現場各種口白和演出橋段的設計,以集體創作呼應所在場域能夠對應的歷史背景,同時在其中挾帶暗諷宜蘭時事的哏。
同時,由關心蘇澳的青年所創辦的「蘇澳KPI」,則發起名為「擴大蘇事圈」的活動,透過舉辦參與式工作坊,從蘇澳的現狀,分別討論「文化/旅遊」、「交通」、「青年就業/世代共好」、「公共空間/醫療/環境/教育」四大方向的主題。透過「世界咖啡館」的換桌討論形式,讓來自教育、工程、資訊等不同背景的青年,有機會從各自領域提出觀察、討論資源限制、需要改善的面向與生活條件的思考等議題。
由一群關心蘇澳的青年所創辦的「蘇澳KPI」,發起名為「擴大蘇事圈」的活動。(蘇澳KPI提供)
同樣發生在8月底,於南澳朝陽社區舉辦為期兩日的工作坊「籽弟兵計畫」,則是由林事務所和茶籽堂共同策劃。從體驗遊程、設計思考、關係人口的討論,透過參與學員經由兩日的社區觀察,進而思考設計流程,檢視朝陽社區的人文環境、聚落生活型態,以情境企畫提出2030年的生活條件、朝陽社區樣貌,回推社區環境與關係人口的連結。
由一群關心蘇澳的青年所創辦的「蘇澳KPI」,發起名為「擴大蘇事圈」的活動。(蘇澳KPI提供)
青年入宜蘭,從公民與文化力翻轉
伴隨產業、雪隧與蘇花改等交通環境變遷,以第一級產業為主的宜蘭相對大城市環境,更快直面供需、自然風災、人口老化與外移等資源難題。近半年,從蘭陽溪以北(簡稱溪北)到蘭陽溪以南(簡稱溪南),由青年發起的潮間美學、慢島生活論壇、吃土市集、頭城文化藝術季等展演或公民參與平台,即彰顯來自不同領域的返/入鄉青年,持續以不同領域觀看宜蘭,面對高齡化社會、能源與糧食等整體環境議題。
因存在複雜多樣的族群遷徙,宜蘭保留部份地景變化、文化技藝、族群聚落等,這些在城市喪失的原始脈絡、友善環境的生活型態,或許能提供當代面對循環經濟、傳統與當代文化激盪的環境條件。然而,因產學資源/領域範圍有限,地方面臨技藝即將失傳、青年專業發展機會少、投入條件差,且因整體環境價值觀落差,使這些重要特質、弱勢條件對應的發展機會,容易遭受忽視並需耗費更多時間與代價才能改善環境、結合相關專業創造機會。
面對整體環境課題,新型態的觀念、議題與產業推展,則容易受單一媒體訊息、缺乏實驗平台、政策變化與消費環境現狀影響。尤其,發展已久的地方產業/文化結構、既有環境容易形成排他性,限制發展面向與廣度;因選舉口號推行的免費政策,則容易犧牲既有的文教預算、破壞整體環境。這些排外、未妥善規劃的政策影響,成為地方積累已久的限制;伴隨關注公共議題的單一管道、關注人口偏少、青年外移等困境,公共參與意識的凝聚,已成為入/返鄉青年突破成長的重要環節。
以觀光發展的宜蘭還可以怎麼做?
因為自然清新的人文環境、深耕20年的各種社造案例,讓宜蘭留有純樸的人文印象,雖然溪北與溪南的生活條件有所差異,但卻也都存在嚴重的青年外移現象。以文化、教育、觀光發展為主軸的宜蘭潛在什麼問題?為何應具有「高生活品質環境」的條件,卻無法成為青年留鄉發展的原因?
