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霍勒帶領觀眾遊走各種可能

霍勒帶領觀眾遊走各種可能

抉擇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心智運作狀態。在比利時藝術家卡斯登?霍勒(Carsten Holler,1961-…
抉擇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心智運作狀態。在比利時藝術家卡斯登?霍勒(Carsten Holler,1961-)的心底,美術館是一座嘗試各種想法的實驗室,其中的創意可能在館外大規模付諸實現。展後即將關閉兩年進行整修的倫敦海沃藝廊(Hayward Gallery)則正好成為這位以昆蟲嗅覺研究取得博士學位的藝術家最佳的實驗場,以浩大的工程在美術館內外打造各種互動裝置,在科學體驗跟藝術經驗之間,或是公開地或是個人地,以娛樂、冒險、迷幻等種種方式作為開啟人們抉擇機制的鑰匙,並讓遊走其中的觀眾是執行觀察的主體,也是被觀察的對象。
《兩座飛行器》(Two Flying Machines).2015 。(作品© Carsten Höller and Gagosian Gallery/攝影 © Ela Bialkowska)
兩條道路的抉擇
在踏進展場前,觀眾就必須決定自己的入口。兩條吸納著深沉黑暗的隧道強迫觀眾開啟全身的感官去觸摸、聽聞,藉著身體行動感受其中的高低起伏、曲折蜿蜒,直至找到下一個展覽室。這第一件作品即如觸媒般引發觀眾各種質疑、好奇的心態,去面對隨後整個展覽中大大小小的抉擇。
《同質異構的溜滑梯》(Isomeric Slides)於海沃藝廊的裝置。(攝影 /David Levene)
但這些作品並沒有令人目不暇給的眾多選項,多數作品是二取一的抉擇,讓決定過程有如實驗組與對照組般的比較,放大了做決定前的躊躇,強調這個想像力飛奔的時刻,讓觀眾仔細琢磨各個選項的可能性。展場中有兩張四處遊走的電動床,觀眾可以選擇夜宿其中一張床(雖然代價是一晚三百鎊),想像自己沉沉睡去後,再度張開眼睛會是身處何方。
《藥丸鐘》(Pill Clock). 2011-2015 。(作品© Carsten Höller/攝影 © Linda Nylind)
《雙生》(Twins)則讓觀眾穿越兩排電視機構成的甬道,七對不同國籍的孿生子各自在螢幕中以不同語言交叉進行對話。但觀眾試圖從隻字片語中選擇仔細聆聽一方時,得到的卻可能是令人困惑的矛盾話語。或是在《藥丸鐘》(Pill Clock)裡,每隔三秒鐘數顆紅白相間的膠囊就如沙漏般從屋頂滑落,逐漸蔓延整個展場,直至展覽結束那一刻方才休止。觀眾可以選擇帶些藥丸回去,甚至當場吞下這未知的藥物。選擇與結果之間填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
《飛天蘑菇》(Flying Mushrooms). 2015。(作品© Carsten Höller /攝影 © Linda Nylind)
或許正是這不確定性讓遊歷過程更迷人。霍勒認為他的作品是探索性的雕塑,讓探索自我的獨特內在經驗成為可能。因此,挖空的巨型骰子讓孩子們選擇爬進爬出,在身體與空間的對話中找到樂趣。觀眾也可以在《飛行器》(Flying Machine)裡兩個巨大旋轉懸吊手臂中作選擇,讓自己被高高地吊在半空中鳥瞰川流不息的滑鐵盧橋,觀看世界,卻也被世界觀看。至於怎麼離開展場?觀眾可以如常地循著大門走出去,但更有趣的方式也許是從兩座自美術館屋頂一路旋轉至一樓的溜滑梯中,以極速的失控作為把自己送回現實世界的路徑。這正是為霍勒所強調的「活躍的不確定性」(active uncertainty)─一種邁向歡樂的全新可能的心理狀態,所下的最佳註解。
《兩張漫遊的床(灰) 》(Two Roaming Beds (Grey) )與《抉擇走廊》(Decision Corridors)。(攝影/ David Levene)
陳慧盈( 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