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前輩藝術家廖德政逝世,享年96歲

前輩藝術家廖德政逝世,享年96歲

日治時期前輩藝術家,同時也是總統府國策顧問廖德政於上月14日用完午膳後,下午1時於睡夢中安詳辭世。 出生於19…
日治時期前輩藝術家,同時也是總統府國策顧問廖德政於上月14日用完午膳後,下午1時於睡夢中安詳辭世。
出生於1920年的廖德政,1938年自台中一中畢業後,即赴日本就讀國立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1946年學成畢業,返台任職於台北師範學校,同年以《花卉試作》獲第一屆「台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特選。1947年,其父廖進平因二二八事件失蹤,廖德政備受打擊,隔年辭去師範教職,經休養後於1949年接下開南商工註冊組長工作,在行政工作之餘,持續利用周末或假日進行創作。
廖德政《仲夏》一作。圖/本刊資料室
1954年,廖德政與張萬傳、洪瑞麟、金潤作、陳德旺、張義雄六人共組以純西畫為主的研究發表會─「紀元美術會」,於美而廉茶室三樓畫廊展出,有意脫離畫壇的主流畫派,打造清新的藝術風格。相較於當時藝術家經常同時參與多個畫會,廖德政則是選擇於1955年退出青雲美術會,專心於紀元美術會的發展。藝術史學者顏娟英曾訪問廖德政當時為何不參加台陽美展,廖德政認為「凡是一個美術團體不是為後代著想,不為將來的文化、美術發展而努力的,參加也沒有意思。若是為發展個人勢力互相競爭就更失去意義了」,也指出紀元美術會有別於省展、台陽美展採公開甄選、評審的制度,著重同好之間的討論與批評,更能趨近「藝術的真正本質及創作的完美性」,顯露其對於追崇藝術純粹性的高尚情懷。
廖德政的畫作從日常生活的視覺經驗出發,如台灣本地的野花水果、台中平原及觀音山的景觀等,都成了他不斷描繪的題材,並擅用黃、綠兩種色調勾勒其心靈所見的風光景色,層層堆疊出台灣四季綠意的細膩變化及獨有的溼溽氛圍。其作品獲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機構收藏,包含《秋郊》(1986)、《觀音山遠眺》(1985)、《水果》(1975)、《窗邊》(1955)等作。
1990年代初期,台灣重新省視二二八事件所造成的迫害及傷痕,廖德政之父廖進平為日治時期台中著名仕紳,因受蔣渭水的感召,隻身前往台北投資台灣物產罐頭會社,以追隨蔣渭水參與其政治運動。二戰後,廖進平則與關心台灣政治的友人共組台灣政治建設協會,監督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施政實績,其後則因二二八事件中集結民眾遊行表達抗議,而遭逮捕後失蹤。廖德政因其父之故,亦成為二二八受難家屬代表之一,除參與二二八紀念碑的籌建,亦籌畫推動「二二八紀念美展」,從藝術的角度回應近40餘年被隱藏的歷史傷痕,隨後更提出「台灣畫派」用以指稱關心台灣本地的藝術創作,提供了1990年代台灣藝術圈探索本土藝術意識的其中一種論述路徑。
高愷珮( 13篇 )