宜蘭最初雖以觀光和文化發展定錨,企圖跳脫1980年代以重工業為經濟重心,並維護低汙染的環境。但以擺脫「溫柔鄉」形象的礁溪,則最能檢視以觀光為核心時,容易產生的迷思與困境。如同陳羿伶和王志弘於2011年提出,當時因著重觀光產業客群,未以地方居民為主體的規畫背景,造成礁溪原有農作產業凋零;高密度的旅宿產業從平地擴張至山區,同時也壓迫居民生活空間與安全、影響礁溪常民的自然資源。(註1)
當北宜新線(北宜直鐵鐵路)再度成為宜蘭發展的焦點,未來將如何改善低薪環境、提升產業的專業條件?在保留現有的環境獨特性下,突破新舊觀念代溝、達到共生平衡,正好是調整公私部門發展困境、提升企業品牌價值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時刻。因而從公共討論平台、非正式教育環境,改善消費環境與整體人文素養,即成為建立地方人才與消費觀念的重要條件:
● 擴大文化教育環境、建立人才培育資源:「從業人員、參與者」的成長,可幫助突破現有的合作環境與條件,可改善途徑包括:從正式/非正式學習環境擴大學生與大眾的地方認知、文化素養與創新能力;選用相關專業人才並建立組織的專業培育資源;建立國內外專業領域交流機會。
● 開放彈性協調原則與修法建議管道:改善「因避害而無法開創」的過時規則,提供開放性協調原則;規畫相關單位對於法條修正建議的管道。
● 開放業界投入整體改善的參與機會:透過相關單位、機構對於未來的掌握與共識,提供發展資源。如統整閒置空間,開放小型促參、提供相關領域青年實驗、開發合作平台;規畫相關減免與媒合機制,鼓勵企業投入地方永續資源研發、藝文推展等領域之贊助與投資合作。
● 提供相關公共教育平台:向大眾推廣公民參與、永續能源與人文教育相關知識與概念,透過大眾的休閒與自我充實機會,培養評判能力、改變整體消費/參與狀況。
若未能從公眾、現有體制規則改善既有的觀念,將導致政策推廣、外部認知乃至公民意識容易倚靠「引入大型連鎖企業,就能提供就業環境」、「引入觀光客,就能帶來經濟效應」、「投入顯著發展的產業」等短期發展思維。然而若要調整地方現有的環境條件,則需從相關議題以融合創新、策略合作,依照現有的特質、發展階段,逐步提升地方的體質環境、持續培育地方人才與觀眾、創造合作的資源與機會。
擴大與不同企業的行銷合作、創意提案,是公私部門可共同擴大影響、補足自身資源限制的方法。從資源面擴大相關可能性,是培育、延續與創造發展的可能。(製表/游雅筑)
理解環境,創造「多樣性的合作」角色
人類學式的踏查、瞭解環境資源,轉化專長並建立自我定位,是青年入/返鄉建立關係的途徑。然而最有挑戰的,則是瞭解地方行事習性、新觀點對應的有效環境結構,以及居民生活型態。因而經由有效的溝通平台,理解法規、消費習慣與條件,成為青年創造資源連結、發展入鄉條件的重要角色。
由於地方媒體管道與訊息單一,不同發展觀念難以推展,在既有資源壟斷與競合關係敏感的環境下,為了改善未來的環境條件、發展時代競爭力,青年如今需要更多樣性的發揮空間。面對既有社會條件與市場環境不足、傳統的社會結構下,新興產業間跨界合作的發展,除了透過串聯合作擴大影響,也需透過新奇、實驗性的企畫合作,突破同溫層與資源限制,利用交流激起地方參與意識、逐步打破想像。
在不同生活條件成長、存有不同理念的世代觀點,需要不斷突破框架、建立公共參與意識。然宜蘭公共參與度低,除了參與意識尚未發展以外,也與宜蘭多雨、塞車、多投入於室內休閒活動/田園生活習慣有關,因而缺乏公共交流機會。過去生活條件匱乏的背景,使宜蘭人相對務實、節儉,僅能在滿足既有的民生與物質需求時,透過與日常相關的民生議題、營造熱鬧相聚的氣氛環境,刺激宜蘭人主動參與、跳脫日常生活的機會。
即使資源有限,文化內容仍為主要核心,進而推展創意、產業發展的循環。否則將如同以產業為基礎的「文化創意」,在各地已發展成文化符號商品,卻極少能彰顯其文化內容的生活意義與精神。(製表/游雅筑)
回頭看,《さよなら!莎喲娜啦!》這齣搭棚的辦桌場景,即彰顯逢年過節的大家族聚餐文化。雖存在基礎條件發展困境(物產有限)、價值觀差異,流水席間仍維繫好客形象、和睦氣氛,並共享道地的料理。然而世代問題、產官學(聚會主辦)與民眾(成員)之間如果沒有機會建立溝通管道,共同思考未來的宜蘭價值(聚會主軸/形式),青年的參與只會持續降低,錯失發現互助合作的機會;突破性的公共議題(菜餚)如無法獲得理解與討論,終致功虧一簣。(註2)
註1 王志弘主編,《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出版社,2011。
註2 括弧內,引用表演現場的元素作為隱喻,為本文作者做為挪用說明使用,非表演現場傳達的內容。
註2 括弧內,引用表演現場的元素作為隱喻,為本文作者做為挪用說明使用,非表演現場傳達的內容。
游雅筑( 4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